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证悟初果的圣者

24.(3).见相应

1.入流品

相应部24相应1经/风经(见相应/蕴篇/弟子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因为什么原因?贪爱什么?执着和挂念什么?就会生起这样的邪见:「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比丘们!这是外教宗教领袖浮陀‧迦旃延对他的信徒们所说的法!”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以您所说的正法为修行的根本,您是带领我们解脱的引路人、导师,您是我们的皈依,世尊,如果您能为我们解答刚才那个问题的话,那就很好了,我们听闻您的教导后,就会时刻忆念您所说的正法,并按您的正法去修行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如来现在要开始说法了。”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会认真听您说法的,我们会仔细的思考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因为有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生起、形成、存续、发展,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生起「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这样的邪见,比丘们!你们要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衰败、灭亡、消失的,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存续、发展,满足一定的条件也会衰败、灭亡、消失,认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是极端的断灭论,什么是断灭论呢?就是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虚假、不真实的,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灭尽、消失后就永远都不会出现了,就永远都不存在了。认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真实、永远的存在就是极端的常恒论,什么是常恒论?就是认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都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比丘们!你们要明白断灭论与常恒论都只是看到了世间事物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断灭论者看到了世间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阶段,常恒论者看到了世间事物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阶段,有这两种见解的世间人,它们没有整体的来看待世间的事物,世间一切的事物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形成、存续、发展的,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衰败、灭亡、消失。满足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出现,满足条件就会衰败、灭亡、消失,既不是真实、永远存在的,也不是虚假、不真实的,是缘生缘灭的,是随着各种条件变化的,所以「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这样的见解,就是断灭论的见解,内心不执着和挂念世间的事物虽然可以让自己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中,可是并不是说世间的事物不发生变化,世间一切的事物是随时在变化的,不会因为内心没有生起念想就不发生变化,让内心的念想不生起,那只是让自己摆脱念想的控制,不让自己沉浸于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等等的念想之中,然而世间一切的事物还是会随着它们既定的规律、规则运行,就比如正在下雨,内心没有生起下雨的念想,虽然不会执着和挂念下雨的事情,可是雨仍然会下,不会因为没有在内心中生起下雨的念想,就不下雨,只是说没有生起下雨的念想,就不会被下雨这件事情扰动、污染内心,就不会被下雨的念想束缚捆绑,产生烦恼和痛苦,烦恼和痛苦是由念想产生的,要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就要先从念想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获得完全的解脱。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佛陀说:“比丘们!既然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那么是最终带来痛苦的,还是最终带来快乐的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比丘们!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这样的见解吗?”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既然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任何的念想,内心都没有念想生起,哪里可能还会有「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的见解,这个见解也是内心的念想呀。”


佛陀说:“比丘们!众生在世间任何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比丘们!也就是说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是能够永远拥有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尽、消失的。”


佛陀说:“比丘们!既然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那么是最终带来痛苦的,还是最终带来快乐的呢?”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当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当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比丘们!众生在世间任何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不对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内心生起的念想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这样的见解吗?


比丘们!也就是说众生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如果不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任何的念想,那么内心会生起「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这样的见解吗?”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既然不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对眼睛看见的事物,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到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任何的念想,内心都没有念想生起,哪里可能还会有「风从来没有刮过,江河从来没有流动过,孕妇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太阳、月亮从来没有交替出现过,就如同直立不动的石柱那样,看见这些事物在发生变化全部都是因为自己的心在动。」的见解,这个见解也是内心的念想呀。”


佛陀说:“比丘们!当圣弟子们,他们解除了六处的疑惑,什么是「六处」呢?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接触外界事物的地方。也就是眼睛看事物的地方,耳朵听声音的地方,鼻子闻气味的地方,舌头尝味道的地方,身体触摸事物产生触觉、感觉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的地方,内心接触思想、念想的地方,要注意只是接触的地方,还没有对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思想、念想产生认知。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为「六处」。


他们解除了痛苦的疑惑,解除了痛苦起因的疑惑,解除了痛苦灭尽的疑惑,解除了灭尽痛苦修行方法的疑惑,他们明白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他们明白四圣谛(四圣谛解释,见第二百三十五章),他们明白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并实践的去修行。这些圣弟子就被称为:「不会堕落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必定能够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到达解脱彼岸的圣弟子们。这些圣弟子也是证悟须陀洹果位的圣者。什么是须陀洹果位呢?就是除灭了有「我」真实、永远存在的见解;灭尽了那些对解脱毫无帮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对如来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对如来,对如来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对如来,对如来的正法,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对如来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已经初入圣道,进入圣者之流,须陀洹果位也称为初果,这些证悟须陀洹果位的圣弟子们,他们也被称为证悟初果的圣者。他们不会投生到恶道,不会投生到痛苦不幸的地方,不会投生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最多在天界与人间投生七次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证悟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24.(3). Diṭṭhisaṃyuttaṃ

1. Sotāpattivaggo

SN.24.1/(1). Vātasuttaṃ

   206.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Bhagavā etadavoca “kismiṃ nu kho, bhikkhave, sati, kiṃ upādāya, ki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na vātā vāyanti, na najjo sandanti, na gabbhiniyo vijāyanti, na candimasūriyā udenti vā apenti vā esikaṭṭhāyiṭṭhitā’”ti?

