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善恶都不执着

相应部8相应2经/不喜乐经(婆耆舍相应/有偈篇/祇夜)


有个时候,婆耆沙尊者与他的老师尼拘律迦波尊者住在阿罗婆的阿伽罗婆奢塔庙之中,那时婆耆沙尊者是刚出家不久的新学比丘(比丘解释: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释:受持如来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婆耆沙尊者平时除了静坐禅修外,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看守好塔庙。


那时,尼拘律迦波尊者中午外出化缘饭食用餐后,就直接回到塔庙中自己的住处静坐禅修,有时傍晚从住处出来走走,有时第二天早晨从住处出来走动,根本就不管塔庙中的任何事务,塔庙中的所有事务都由婆耆沙尊者负责处理。


婆耆沙尊者长时间的处理塔庙中的事务,却发现尼拘律迦波尊者什么都不管,只顾自己修行,就非常的不满,甚至于有点生气,他想:「我的老师尼拘律迦波尊者,怎么什么都不管呢?他只顾自己修行,中午化缘用餐后就回到自己的屋子静坐禅修,他连自己的屋子都不打扫,我每天都要打扫整个塔庙,还要处理塔庙里的事务,他怎么都不来帮一帮我,简直就把我当成了佣人,把塔庙当成了旅馆。他怎么能够这样呢?不行我得提醒他要处理塔庙的各项事务,不然我自己的修行时间就会变少的。」


婆耆沙尊者转念一想:「我刚才责怪老师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已经生起了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的烦恼,我要立刻除去这些烦恼,老师有更多的修行时间,我应该欢喜,应该为他高兴的,怎么能够怨恨他呢?


我不应该生起快乐与痛苦,开心与愤怒的念想,我已经出家了,就不应该再挂念家中的那种喜怒哀乐的感受。有家才会有贪欲、渴爱、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无智愚痴、忧愁、嫉妒、内疚、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感受,我刚才将塔庙当成了自己的家,所以才会怨恨老师,我应该放下自己内心的执着和挂念。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生起欲望,没有贪欲、渴爱,不被喜怒哀乐扰乱内心,能够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状态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大地孕育承载和上天虚空覆盖的一切事物都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明白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空法理的修行者,就不会执着和挂念任何事物,就会让内心安住在平静、宁静的状态中(无常解释:无法长久的保持不变,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所谓「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世间一切的事物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世间一切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简单的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随时在变化,这就是空。


世间的众生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事物执着和挂念,就会被这些他们所见、所闻、所接触到事物引发生起的念想、思想、见解束缚捆绑,他们就会被这些念想、思想、见解导致的贪欲、渴爱、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无智愚痴、忧愁、嫉妒、内疚、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的烦恼和痛苦拷打、折磨、煎熬。


灭尽贪欲、渴爱,不被欲望扰动内心,不被烦恼和痛苦污染,内心清净、平静、宁静的修行者,就是世间的圣者。那些执着和挂念眼睛与看见的物质事物,耳朵与听到的声音,鼻子与闻到的气味,舌头与尝到的味道,身体与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并由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或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念想、思想、见解,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众生,他们已经站立在恶法、邪法、束缚法之上,他们离善法、正法、解脱法越来越远。


相反的那些不执着和挂念眼睛与看见的物质事物,耳朵与听到的声音,鼻子与闻到的气味,舌头与尝到的味道,身体与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想到的念想、思想、见解,没有由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或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念想、思想、见解,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修行者,他们就已经站立在善法、正法、解脱法之上,他们离恶法、邪法、束缚法越来越远,他们的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或者他们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保持平静、宁静的状态,既不做恶行、不说恶言、不生恶念,也不做善行、不说善言、不生善念,这种善恶行为、言语、念想都不生起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比丘,因为他们不被善恶的事物所束缚捆绑,他们已经从善恶的两极中解脱出来。


这些真正的修行者,他们能够长久的让自己的内心安住在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没有善恶念想、思想、见解的生起,没有妄想、幻想,没有欲望、追求,没有愚痴与智慧的分别,这种内心完全融入寂静、平静、宁静状态,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的境界就是进入寂灭涅槃的道路。如来讲说各种修行方法的核心就是让修行者的内心进入这种平静、宁静的状态。长久的让内心保持这种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最终到达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彼岸(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这时,婆耆沙尊者说偈言:


「思快不快者,

  舍诸着家念,

  不欲住何处?  

