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不能随意建立圣谛

相应部56相应16经/忆持经第二(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众多的出家人说:“比丘们(比丘解释: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释:受持如来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你们忆念、回想了如来所说的四圣谛了吗?你们还记得如来所说四圣谛的法义吗?”


佛陀这样问听法的出家弟子的时候,其中一位比丘对佛陀说:“世尊,我经常忆念、回想您所说的四圣谛,我还记得您所说四圣谛的法义。”


佛陀说:“那么,比丘,你是如何忆念、回想四圣谛的呢?”


这位比丘回答:“世尊,我忆念、回想「苦」是世尊教导的第一种圣谛,其法义是「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世尊,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说:世尊所说的「苦」不是第一种圣谛,他们拒绝接受「苦」为第一种圣谛,并且要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苦」第一圣谛的位置,这是没有法理依据的,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忆念、回想「苦集」是世尊教导的第二种圣谛,其法义是「痛苦的根源是贪爱」。世尊,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说:世尊所说的「苦集」不是第二种圣谛,他们拒绝接受「苦集」为第二种圣谛,并且要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苦集」第二圣谛的位置,这是没有法理依据的,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忆念、回想「苦灭」是世尊教导的第三种圣谛,其法义是「只有先灭除了贪爱才能灭除痛苦」。世尊,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说:世尊所说的「苦灭」不是第三种圣谛,他们拒绝接受「苦灭」为第三种圣谛,并且要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苦灭」第三圣谛的位置,这是没有法理依据的,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忆念、回想「灭苦之道」是世尊教导的第四种圣谛,其法义是「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九百三十二章)」。世尊,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说:世尊所说的「灭苦之道」不是第四种圣谛,他们拒绝接受「灭苦之道」为第四种圣谛,并且要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灭苦之道」第四圣谛的位置,这是没有法理依据的,这是没有道理的!


世尊,我就是这样去忆念、回想四圣谛的。”


佛陀说:“比丘,非常的好,你这样去忆念、回想四圣谛是正确的。


比丘,「苦」是如来所说的第一种圣谛,其义是: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带来痛苦;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带来痛苦,简单的说就是:五取蕴会带来痛苦。


什么是五取蕴呢?即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由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的烦恼和痛苦就称为「色取蕴」,由执着和挂念感受生起的烦恼和痛苦就称为「受取蕴」,由执着和挂念思想、见解、念想生起的烦恼和痛苦就称为「想取蕴」,由执着和挂念行为生起的烦恼和痛苦就称为「行取蕴」,由执着和挂念认识、分别、判断生起的烦恼和痛苦就称为「识取蕴」。


比丘,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这样说:「乔达摩说「苦」是第一种圣谛这是不正确的,「苦」不是第一种圣谛,我拒绝接受「苦」是第一种圣谛这种观点,我要去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苦」第一圣谛的位置。」,他们的这些说法是没有法理依据的,也是没有道理的,如来是通过实践的修行亲自印证了「苦」是第一种圣谛的。比丘,面对这些拒绝接受「苦」是第一圣谛的修行者、外教徒,你也不要去反驳他们,也不要与他们争论、辩论,避免陷入争斗的烦恼之中,你按着如来所说的法去修行就可以了,你坚信「苦」是第一圣谛就可以了。


比丘,「苦集」是如来所说的第二种圣谛,其义是:痛苦聚集产生的原因、根源。这个根源是什么呢。这个根源就是贪欲、渴爱。为了获得自己喜欢、喜爱的事物,为了享受到带来快乐、欢喜的感受,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需要,就会去追求、贪求这些自己喜欢、喜爱,给自己带来快乐、欢喜的事物,就会去追求、贪求这些能够满足自己欲望的事物。贪欲、渴爱又分成三种:欲爱、有爱、无有爱。


什么是欲爱呢?就是对五欲的贪爱,也就是眼睛看见物质事物,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之后,对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生起了贪欲、渴爱。


什么是有爱呢?就是对存在的贪爱,对拥有的贪爱,对生存的贪爱,对生命的贪爱。


什么是无有爱呢?就是对不想存在于世间死亡的贪爱,对获得完全解脱的贪爱,对灭尽生死轮回的贪爱(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对证悟解脱果位的贪爱,对进入涅槃境界的贪爱。


