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人界、天界、魔界是什么?
3.六根品
相应部48相应21经/再有经(根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有五种根,是哪五种根呢?即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五根解释,见第七百八十四章)。
比丘们!如果如来过去修习五根的时候,没有证悟明白世间的生起、灭没、甘味、祸患、解脱(世间的生起、灭没、甘味、祸患、解脱解释,见第七百八十五章),那么如来就无法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也就不能在人界、天界、魔界、梵天界等等众生所处的世间自称已经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世间的普通人、出家人、修行人、天神、魔王、梵天王等等一切的众生也不会认可如来已经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他们也不会接受如来的教导。
什么是界呢?「界」是领域、范围的意思,「界」是处于某种境界、状态之中的意思。
什么是人界呢?处于欲界之中的人,就在人界之中。
什么是欲界呢?就是处于感官欲望的境界、状态之中,处于感官欲望的领域、范围之内。
什么是感官欲望呢?
由眼睛与看见的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
由耳朵与听见的声音生起贪欲、渴爱;
由鼻子与闻到的气味生起贪欲、渴爱;
由舌头与尝到的味道生起贪欲、渴爱;
由身体与触摸感觉到的触觉,或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生起贪欲、渴爱。
这些就是感官欲望,比如最常见的感官欲望就是男女之间产生的淫欲。一旦生起了感官欲望就会陷入感官欲望的境界、状态之中,就会处于感官欲望的领域、范围之内。
「欲界」简单的说就是:处于感官欲望的境界、状态之中。
处于感官欲望境界、状态之中的人,就在「人界」之中。
什么是天界呢?就是处于快乐、喜悦、开心的境界、状态之中,处于快乐、喜悦、开心的领域、范围之内。处于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境界、状态之中的众生,就是在天界之中。
天界是由六触所生起的(六触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四百二十二章),可以将天界称为六触天界。比丘们,当眼睛看见物质事物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喜欢的念想,当眼睛看见物质事物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满意、舒服、合意的念想,当眼睛看见物质事物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当眼睛看见物质事物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就迷失于天界之中,就在六触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沦了,这个天界是由眼睛与物质事物形成的,一旦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生起了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一旦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于六触天界之中了。
当耳朵听到声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喜欢的念想,当耳朵听到声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满意、舒服、合意的念想,当耳朵听到声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当耳朵听到声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就迷失于天界之中,就在六触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沦了,这个天界是由耳朵与声音形成的,一旦耳朵听到声音生起了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一旦耳朵听到声音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于六触天界之中了。
当鼻子闻到气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喜欢的念想,当鼻子闻到气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满意、舒服、合意的念想,当鼻子闻到气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当鼻子闻到气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就迷失于天界之中,就在六触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沦了,这个天界是由鼻子与气味形成的,一旦鼻子闻到气味生起了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一旦鼻子闻到气味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于六触天界之中了。
当舌头尝到味道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喜欢的念想,当舌头尝到味道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满意、舒服、合意的念想,当舌头尝到味道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当舌头尝到味道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就迷失于天界之中,就在六触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沦了,这个天界是由舌头与味道形成的,一旦舌头尝到味道生起了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一旦舌头尝到味道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于六触天界之中了。
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喜欢的念想,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满意、舒服、合意的念想,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就迷失于天界之中,就在六触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沦了,这个天界是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形成的,一旦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生起了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一旦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于六触天界之中了。
当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喜欢的念想,当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满意、舒服、合意的念想,当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当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后只让自己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那么这个时候,就迷失于天界之中,就在六触天界中沉醉、陷溺、沉沦了,这个天界是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形成的,一旦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生起了喜欢、满意、舒服、合意、快乐、喜悦、开心的念想,一旦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生起了欢乐、甜蜜、开心、舒畅、高兴、惬意、欢快、欢畅等等愉快和幸福的念想,就沉迷于六触天界之中了。
什么是魔界呢?就是处于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境界、状态之中,处于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领域、范围之内。生起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众生,就是在魔界之中。
什么是魔王呢?让世间众生生起贪欲、渴爱,让世间众生执着和挂念,让世间众生沉迷其中,让世间众生循环往复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烦恼和痛苦的事物事情就是魔王、妖魔鬼怪。
比丘们,如果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它们让世间众生生起贪欲、渴爱,它们让世间众生执着和挂念,它们让世间众生沉迷其中,它们让世间众生循环往复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那么这些让众生生起贪欲、渴爱,执着挂念,烦恼和痛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就是魔王、妖魔鬼怪。
比丘们,同样的道理,如果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它们让世间众生生起贪欲、渴爱,它们让世间众生执着和挂念,它们让世间众生沉迷其中,它们让世间众生循环往复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那么这些让众生生起贪欲、渴爱,执着挂念,烦恼和痛苦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魔王、妖魔鬼怪。
什么是梵天界呢?就是处于初禅的境界、状态之中,处于初禅的领域、范围之内。处于初禅境界、状态之中的众生,就是在梵天界之中。
什么是初禅呢?远离欲望,舍离不善法后,就能进入喜乐的清净境界,在这个清净境界中还会对外界的事物有细微的分别、区别,这样的清净境界就是初禅。
初禅属于色界的范围,已经远离欲界,已经熄灭、灭尽欲界中的各种欲望,尤其已经灭尽淫欲,由此进入没有欲望的寂静、清净境界之中。
什么是色界呢?就是已经熄灭、平息了声欲、嗅欲、味欲、触欲、淫欲,已经没有了声欲、嗅欲、味欲、触欲、淫欲,但是还有物欲。
什么是物欲、声欲、嗅欲、味欲、触欲、淫欲呢?
