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命运无法改变吗?

相应部24相应7经/因经(见相应/蕴篇/弟子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因为什么原因?贪爱什么?执着和挂念什么?就会生起这样的邪见:「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没有原因,没有条件众生的念想就会被扰动、污染,无因无缘众生的念想就会被扰动、污染;世间众生被清净是无原因,无条件的;没有原因,没有条件众生的念想就会被净化,无因无缘众生的念想就会被净化;世间一切的众生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就算他们如何的努力,如何的修行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都无法让自己无拘无束、解脱自在!世间众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法改变宿命,无法改变境遇,无法改变本性,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呢?比丘们!这是无因、宿命论外教宗教领袖对他的信徒们所说的法!”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以您所说的正法为修行的根本,您是带领我们解脱的引路人、导师,您是我们的皈依,世尊,如果您能为我们解答刚才那个问题的话,那就很好了,我们听闻您的教导后,就会时刻忆念您所说的正法,并按您的正法去修行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如来现在要开始说法了。”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会认真听您说法的,我们会仔细的思考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因为有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生起、形成、存续、发展,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生起「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这样的邪见。


比丘们!众生的心念被世间的事物扰动、污染,那是有原因、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众生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也是有原因、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众生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安宁,是有原因、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众生净化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清净无染也是有原因、有条件的,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


比丘们!如果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只能让众生产生烦恼和痛苦,只能让众生陷入烦恼和痛苦,只能让众生进入烦恼和痛苦的状态,无法给众生带来丝毫的快乐和喜悦,那么众生就不会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众生就不会沉迷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之中。比丘们!就是因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还能让众生产生快乐和喜悦,还能让众生陷入快乐和喜悦,还能让众生进入快乐和喜悦的状态。当众生沉浸在快乐和喜悦之中的时候,烦恼和痛苦就无法进入他们的念想,就无法让他们产生烦恼和痛苦,因此众生就会贪爱这些让自己产生快乐和喜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执着和挂念这些让自己产生快乐和喜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他们因为贪爱这些让自己产生快乐和喜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缘故而被这些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他们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的缘故而让自己的心念被这些世间的事物扰动、污染。


比丘们!这就是众生的心念被世间的事物扰动、污染的原因、条件。这就是众生被世间的事物束缚捆绑的原因、条件。


比丘们!如果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只能让众生产生快乐和喜悦,只能让众生陷入快乐和喜悦,只能让众生进入快乐和喜悦的状态,无法给众生带来丝毫的烦恼和痛苦,那么众生就会一直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众生就会一直沉迷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之中,无法解脱出来。比丘们!就是因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还能让众生产生烦恼和痛苦,还能让众生陷入烦恼和痛苦,还能让众生进入烦恼和痛苦的状态。当众生堕入烦恼和痛苦之中的时候,快乐和喜悦就无法进入他们的念想,就无法让他们产生快乐和喜悦,因此众生就会摆脱、舍离这些让自己产生烦恼和痛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不会贪爱这些让自己产生烦恼和痛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他们因为不贪爱这些让自己产生烦恼和痛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缘故,不执着和挂念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缘故而解除了这些世间事物对他们自己的束缚捆绑。他们解除了世间事物对自己束缚捆绑的缘故而让自己的心念不会再被这些世间的事物扰动、污染,他们的内心由于贪爱的灭尽而进入清净安宁的境界。


比丘们!这就是众生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安宁的原因、条件。这就是众生净化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清净无染的原因、条件。


比丘们!世间众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去精进的修行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能让自己无拘无束、解脱自在!世间众生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改变宿命,能够改变境遇,能够改变本性,他们能够除灭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宿命。


比丘们!你们要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物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衰败、灭亡、消失。满足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出现,满足条件就会衰败、灭亡、消失,既不是真实、永远存在的,也不是虚假、不真实的,是缘生缘灭的,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那么改变条件就能改变命运,改变起因、原因就能改变命运,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就能改变命运,除灭恶行、恶言、恶念就能改变命运,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就能改变命运,就能除灭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从世间完全的解脱出来,从生死轮回中永远解脱出来。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除灭恶行、恶言、恶念;断恶修善,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就是改变条件,就是改变起因、原因。条件、起因、原因改变了导致的结果就会跟着改变,命运就改变了,所以命运掌握在世间众生自己的手中,自己就是命运的决定者与主宰,自己的行为决定着自己的结果。


善恶行为导致的善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自己不想被恶行对待,别人也同样不想被恶行对待,自己愿意接受善行,别人也同样愿意接受善行,就如同种植蔬菜和稻谷,只有认真细心的耕耘、施肥、浇灌、善待这些种植下去的幼苗,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获得丰收。不耕耘、不施肥、不浇灌这些幼苗,甚至于踩踏这些幼苗,拔出这些幼苗,恶意毁坏这些幼苗那是无法获得丰收的。想要获得什么就要先去种植下什么,对别人善行、善言、善念的付出,就会获得善行、善言、善念的回报,就如同种植蔬菜和稻谷一样。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就能获得福报、功德;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言,内心生起恶念就会造下罪业,得到恶报。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就能逐渐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就能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佛陀说:“比丘们!既然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那么是最终带来痛苦的,还是最终带来快乐的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比丘们!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这样的见解吗?”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既然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任何的念想,内心都没有念想生起,哪里可能还会有「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的见解,这个见解也是内心的念想呀。”


佛陀说:“比丘们!众生在世间任何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比丘们!也就是说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尽、消失的。”


佛陀说:“比丘们!既然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那么是最终带来痛苦的,还是最终带来快乐的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当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当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比丘们!众生在世间任何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不对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这样的见解吗?


