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因缘果报存在吗?

相应部24相应6经/作者经(见相应/蕴篇/弟子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因为什么原因?贪爱什么?执着和挂念什么?就会生起这样的邪见,是什么邪见呢?就是外教宗教领袖富兰那‧迦叶对他的信徒们所说的法:「行动,让他人行动;割断,让他人割断;折磨拷打,让他人折磨拷打;悲伤,让他人悲伤;痛苦烦恼,让他人痛苦烦恼;虐待,让他人虐待;恐惧紧张,让他人恐惧紧张;逼迫恐吓,让他人逼迫恐吓;杀生害命,偷盗抄袭,入侵霸占别国、别人的土地,抢夺财物,拦路抢劫,霸占别人的妻子或女儿,与别人的妻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与别人的女儿没有正式结婚就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说假话欺骗别人,这些行为全部都不是作恶,实际上没有恶的存在,全部都是世间人分别出来的,如果用一把神刀将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杀害了,将这些世间的众生全部都砍成了肉酱、肉泥,这样做也不是在作恶,也没有所谓的恶报;如果从恒河的南岸拿着一把刀一路走来,见什么杀什么,屠杀完看见的一切众生,或者抓住看见的众生,割断他们的四肢,折磨拷打他们,甚至自己伤害自己,自己杀害自己,这样做也不是在作恶,也没有所谓的恶报产生;如果从恒河的北岸一路走来,布施、施舍、供养所有见到的众生,或者让其他人布施、施舍、供养所有见到的众生,也不是行善,也不会由此获得福报,没有所谓的作恶得恶报,行善得福报的说法,全部都是瞎编出来的;那些什么布施、供养,用戒律管束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的行为,那些什么控制自己欲望的修行,那些什么说真实言语的行为,也不是什么积累福德的善行,也不会由此获得福报,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情,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比丘们!外教宗教领袖富兰那‧迦叶,他否定世间一切的道德,认为没有因缘果报的存在,认为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这不是世间的真相、规则,他也只敢在他的信徒中说说而已,世间稍微明白事理的人就明白,他是在胡说八道,他如果敢随便的杀人,立刻就会被国王抓起来砍头。比丘们!解脱不是胡作非为,不是肆意妄为的去伤害自己和别人,这不是解脱而是跌落到痛苦的深渊里面去。比丘们!富兰那‧迦叶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邪见呢?也就是说富兰那‧迦叶为什么会生起:「没有善恶是非,认为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起恶念的恶行不会导致痛苦的恶报,认为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语,内心生起善念的善行不会获得快乐的福报,不认为有善恶因果报应存在」的邪见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以您所说的正法为修行的根本,您是带领我们解脱的引路人、导师,您是我们的皈依,世尊,如果您能为我们解答刚才那个问题的话,那就很好了,我们听闻您的教导后,就会时刻忆念您所说的正法,并按您的正法去修行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如来现在要开始说法了。”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会认真听您说法的,我们会仔细的思考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因为有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生起、形成、存续、发展,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生起「行动,让他人行动;…………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这样的邪见,善恶行为导致的善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自己不想被恶行对待,别人也同样不想被恶行对待,自己愿意接受善行,别人也同样愿意接受善行,就如同种植蔬菜和稻谷,只有认真细心的耕耘、施肥、浇灌、善待这些种植下去的幼苗,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才能获得丰收。不耕耘、不施肥、不浇灌这些幼苗,甚至于踩踏这些幼苗,拔出这些幼苗,恶意毁坏这些幼苗那是无法获得丰收的。想要获得什么就要先去种植下什么,对别人善行、善言、善念的付出,就会获得善行、善言、善念的回报,就如同种植蔬菜和稻谷一样。