比丘们,这就是三种贪欲、渴爱。


比丘,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这样说:「乔达摩说「苦集」是第二种圣谛这是不正确的,「苦集」不是第二种圣谛,我拒绝接受「苦集」是第二种圣谛这种观点,我要去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苦集」第二圣谛的位置。」,他们的这些说法是没有法理依据的,也是没有道理的,如来是通过实践的修行亲自印证了「苦集」是第二种圣谛的。比丘,面对这些拒绝接受「苦集」是第二圣谛的修行者、外教徒,你也不要去反驳他们,也不要与他们争论、辩论,避免陷入争斗的烦恼之中,你按着如来所说的法去修行就可以了,你坚信「苦集」是第二圣谛就可以了。


比丘,「苦灭」是如来所说的第三种圣谛,其义是: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就能灭尽痛苦。舍弃、断除、不执着、不挂念贪欲、渴爱就能灭尽痛苦,就能获得彻底的解脱。


比丘,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这样说:「乔达摩说「苦灭」是第三种圣谛这是不正确的,「苦灭」不是第三种圣谛,我拒绝接受「苦灭」是第三种圣谛这种观点,我要去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苦灭」第三圣谛的位置。」,他们的这些说法是没有法理依据的,也是没有道理的,如来是通过实践的修行亲自印证了「苦灭」是第三种圣谛的。比丘,面对这些拒绝接受「苦灭」是第三圣谛的修行者、外教徒,你也不要去反驳他们,也不要与他们争论、辩论,避免陷入争斗的烦恼之中,你按着如来所说的法去修行就可以了,你坚信「苦灭」是第三圣谛就可以了。


比丘,「灭苦之道」是如来所说的第四种圣谛,其义是:灭尽痛苦的轨迹、道路就是践行八正道,灭尽痛苦的修行方法就是八正道。是哪八种正道呢?即是: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九百三十二章)。


比丘,如果其他的修行者、外教徒这样说:「乔达摩说「灭苦之道」是第四种圣谛这是不正确的,「灭苦之道」不是第四种圣谛,我拒绝接受「灭苦之道」是第四种圣谛这种观点,我要去建立另外一种圣谛来取代「灭苦之道」第四圣谛的位置。」,他们的这些说法是没有法理依据的,也是没有道理的,如来是通过实践的修行亲自印证了「灭苦之道」是第四种圣谛的。比丘,面对这些拒绝接受「灭苦之道」是第四圣谛的修行者、外教徒,你也不要去反驳他们,也不要与他们争论、辩论,避免陷入争斗的烦恼之中,你按着如来所说的法去修行就可以了,你坚信「灭苦之道」是第四圣谛就可以了。


比丘,你要经常这样去忆念、回想四圣谛的法义。你将四圣谛的法义精简成为:「苦」是第一种圣谛,其法义是「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苦集」是第二种圣谛,其法义是「痛苦的根源是贪爱」;「苦灭」是第三种圣谛,其法义是「只有先灭除了贪爱才能灭除痛苦」;「灭苦之道」是第四种圣谛,其法义是「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也是可以的。你经常去忆念、回想精简后的四圣谛法义也是可以的。


比丘们,你们要彻底弄明白四圣谛的法义,你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去忆念、回想四圣谛,你们要按着道谛中灭尽苦的方法去修行(道谛中灭尽苦的方法解释,即是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九百三十二章)。”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56.16/(6) Dutiyadhāraṇasuttaṃ

   1086. “Dhāretha no tumhe, bhikkhave, may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desitānī”ti? Evaṃ vutte aññataro bhikkhu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ahaṃ kho, bhante, dhāremi bhagavat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desitānī”ti.

   “Yathā kathaṃ pana tvaṃ, bhikkhu, dhāresi may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desitānī”ti? “Dukkhaṃ khvāhaṃ, bhante, bhagavatā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desitaṃ dhāremi. Yo hi koci, bhante, samaṇo vā brāhmaṇo vā evaṃ vadeyya– ‘netaṃ dukkhaṃ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yaṃ samaṇena gotamena desitaṃ. Ahametaṃ dukkhaṃ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paccakkhāya aññaṃ dukkhaṃ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paññapessāmī’ti – 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 Dukkhasamudayaṃ khvāhaṃ, bhante, bhagavatā …pe… dukkhanirodhagāminiṃ paṭipadaṃ khvāhaṃ, bhante, bhagavatā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desitaṃ dhāremi. Yo hi koci, bhante, samaṇo vā brāhmaṇo vā evaṃ vadeyya– ‘net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yaṃ samaṇena gotamena desitaṃ. Ahametaṃ dukkhanirodhagāminiṃ paṭipadaṃ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paccakkhāya aññaṃ dukkhanirodhagāminiṃ paṭipadaṃ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paññapessāmī’ti– 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 Evaṃ khvāhaṃ, bhante, dhāremi bhagavat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desitānī”ti.