比丘们!也就是说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这样的见解吗?”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既然不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任何的念想,内心都没有念想生起,哪里可能还会有「世间众生被熏染、影响是无原因,无条件的…………他们只能在六种固定的状态、阶段中去承受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他们无力改变这个宿命。」的见解,这个见解也是内心的念想呀。”


佛陀说:“比丘们!当圣弟子们,他们解除了六处的疑惑,什么是「六处」呢?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接触外界事物的地方。也就是眼睛看事物的地方,耳朵听声音的地方,鼻子闻气味的地方,舌头尝味道的地方,身体触摸事物产生触觉、感觉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的地方,内心接触思想、念想的地方,要注意只是接触的地方,还没有对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思想、念想产生认知。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为「六处」。


他们解除了痛苦的疑惑,解除了痛苦起因的疑惑,解除了痛苦灭尽的疑惑,解除了灭尽痛苦修行方法的疑惑,他们明白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他们明白四圣谛(四圣谛解释,见第二百三十五章),他们明白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并实践的去修行。这些圣弟子就被称为:「不会堕落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必定能够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到达解脱彼岸的圣弟子们。这些圣弟子也是证悟须陀洹果位的圣者。什么是须陀洹果位呢?就是除灭了有「我」真实、永远存在的见解;灭尽了那些对解脱毫无帮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对如来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对如来,对如来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对如来,对如来的正法,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对如来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已经初入圣道,进入圣者之流,须陀洹果位也称为初果,这些证悟须陀洹果位的圣弟子们,他们也被称为证悟初果的圣者。他们不会投生到恶道,不会投生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会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最多在天界与人间投生七次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证悟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24.7/(7). Hetusuttaṃ

   212. Sāvatthinidānaṃ “Kismiṃ nu kho, bhikkhave, sati, kiṃ upādāya, ki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sattānaṃ saṃkilesāya. Ahetū appaccayā sattā saṃkilissanti.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sattānaṃ visuddhiyā. Ahetū appaccayā sattā visujjhanti. Natthi balaṃ natthi vīriyaṃ natthi purisathāmo natthi purisaparakkamo. Sabbe sattā sabbe pāṇā sabbe bhūtā sabbe jīvā avasā abalā avīriyā niyatisaṅgatibhāvapariṇatā chasvevābhijātīsu sukhadukkhaṃ paṭisaṃvedentī’”ti? Bhagavaṃmūlakā no, bhante, dhammā …pe… “rūpe kho, bhikkhave, sati, rūpaṃ upādāya, rūpa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pe… sukhadukkhaṃ paṭisaṃvedentī’ti Vedanāya sati …pe… saññāya sati… saṅkhāresu sati… viññāṇe sati, viññāṇaṃ upādāya, viññāṇa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pe… sukhadukkhaṃ paṭisaṃvedentī’”ti.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rūp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pe… sukhadukkhaṃ paṭisaṃvedentī’”ti? “No hetaṃ, bhante”. “Vedanā… saññā… saṅkhārā… viññāṇ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pe… sukhadukkhaṃ paṭisaṃvedentī’”ti? “No hetaṃ, bhante”. “Yampidaṃ diṭṭhaṃ sutaṃ mutaṃ viññātaṃ pattaṃ pariyesitaṃ anuvicaritaṃ manas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natthi hetu natthi paccayo …pe… sukhadukkhaṃ paṭisaṃvedentī’”ti? “No hetaṃ, bhante”.

   “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āvakassa imesu ca ṭhānesu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dukkhe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pe… dukkhanirodhagāminiyā paṭipadāya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ariyasāvako sotāpanno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no”ti. Sattamaṃ.


“第三百二十七章 命运无法改变吗?” 的相关文章

第五章 谁才是真正保护好了自己的人?

相应部3相应5经/已自己守护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坐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想:「谁保护好了自己?谁没有保护好自己?」世尊,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

第十一章 不可随便相信人

2.第二品相应部3相应11经/七位结髮者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天,佛陀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傍晚的时候,佛陀停止静坐观想,起座来到屋外安坐,那时,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这时,有七位留着头发修行的人,有七位尼乾陀教徒,有七位裸体修行人,有七位只穿一...

第十五章 抢劫别人就是抢劫自己

相应部3相应15经/战斗经第二(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摩揭陀国的阿闍世王率领军队突袭占领了迦尸国,并且率领军队入侵骄萨罗国,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仓促应战,由于准备不足,波斯匿王的军队出师不利,被阿闍世王的军队击败。波斯匿王退守骄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波斯匿王在舍卫城中与大臣们紧急的召开军事...

第十九章 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富

相应部3相应19经/无子者经第一(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这么早,中午就到如来这里来了,你从什么地方赶过来的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是这样的,舍卫城中最大钱庄的老板刚刚过世了,他是个孤人,没...

第二十三章 生起哪三种念想会烦恼痛苦?

相应部3相应23经/世间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当内心生起什么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佛陀说:“大王,当内心生起贪欲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当内心生起愤怒念想的时...

第二十六章 杀死什么能让自己不生烦恼?

7.婆罗门相应1.阿罗汉品相应部7相应1经/大那若尼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一位叫婆罗堕若的婆罗门,他的妻子大那若尼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固的信心。有一次大那若尼给婆罗堕若婆罗门送饭,不小心跌倒了,她虔诚恭敬的诵念三次:“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