  离欲之住处,           

  无有欲之思,

  此则是比丘。       

  地载空所覆,

  世间诸一切,    

  悉是无常老,

  有智悟住静。

  人见闻触思,

  皆悉依执着。

  除此依欲念,

  无污无染者,

  是云为牟尼。 

  凡常者易陷,

  六触之依着,

  不法之觉想,   

  此等不行往, 

  任何之部类,   

  不生念想者,

  善恶皆不执,

  此则是比丘。      

  长夜心寂静,     

  无妄无欲念,

  贤达寂静道。

  牟尼导寂静,

  以灭除烦恼,

  恒行寂静道,

  终达涅槃岸。」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8.2. Aratisuttaṃ

   210. Ekaṃ samayaṃ …pe… āyasmā vaṅgīso āḷaviyaṃ viharati aggāḷave cetiye āyasmatā nigrodhakappena upajjhāyena saddhiṃ.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ā nigrodhakappo pacchābhattaṃ piṇḍapātapaṭikkanto vihāraṃ pavisati, sāyaṃ vā nikkhamati aparajju vā kāl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āyasmato vaṅgīsassa anabhirati uppannā hoti, rāgo cittaṃ anuddhaṃseti. Atha kho āyasmato vaṅgīsassa etadahosi– “alābhā vata me, na vata me lābhā; dulladdhaṃ vata me, na vata me suladdhaṃ; yassa me anabhirati uppannā, rāgo cittaṃ anuddhaṃseti; taṃ kutettha labbhā, yaṃ me paro anabhiratiṃ vinodetvā abhiratiṃ uppādeyya. Yaṃnūnāhaṃ attanāva attano anabhiratiṃ vinodetvā abhiratiṃ uppādeyyan”ti. Atha kho āyasmā vaṅgīso attanāva attano anabhiratiṃ vinodetvā abhiratiṃ uppādetvā tāyaṃ velāyaṃ imā gāthāyo abhāsi–

   “Aratiñca ratiñca pahāya, sabbaso gehasitañca vitakkaṃ.

   Vanathaṃ na kareyya kuhiñci, nibbanatho arato sa hi bhikkhu.

   “Yamidha pathaviñca vehāsaṃ, rūpagatañca jagatogadhaṃ;

   Kiñci parijīyati sabbamaniccaṃ, evaṃ samecca caranti mutattā.

   “Upadhīsu janā gadhitāse, diṭṭhasute paṭighe ca mute ca;

   Ettha vinodaya chandamanejo, yo ettha na limpati taṃ munimāhu.

   “Atha saṭṭhinissitā savitakkā, puthū janatāya adhammā niviṭṭhā.

   Na ca vaggagatassa kuhiñci, no pana duṭṭhullabhāṇī sa bhikkhu.

   “Dabbo cirarattasamāhito, akuhako nipako apihālu;

   Santaṃ padaṃ ajjhagamā muni paṭicca, parinibbuto kaṅkhati kāla’’nti.


返回列表

上一篇:第一千零一章 不被漂亮女子所动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第一千零二章 善恶都不执着” 的相关文章

第七章 在公堂上说假话的原因

相应部3相应7经/法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经常在公堂上看见很多有巨额财富,有大量黄金珠宝,有无数田地房产,有无数仆人粮食的王室贵族、祭司、富豪,他们因为贪得无厌的缘故,他们因为想要获得更多利益...

第十二章 什么欲望是世间排名第一的欲望?

相应部3相应12经/五位国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五位国王正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欲望是最让人贪爱不舍、恋恋不忘,排名第一的欲望呢?」五位国王有各自的说法,其中有位国王说:「眼睛看见的事物,比如看见黄金珠宝,看见国色天香的女子,看见等等的事物就是最让人陶醉,最让人贪...

第十九章 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富

相应部3相应19经/无子者经第一(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这么早,中午就到如来这里来了,你从什么地方赶过来的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是这样的,舍卫城中最大钱庄的老板刚刚过世了,他是个孤人,没...

第二十一章 世间有四种人

3.第三品相应部3相应21经/人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世间有四种人,是那四种人呢?就是从黑暗走到黑暗的人,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从光明走到黑暗的人,从光明走到光明的人。”大王,什么是从黑暗走到黑暗的...

第二十八章 如何让怒火熄灭?

相应部7相应3经/阿修罗王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阿修罗王听说婆罗堕婆阇婆罗门已经皈依佛陀,出家修行后,就勃然大怒,他带着几百个士兵来到佛陀的住所。阿修罗王命令士兵们对佛陀无礼的谩骂,恶意的中伤。波斯匿王得知阿修罗王的行为后,就立刻派出两千多名士兵将...

第四十二章 内心没有可以砍伐的树木

相应部7相应17经/监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处森林中,那时,有个婆罗门正在监督工人砍伐树木,他看见佛陀正在一颗大树下静坐,于是他心里就想:「我在这片森林里监督工人砍伐树木,我以监督工人砍伐树木为乐,而这个静坐的出家人,他以什么为乐呢?」想完,这个婆罗门就走到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