第四百一十四章 什么是不放逸法?

相应部35相应97经/住放逸者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如来现在要教导你们什么是放逸法?什么是不放逸法?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如来要开始说法了。”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会认真听您说法的,我们会仔细思考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放逸法呢?如果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对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了贪欲、渴爱,对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就会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物质事物,就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内心就被扰乱、污染、影响了,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无法灭尽烦恼和痛苦,就无法熄灭无数的念想,就无法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由眼睛看见的物质事物而让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放逸,就被称为放逸法了。


如果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对听到的声音生起了贪欲、渴爱,对听到的声音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就会执着和挂念耳朵听到的声音,就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内心就被扰乱、污染、影响了,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无法灭尽烦恼和痛苦,就无法熄灭无数的念想,就无法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由耳朵听到的声音而让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放逸,就被称为放逸法了。


如果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对闻到的气味生起了贪欲、渴爱,对闻到的气味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就会执着和挂念鼻子闻到的气味,就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内心就被扰乱、污染、影响了,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无法灭尽烦恼和痛苦,就无法熄灭无数的念想,就无法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由鼻子闻到的气味而让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放逸,就被称为放逸法了。


如果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对尝到的味道生起了贪欲、渴爱,对尝到的味道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就会执着和挂念舌头尝到的味道,就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内心就被扰乱、污染、影响了,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无法灭尽烦恼和痛苦,就无法熄灭无数的念想,就无法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由舌头尝到的味道而让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放逸,就被称为放逸法了。


如果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的时候,对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生起了贪欲、渴爱,对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就会执着和挂念身体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就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内心就被扰乱、污染、影响了,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无法灭尽烦恼和痛苦,就无法熄灭无数的念想,就无法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由身体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而让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放逸,就被称为放逸法了。


如果内心想到念想、思想、见解的时候,对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生起了贪欲、渴爱,对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就会执着和挂念内心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就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这样内心就被扰乱、污染、影响了,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无法灭尽烦恼和痛苦,就无法熄灭无数的念想,就无法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由内心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而让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无法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放逸,就被称为放逸法了。


比丘们,这就是放逸法的法义。


比丘们,什么是不放逸法呢?如果在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善于控制调节、防护守护、守卫保护、管束自制,那么就不会对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了,就不会对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了,就不会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物质事物,就不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了。这样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污染、影响,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样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就能熄灭无数的念想,就能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在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能够管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不放逸,就被称为不放逸法了。


如果在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善于控制调节、防护守护、守卫保护、管束自制,那么就不会对听到的声音生起贪欲、渴爱了,就不会对听到的声音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了,就不会执着和挂念耳朵听到的声音,就不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了。这样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污染、影响,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样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就能熄灭无数的念想,就能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在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能够管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不放逸,就被称为不放逸法了。


如果在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善于控制调节、防护守护、守卫保护、管束自制,那么就不会对闻到的气味生起贪欲、渴爱了,就不会对闻到的气味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了,就不会执着和挂念鼻子闻到的气味,就不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了。这样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污染、影响,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样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就能熄灭无数的念想,就能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在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能够管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不放逸,就被称为不放逸法了。


如果在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善于控制调节、防护守护、守卫保护、管束自制,那么就不会对尝到的味道生起贪欲、渴爱了,就不会对尝到的味道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了,就不会执着和挂念舌头尝到的味道,就不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了。这样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污染、影响,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样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就能熄灭无数的念想,就能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在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能够管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不放逸,就被称为不放逸法了。


如果在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的时候,善于控制调节、防护守护、守卫保护、管束自制,那么就不会对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生起贪欲、渴爱了,就不会对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了,就不会执着和挂念身体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就不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了。这样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污染、影响,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样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就能熄灭无数的念想,就能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在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的时候,能够管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不放逸,就被称为不放逸法了。


如果在内心想到念想、思想、见解的时候,善于控制调节、防护守护、守卫保护、管束自制,那么就不会对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生起贪欲、渴爱了,就不会对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了,就不会执着和挂念内心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就不会由此产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了。这样内心就不会被扰乱、污染、影响,这样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就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这样就能灭尽烦恼和痛苦,就能熄灭无数的念想,就能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了,那么这种在内心想到念想、思想、见解的时候,能够管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让自己的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情况、状态就被称为不放逸,就被称为不放逸法了。