比丘们!你们要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衰败、灭亡、消失的,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存续、发展,满足一定的条件也会衰败、灭亡、消失,认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是极端的断灭论,什么是断灭论呢?就是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虚假、不真实的,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灭尽、消失后就永远都不会出现了,就永远都不存在了。认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真实、永远的存在就是极端的常恒论,什么是常恒论?就是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比丘们!你们要明白断灭论与常恒论都只是看到了世间事物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断灭论者看到了世间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阶段,常恒论者看到了世间事物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阶段,有这两种见解的世间人,它们没有整体的来看待世间的事物,世间一切的事物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衰败、灭亡、消失。满足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出现,满足条件就会衰败、灭亡、消失,既不是真实、永远存在的,也不是虚假、不真实的,是缘生缘灭的,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内心不执着和挂念世间的事物虽然可以让自己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中,可是并不是说世间的事物不发生变化,世间一切的事物是随时在变化的,不会因为内心没有生起念想就不发生变化,让内心的念想不生起,那只是让自己摆脱念想的控制,不让自己沉浸于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等等的念想之中,然而世间一切的事物还是会随着它们既定的规律、规则运行,就比如正在下雨,内心没有生起下雨的念想,虽然不会执着和挂念下雨的事情,可是雨仍然会下,不会因为没有在内心中生起下雨的念想,就不下雨,只是说没有生起下雨的念想,就不会被下雨这件事情扰动、污染内心,就不会被下雨的念想束缚捆绑,产生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是由念想产生的,要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先从念想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获得完全的解脱。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佛陀说:“比丘们!既然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那么是最终带来痛苦的,还是最终带来快乐的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比丘们!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行动,让他人行动;…………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这样的见解吗?”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既然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任何的念想,内心都没有念想生起,哪里可能还会有「行动,让他人行动;…………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的见解,这个见解也是内心的念想呀。”


佛陀说:“比丘们!众生在世间任何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比丘们!也就是说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尽、消失的。”


佛陀说:“比丘们!既然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那么是最终带来痛苦的,还是最终带来快乐的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当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当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比丘们!众生在世间任何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不对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行动,让他人行动;…………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这样的见解吗?


比丘们!也就是说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行动,让他人行动;…………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这样的见解吗?”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既然不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任何的念想,内心都没有念想生起,哪里可能还会有「行动,让他人行动;…………什么做恶事得恶报,什么做善事得善报,全部都是世间人瞎编的,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解脱。」的见解,这个见解也是内心的念想呀。”


佛陀说:“比丘们!当圣弟子们,他们解除了六处的疑惑,什么是「六处」呢?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接触外界事物的地方。也就是眼睛看事物的地方,耳朵听声音的地方,鼻子闻气味的地方,舌头尝味道的地方,身体触摸事物产生触觉、感觉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的地方,内心接触思想、念想的地方,要注意只是接触的地方,还没有对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思想、念想产生认知。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为「六处」。


他们解除了痛苦的疑惑,解除了痛苦起因的疑惑,解除了痛苦灭尽的疑惑,解除了灭尽痛苦修行方法的疑惑,他们明白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他们明白四圣谛(四圣谛解释,见第二百三十五章),他们明白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并实践的去修行。这些圣弟子就被称为:「不会堕落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必定能够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到达解脱彼岸的圣弟子们。这些圣弟子也是证悟须陀洹果位的圣者。什么是须陀洹果位呢?就是除灭了有「我」真实、永远存在的见解;灭尽了那些对解脱毫无帮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对如来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对如来,对如来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对如来,对如来的正法,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对如来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已经初入圣道,进入圣者之流,须陀洹果位也称为初果,这些证悟须陀洹果位的圣弟子们,他们也被称为证悟初果的圣者。他们不会投生到恶道,不会投生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会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最多在天界与人间投生七次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证悟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24.6/(6). Karotosuttaṃ