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物欲;
由声音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声欲;
由气味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嗅欲;
由味道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味欲;
由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触欲。
由男女交合、结合生起贪欲、渴爱就叫做淫欲。
在色界的境界、状态之中,已经没有声欲、嗅欲、味欲、触欲、淫欲,但是还有物欲,还会由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对物质事物的贪爱还存在;对物质事物、物质世界还有执着和挂念,还会分别、区别物质事物、物质世界的不同、存在与否,还处于分辨、识别物质事物、物质世界的境界、状态之中,还处于区分、辨别物质事物、物质世界的领域、范围之中,这就是色界的法义。
一旦对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一旦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世界就会陷入色界的境界、状态之中,就会处于色界的领域、范围之内。
「色界」简单的说就是:已经没有声欲、嗅欲、味欲、触欲、淫欲,还有对物质事物的贪欲,还处于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世界的境界、状态之中。
什么是梵天王呢?引导、指引众生进入初禅境界、状态的事物就是梵天王,这个事物可以是人或众生,也可以是修行方法,还可以是世间任何一种能够引领众生进入初禅境界、状态的物质事物、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比如四念住、七觉支、八正道就能引导、指引众生进入初禅的境界、状态之中(四念住解释,见第七百三十五章;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当然四念住、七觉支、八正道不仅仅只是将众生引导进入初禅的境界、状态之中,还能将众生最终引导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
什么是涅槃呢?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一切的烦恼和痛苦,解除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的束缚捆绑,灭尽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从世间彻底完全的解脱出来,到达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解脱彼岸,这就是涅槃的境界。
什么是天神呢?在天界中拥有权势、权力,道德高尚,赏善罚恶,教导众生走正道,护持善法、正法的众生就是天神。
天神就是一切护持善道,正道的事物,可以是有生命的众生,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事物,只要是行善,引导众生向善,走正道,或者维持正道,善道,保护,扶助,救济众生的生命体或者没有生命的事物都可以称为神。让众生生存,活命的事物也被称为天神,比如天地生养万亿生命,虽然天地是没有生命的事物,但是也可以认为是天神,太阳同样如此,各种利益大众的善人,也可以称为神。生起善念就是神,生起贪欲即是魔。
什么是鬼?所谓鬼,就是生起伤害众生之心,生起恐惧之心,或者使众生生起伤害之心,生起恐惧之心的生命体或无生命的事物也被称为鬼。
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呢?就是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比丘们,就是因为如来过去修习五根的时候,已经证悟明白了世间的生起、灭没、甘味、祸患、解脱,如来才能证悟无上正等正觉,才能在人界、天界、魔界、梵天界等等众生所处的世间自称已经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世间的普通人、出家人、修行人、天神、魔王、梵天王等等一切的众生才会认可如来已经证悟了无上正等正觉,他们才会接受如来的教导。
比丘们!如来用开启的智慧去实践修行,向所有世间的众生证明了修习五根可以从世间生死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中永远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如来已经不会再被世间任何的事物所困扰、迷惑,如来内心已经不会再被世间一切的事物所束缚捆绑,如来已经彻底永远的从世间解脱出来,如来知道自己这一世是最后一次出生在世间,不会再有喜怒哀乐等等烦恼和痛苦的轮回状态了,以后不会再投生在世间了,已经彻底从世间的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3. Chaḷindriyavaggo
SN.48.21/(1) Punabbhavasuttaṃ
491. “Pañcimāni bhikkhave, indriyāni. Katamāni pañca? Saddhindriyaṃ …pe… paññindriyaṃ. Yāvakīvañc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pañcannaṃ indriy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nābbhaññāsiṃ, neva tāvāhaṃ, bhikkhave, sadevak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 abhisambuddho’ti paccaññāsiṃ. Yato ca khvāhaṃ, bhikkhave, imesaṃ pañcannaṃ indriyānaṃ samudayañca atthaṅgamañca assādañca ādīnavañca nissaraṇañca yathābhūtaṃ abbhaññāsiṃ, athāhaṃ, bhikkhave, sadevake loke samārake sabrahmake sassamaṇabrāhmaṇiyā pajāya sadevamanussāya ‘anuttaraṃ sammāsambodhiṃ abhisambuddho’ti paccaññāsiṃ. Ñāṇañca pana me dassanaṃ udapādi– ‘akuppā me vimutti, ayamantimā jāti, natthidāni punabbhavo’”ti. Paṭh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