   “Bhagavaṃmūlakā no, bhante, dhammā bhagavaṃnettikā bhagavaṃpaṭisaraṇā. Sādhu vata, bhante, bhagavantaññeva paṭibhātu etassa bhāsitassa attho. Bhagavato sutvā bhikkhū dhāressantī”ti. “Tena hi, bhikkhave, suṇātha, 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 bhāsissāmī”ti. “Evaṃ, bhante”ti kho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Bhagavā etadavoca–

   “Rūpe kho, bhikkhave, sati, rūpaṃ upādāya, rūpa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na vātā vāyanti, na najjo sandanti, na gabbhiniyo vijāyanti, na candimasūriyā udenti vā apenti vā esikaṭṭhāyiṭṭhitā’ti. Vedanāya sati …pe… saññāya sati… saṅkhāresu sati… viññāṇe sati, viññāṇaṃ upādāya, viññāṇaṃ abhiniviss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ati– ‘na vātā vāyanti, na najjo sandanti, na gabbhiniyo vijāyanti, na candimasūriyā udenti vā apenti vā esikaṭṭhāyiṭṭhitā’ti. Taṃ kiṃ maññatha, bhikkhave, rūp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na vātā vāyanti, na najjo sandanti, na gabbhiniyo vijāyanti, na candimasūriyā udenti vā apenti vā esikaṭṭhāyiṭṭhitā’”ti? “No hetaṃ, bhante”.

   “Vedanā niccā vā aniccā vā”ti… “saññā… saṅkhārā… viññāṇ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na vātā vāyanti, na najjo sandanti, na gabbhiniyo vijāyanti, na candimasūriyā udenti vā apenti vā esikaṭṭhāyiṭṭhitā’”ti? “No hetaṃ, bhante”. “Yampidaṃ diṭṭhaṃ sutaṃ mutaṃ viññātaṃ pattaṃ pariyesitaṃ anuvicaritaṃ manasā tampi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api nu taṃ anupādāya evaṃ diṭṭhi uppajjeyya– ‘na vātā vāyanti, na najjo sandanti, na gabbhiniyo vijāyanti, na candimasūriyā udenti vā apenti vā esikaṭṭhāyiṭṭhitā’”ti? “No hetaṃ, bhante”.

   “Yato kho, bhikkhave, ariyasāvakassa imesu ca ṭhānesu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dukkhe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dukkhasamudaye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dukkhanirodhe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dukkhanirodhagāminiyā paṭipadāyapissa kaṅkhā pahīnā hot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ariyasāvako sotāpanno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no”ti. Paṭhamaṃ.


“第三百二十四章 证悟初果的圣者”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 不可轻视人,要对一切人都恭敬有礼

1.第一品相应部3相应1经/年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这是我亲身经历、听到和见到的,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与佛陀相互问候之后,波斯匿王在佛陀旁边坐下,对佛陀说:“乔达摩(佛陀),你自称:「我已经证悟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

第八章 爱自己胜过爱其他人

相应部3相应8经/茉莉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与茉莉王后在王宫中最高的楼阁顶层眺望远方,波斯匿王这时对茉莉王后说:“茉莉,我现在有个问题想要问你,你如实的回答我,好吗?”茉莉王后回答:“大王,您有什么问题要问我,请说。”波斯匿王说:“茉莉,对于你来说,你对世间任何人...

第二十二章 没有谁可以逃过死亡

相应部3相应22经/祖母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为什么脸上挂着泪珠?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从何而来?”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慈祥的老祖母过世了,我正在王宫为老祖母举行丧礼,每当我想到老祖母在世...

第二十六章 杀死什么能让自己不生烦恼?

7.婆罗门相应1.阿罗汉品相应部7相应1经/大那若尼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那个时候,有一位叫婆罗堕若的婆罗门,他的妻子大那若尼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固的信心。有一次大那若尼给婆罗堕若婆罗门送饭,不小心跌倒了,她虔诚恭敬的诵念三次:“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

第三十四章 祭祀心中的解脱火

相应部7相应9经/孙陀利葛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孙陀利迦河边。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在孙陀利迦河边供养火神。他举行完祭祀火神的仪式后,就站起来,四处观望,他心里想:「给谁吃这些供养火神后的祭品呢?」婆罗门看见佛陀坐在一棵大树下,当时佛陀用毛巾包裹着头,婆罗门就左手拿...

第三十七章 多次的播种才能多次的收获果实

相应部7相应12经/优达亚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中午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舍卫城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有个叫优陀亚的婆罗门看见佛陀来到自己的住处,就将佛陀的饭钵盛满米饭和斋菜。几天后,佛陀第二次来到优陀亚婆罗门的住处,优陀亚婆罗门又恭敬的供养给佛陀可口的饭菜。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