   211. Sāvatthinidānaṃ. “Kismiṃ nu kho, bhikkhave, sati, kiṃ upādāya, ki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karoto kārayato chindato chedāpayato pacato pācāpayato socato socāpayato kilamato kilamāpayato phandato phandāpayato pāṇamatipātayato adinnaṃ ādiyato sandhiṃ chindato nillopaṃ harato ekāgārikaṃ karoto paripanthe tiṭṭhato paradāraṃ gacchato musā bhaṇato karoto na karīyati pāpaṃ. Khurapariyantena cepi cakkena yo imissā pathaviyā pāṇe ekamaṃsakhalaṃ ekamaṃsapuñjaṃ kareyya, natthi tatonidānaṃ pāpaṃ, natthi pāpassa āgamo. Dakkhiṇaṃ cepi gaṅgāya tīraṃ gaccheyya; hananto ghātento chindanto chedāpento pacanto pācento, natthi tatonidānaṃ pāpaṃ, natthi pāpassa āgamo. Uttaraṃ cepi gaṅgāya tīraṃ gaccheyya; dadanto dāpento yajanto yajāpento, natthi tatonidānaṃ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 Dānena damena saṃyamena saccavajjena natthi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ti. Bhagavaṃmūlakā no, bhante, dhammā …pe… “rūpe kho, bhikkhave, sati, rūpaṃ upādāya, rūpa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karoto kārayato …pe… natthi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ti. Vedanāya sati …pe… saññāya sati… saṅkhāresu sati… viññāṇe sati, viññāṇaṃ upādāya, viññāṇa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karoto kārayato …pe… natthi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ti.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rūp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karoto …pe… natthi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ti? “No hetaṃ, bhante”. “Vedanā… saññā… saṅkhārā… viññāṇ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karoto kārayato …pe… natthi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ti? “No hetaṃ, bhante”. “Yampidaṃ diṭṭhaṃ sutaṃ mutaṃ viññātaṃ pattaṃ pariyesitaṃ anuvicaritaṃ manas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karoto kārayato …pe… natthi puññaṃ natthi puññassa āgamo’”ti? “No hetaṃ, bhante”.

   “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āvakassa imesu ca ṭhānesu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dukkhe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pe… dukkhanirodhagāminiyā paṭipadāya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ariyasāvako sotāpanno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no”ti. Chaṭṭhaṃ.


“第三百二十六章 因缘果报存在吗?” 的相关文章

第五章 谁才是真正保护好了自己的人?

相应部3相应5经/已自己守护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坐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想:「谁保护好了自己?谁没有保护好自己?」世尊,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

第二十章 什么是死后可以带走的?

相应部3相应20经/无子者经第二(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去拜见佛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佛陀说:“大王,你从什么地方而来?”波斯匿王说:“世尊,还是昨天那件事情,世尊,我昨天来过您这里,告诉过您我正在处理钱庄老板财产的事情,昨天我们舍卫城里有个钱庄的老板过世了...

第三十六章 耕种解脱的田地

2.优婆塞品相应部7相应11经/耕田婆罗堕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摩揭陀国一那罗的村庄中,有一天,婆罗堕若婆罗门正在让仆人赶着五百头牛犁地,播种。那时,佛陀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来到婆罗堕若婆罗门耕田的地方化缘饭食。到了饭点,农作的仆人们拿着盆碗打菜吃饭。婆罗堕若婆罗门...

第三十九章 不孝的孩子不如拐杖

相应部7相应14经/大财富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中一位家财万贯的婆罗门,他穿着破烂的衣服,灰头土脸的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这位婆罗门在一旁坐下。佛陀对这位婆罗门说:“婆罗门,你穿的衣服为何如此的破烂?如来看你好像很久都没有洗过澡了。你应该是舍卫城中的富翁吧,你怎么会变成...

第四十五章 出家人和乞丐的区别

相应部7相应20经/乞食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里的一个乞丐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对佛陀说:“大德,我是一个乞丐,沿街乞讨为生,然而我看见你们出家人也是挨家挨户的讨饭吃,我与你们出家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向别人乞讨饭食,都是沿街乞讨,难道我也是出家人吗?”佛陀说:“...

第五十九章 要持之以恒的去修行

相应部12相应22经/十力经第二(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弟子们,如来为你们详细的解说、开示、显露、说明世间的真相、规则,就如同剥掉你们身上已经燃起熊熊大火的衣服,避免你们被大火烧伤。当如来为众生详细解说、开示、显露、说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