   “Sādhu sādhu, bhikkhu! Sādhu kho tvaṃ, bhikkhu, dhāresi may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desitānīti. Dukkhaṃ kho, bhikkhu, mayā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desitaṃ, tathā naṃ dhārehi. Yo hi koci, bhikkhu, samaṇo vā brāhmaṇo vā evaṃ vadeyya– ‘netaṃ dukkhaṃ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yaṃ samaṇena gotamena desitaṃ. Ahametaṃ dukkhaṃ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paccakkhāya aññaṃ dukkhaṃ paṭhamaṃ ariyasaccaṃ paññapessāmī’ti – 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 Dukkhasamudayaṃ kho, bhikkhu …pe… dukkhanirodhaṃ kho, bhikkhu …pe…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kho, bhikkhu, mayā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desitaṃ, tathā naṃ dhārehi. Yo hi koci, bhikkhu, samaṇo vā brāhmaṇo vā evaṃ vadeyya ‘net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yaṃ samaṇena gotamena desitaṃ Ahametaṃ dukkhanirodhagāminiṃ paṭipadaṃ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paccakkhāya aññaṃ dukkhanirodhagāminiṃ paṭipadaṃ catutthaṃ ariyasaccaṃ paññapessāmī’ti– netaṃ ṭhānaṃ vijjati. Evaṃ kho tvaṃ, bhikkhu, dhārehi mayā cattāri ariyasaccāni desitānīti.

   “Tasmātiha, bhikkhu, ‘idaṃ dukkhan’ti yogo karaṇīyo …pe… ‘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yogo karaṇīyo”ti. Chaṭṭhaṃ.


返回列表

上一篇:第九百四十五章 经常忆念、回想四圣谛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第九百四十六章 不能随意建立圣谛” 的相关文章

第十一章 不可随便相信人

2.第二品相应部3相应11经/七位结髮者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天,佛陀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傍晚的时候,佛陀停止静坐观想,起座来到屋外安坐,那时,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这时,有七位留着头发修行的人,有七位尼乾陀教徒,有七位裸体修行人,有七位只穿一...

第十七章 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长久的获益?

相应部3相应17经/不放逸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有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让自己的现在世获得利益,也可以让自己的未来世获得利益呢?有没有让自己的当世和来世都能获得好处的方法呢?”佛陀说:“大王,有...

第三十二章 清净是循序渐进修行出来的

相应部7相应7经/概要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清净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好。清净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所有的婆罗门修行人都不清净,即便他们受持戒律,修习各种苦行。这个世间只有智慧和身口意修行都圆满的人才是最清净的人,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受持戒律,由此让内心清净...

第四十二章 内心没有可以砍伐的树木

相应部7相应17经/监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处森林中,那时,有个婆罗门正在监督工人砍伐树木,他看见佛陀正在一颗大树下静坐,于是他心里就想:「我在这片森林里监督工人砍伐树木,我以监督工人砍伐树木为乐,而这个静坐的出家人,他以什么为乐呢?」想完,这个婆罗门就走到佛...

第四十六章 世间的河水无法洗去罪恶

相应部7相应21经/散额乐洼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个叫僧伽罗婆的婆罗门住在舍卫城,他是一个相信水能够洗去身上罪业的人,这个婆罗门他每天的早上和晚上都会到河里去沐浴,想要洗去他自己身上的罪恶。那个时候,阿难尊者,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

第五十四章 什么人才是真正说法的人?

相应部12相应16经/说法者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有个出家人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这个出家人对佛陀说:“世尊,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说法的人呢?什么人是真正的说法者呢?”佛陀说:“比丘(出家人),你先要弄明白如来所说的缘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