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世间、世界是什么?

相应部35相应68经/三弥提问世间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有一天,三弥离提尊者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三弥离提尊者对佛陀说:“世尊,世间、世界是什么呢?在什么情况下世间、世界就出现了呢?”


佛陀说:“三弥离提!当执着和挂念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的时候,当由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起贪欲、渴爱的时候,当由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世间、世界就出现了,本来世间、世界是没有名字的,是没有形容它的词语的,世间、世界的名字是世间人暂时取出来的名字,目的是用来描述他们自己感知到的事物。因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然世间人描述世间、世界的名字,形容世间、世界的词语也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所以如来说这些名字、词语是暂时安立出来的假名。三弥离提!虽然如此,但是你不能说这个世间、世界是虚假不真实的。当然说这个世间、世界是永恒永远存在的也不正确。这个世间、世界既不是永恒永远存在的,也不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来的正法住于中道,认为世间、世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出现的,也是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衰败、灭亡、消失的。世间、世界既不是永恒存在的,也不是虚假不真实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出现、存续、衰败、灭亡、消失的。相应的条件出现了就会生起、形成、出现、存续、衰败、灭亡、消失。存在、不存在那只是世间、世界发展中的某一个阶段而已,不可以固执的将发展的阶段认为是永远不变的规则。


三弥离提!同样的道理,当执着和挂念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的时候(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六处,六处解释,见第四十九章),当由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生起贪欲、渴爱的时候,当由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世间、世界就出现了,本来世间、世界是没有名字的,是没有形容它的词语的,世间、世界的名字是世间人暂时取出来的名字,目的是用来描述他们自己感知到的事物。 


当执着和挂念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时候(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当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生起贪欲、渴爱的时候,当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世间、世界就出现了,本来世间、世界是没有名字的,是没有形容它的词语的,世间、世界的名字是世间人暂时取出来的名字,目的是用来描述他们自己感知到的事物。


当执着和挂念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的时候(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当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贪欲、渴爱的时候,当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世间、世界就出现了,本来世间、世界是没有名字的,是没有形容它的词语的,世间、世界的名字是世间人暂时取出来的名字,目的是用来描述他们自己感知到的事物。


当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的时候,当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生起贪欲、渴爱的时候,当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世间、世界就出现了,本来世间、世界是没有名字的,是没有形容它的词语的,世间、世界的名字是世间人暂时取出来的名字,目的是用来描述他们自己感知到的事物。


三弥离提!世间、世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衰败、灭亡、消失。满足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出现,满足条件就会衰败、灭亡、消失,是缘生缘灭的,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如果认为世间、世界是永恒永远存在的,那么当世间的事物衰败、灭尽、消失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样的见解是不正确的。如果认为世间、世界是虚假不真实的,那么当世间的事物形成、出现、存在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样的见解是不正确的。


世间人的很多见解其实都是世间、世界出现、发展、变化、衰败、灭尽的不同阶段而已,在世间、世界特定不同的阶段这些见解有其正确性,可是当这些阶段发生变化、互相变换的时候,这些见解就不一定正确了,应该说这些见解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是片面性的,不是全面性的。


世间的众生他们会贪爱、攀附、执着、挂念世间、世界,他们会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这些贪爱、攀附、执着、挂念世间、世界的众生,他们会随着世间事物的变化而循环往复的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会沉浸、沉迷于贪欲、渴爱之中。他们会堕入烦恼和痛苦的陷阱之中。


三弥离提!不执着和挂念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不由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起贪欲、渴爱,不由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就不会被世间、世界束缚捆绑,就不会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


不执着和挂念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六处,六处解释,见第四十九章),不由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生起贪欲、渴爱,不由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就不会被世间、世界束缚捆绑,就不会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


不执着和挂念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不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生起贪欲、渴爱,不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就不会被世间、世界束缚捆绑,就不会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


不执着和挂念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不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贪欲、渴爱,不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就不会被世间、世界束缚捆绑,就不会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


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生起贪欲、渴爱,不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生起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就不会被世间、世界束缚捆绑,就不会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


这些不贪爱、不攀附、不执着、不挂念世间、世界的众生,他们就不会随着世间事物的变化而循环往复的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就不会沉浸、沉迷于贪欲、渴爱之中。他们就不会堕入烦恼和痛苦的陷阱之中。不执着和挂念这个在世间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不变的「我」,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他们就会明白:「生起、形成、显现就是痛苦的生起;衰败、灭尽、消失就是痛苦的灭除。」他们不会生起困惑、疑惑,因为他们明白念想的生起就是痛苦的生起,念想的灭尽就是痛苦的灭除。三弥离提!有这样的见解就是正确的见解。