比丘们,这就是不放逸法的法义。”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35.97/(4). Pamādavihārīsuttaṃ

   97. “Pamādavihāri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ppamādavihāriñca. Taṃ suṇātha. Kathañca, bhikkhave, pamādavihārī hoti? Cakkhundriyaṃ a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byāsiñcati. Cakkhuviññeyyesu rūpesu tassa byāsittacittassa pāmojjaṃ na hoti. Pāmojje asati pīti na hoti. Pītiyā asati passaddhi na hoti. Passaddhiyā asati dukkhaṃ hoti. Dukkhino cittaṃ na samādhiyati. Asamāhite citte dhammā na pātubhavanti. Dhammānaṃ apātubhāvā 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pe… jivhindriyaṃ a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byāsiñcati jivhāviññeyyesu rasesu, tassa byāsittacittassa …pe… 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pe… manindriyaṃ a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byāsiñcati manoviññeyyesu dhammesu, tassa byāsittacittassa pāmojjaṃ na hoti. Pāmojje asati pīti na hoti Pītiyā asati passaddhi na hoti. Passaddhiyā asati dukkhaṃ hoti. Dukkhino cittaṃ na samādhiyati. Asamāhite citte dhammā na pātubhavanti Dhammānaṃ apātubhāvā 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Evaṃ kho, bhikkhave, pamādavihārī hoti.

   “Kathañca, bhikkhave, appamādavihārī hoti? Cakkhundriyaṃ 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na byāsiñcati cakkhuviññeyyesu rūpesu, tassa abyāsittacittassa pāmojjaṃ jāyati. Pamuditassa pīti jāyati. Pītimanassa kāyo passambhati. Passaddhakāyo sukhaṃ viharati. 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 Samāhite citte dhammā pātubhavanti. Dhammānaṃ pātubhāvā ap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pe… jivhindriyaṃ 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na byāsiñcati …pe… ap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Manindriyaṃ saṃvutassa, bhikkhave, viharato cittaṃ na byāsiñcati, manoviññeyyesu dhammesu, tassa abyāsittacittassa pāmojjaṃ jāyati. Pamuditassa pīti jāyati. Pītimanassa kāyo passambhati. Passaddhakāyo sukhaṃ viharati. Sukhino cittaṃ samādhiyati. Samāhite citte dhammā pātubhavanti. Dhammānaṃ pātubhāvā appamādavihārī tveva saṅkhaṃ gacchati. Evaṃ kho, bhikkhave, appamādavihārī hotī”ti. Catutthaṃ.


“第四百一十四章 什么是不放逸法?” 的相关文章

第二章 内心生起哪三种念想会让自己受到伤害?

相应部3相应2经/男子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问佛陀:“世尊,当人的内心生起什么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不利,让自己产生痛苦,无法安乐?”佛陀说:“大王,当人的内心生起了三种念想的时候,就会对自己不利,让自己产生痛苦,无法...

第四章 谁才是让别人喜欢和拥护的人?

相应部3相应4经/可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好,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里面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喜欢和拥护的人?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不喜欢、厌恶的人?」世尊,我自己是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七章 在公堂上说假话的原因

相应部3相应7经/法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经常在公堂上看见很多有巨额财富,有大量黄金珠宝,有无数田地房产,有无数仆人粮食的王室贵族、祭司、富豪,他们因为贪得无厌的缘故,他们因为想要获得更多利益...

第十八章 要与善友、善人、善的群体在一起

相应部3相应18经/善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中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世尊您曾经说过,要与善的团体、善的朋友、善的伴侣、善人在一起,不要与恶的团体、恶的朋友、恶的伴侣、恶人在一起...

第二十一章 世间有四种人

3.第三品相应部3相应21经/人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世间有四种人,是那四种人呢?就是从黑暗走到黑暗的人,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从光明走到黑暗的人,从光明走到光明的人。”大王,什么是从黑暗走到黑暗的...

第二十八章 如何让怒火熄灭?

相应部7相应3经/阿修罗王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阿修罗王听说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已经皈依佛陀,出家修行后,就勃然大怒,他带着几百个士兵来到佛陀的住所。阿修罗王命令士兵们对佛陀无礼的谩骂,恶意的中伤。波斯匿王得知阿修罗王的行为后,就立刻派出两千多名士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