三弥离提!已经受到如来教导的圣弟子们,应该这样去观想:当这个生起、存在了,则那个也会生起、存在;以这个的生起、存在为前提条件,就会有那个的生起、存在;当这个不存在了,则那个也会消失不见;以这个的灭尽、消失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灭尽、消失。也就是:以「无明」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行」,以「行」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识」,以「识」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名色」,以「名色」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六处」,以「六处」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触」,以「触」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受」,以「受」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爱」,以「爱」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取」,以「取」为前提条件产生出「有」,以「有」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生」,这样有「生」就会产生出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生病、衰老、死亡。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聚集、出现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的顺行就会继续的在生死轮回中煎熬沉沦,受尽折磨和痛苦。


「无明」完全褪去、消除、灭尽的时候,「行」就灭除了。「行」灭尽了,「识」就灭除了。「识」灭尽了,「名色」就灭除了。「名色」灭尽了,「六处」就灭除了。「六处」灭尽了,「触」就灭除了。「触」灭尽了,「受」就灭除了。「受」灭尽了,「爱」就灭除了。「爱」灭尽了,「取」就灭除了。「取」灭尽了,「有」就灭除了。「有」灭尽了,「生」就灭除了。「生」灭尽了,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生病、衰老、死亡就灭除了。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灭除、灭尽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的逆行就能从生死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后,三弥离提尊者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35.68/(6). Samiddhilokapañhāsuttaṃ

   68. “‘Loko, loko’ti, bhante, vuccati. Kittāvatā nu kho, bhante, loko vā assa lokapaññatti vā”ti? Yattha kho, samiddhi, atthi cakkhu, atthi rūpā, atthi cakkhuviññāṇaṃ, atthi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vāti …pe… atthi jivhā …pe… atthi mano, atthi dhammā, atthi manoviññāṇaṃ, atthi mano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atthi 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vā.

   “Yattha ca kho, samiddhi, natthi cakkhu, natthi rūpā,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ṃ, natthi cakkhu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vā …pe… natthi jivhā …pe… natthi mano, natthi dhammā, natthi manoviññāṇaṃ, natthi manoviññāṇaviññātabbā dhammā, natthi tattha loko vā lokapaññatti vā”ti. Chaṭṭhaṃ.


“第三百九十章 世间、世界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 不可轻视人,要对一切人都恭敬有礼

1.第一品相应部3相应1经/年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这是我亲身经历、听到和见到的,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与佛陀相互问候之后,波斯匿王在佛陀旁边坐下,对佛陀说:“乔达摩(佛陀),你自称:「我已经证悟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

第二十六章 杀死什么能让自己不生烦恼?

7.婆罗门相应1.阿罗汉品相应部7相应1经/大那若尼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一位叫婆罗堕若的婆罗门,他的妻子大那若尼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固的信心。有一次大那若尼给婆罗堕若婆罗门送饭,不小心跌倒了,她虔诚恭敬的诵念三次:“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

第四十章 应该对谁恭敬有礼?

相应部7相应15经/慢刚愎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个叫骄慢的婆罗门住在舍卫城,他不尊敬父母,不尊敬老师,不尊敬兄长。那时,佛陀正在为大众说法,那个骄慢婆罗门心里就想:「出家人乔达摩(佛陀)正在为大众说法,我也去凑凑热闹吧,看看他长什么样子。如果出家人乔达摩对我说话,我就对他说话,如...

第四十五章 出家人和乞丐的区别

相应部7相应20经/乞食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里的一个乞丐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对佛陀说:“大德,我是一个乞丐,沿街乞讨为生,然而我看见你们出家人也是挨家挨户的讨饭吃,我与你们出家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向别人乞讨饭食,都是沿街乞讨,难道我也是出家人吗?”佛陀说:“...

第四十六章 世间的河水无法洗去罪恶

相应部7相应21经/散额乐洼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个叫僧伽罗婆的婆罗门住在舍卫城,他是一个相信水能够洗去身上罪业的人,这个婆罗门他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都会到河里去沐浴,想要洗去他自己身上的罪恶。那个时候,阿难尊者,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

第四十七章 善人不是口中说出来的

相应部7相应22经/抠么度色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释迦族的一个叫库摩都萨的城市中,那时,佛陀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库摩都萨城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那个时候,库摩都萨城里的婆罗门教徒正在一个大房子里面聚会,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佛陀来到婆罗门教徒聚会的大房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