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进入涅槃清净境界的路径
相应部47相应40经/解析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如来现在要教导你们:什么是四念住?
四念住该如何去修习?
指引、引导世间人或众生修行四念住的路径、轨迹、路线是什么?
比丘们,什么是四念住呢?就是将自己当前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念想、思索的事物事情上,这样就不会沉浸在当前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也就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除灭已经生起的烦恼和痛苦。
是哪四种念住呢?即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
比丘们,世间人或众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正知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最终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也就是世间人或众生或者修习身念住,或者修习受念住,或者修习心念住,或者修习法念住,他们选择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都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都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都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都能证悟解脱的果位,都能最终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比丘们,四念住该如何去修习呢?比丘们,当修习身念住的时候,你们要将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的观想上,观想什么呢?观想身体的生起、衰老、死亡、消失,如何观想呢?你们可以这样去观想:「母亲生下我,我慢慢的从小长大,又慢慢的衰老、死亡,当我死亡后,我的尸体腐烂变成一堆白骨,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我的白骨都消失不见了。当我的白骨都消失不见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呢?我是谁呢?我是那个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婴儿吗?我是那个从小长大的人吗?我是那个衰老、死亡的人吗?我是那堆腐烂后的白骨吗?白骨都消失不见了,我在什么地方?」最后你们就会明白:「实际上这个我,这个我的身体是由各种条件生起、出现的,又是由各种条件长大、变化、衰老、死亡、变成白骨、消失的。这个我是由条件生起、成长、衰老、死亡、消失的?这个我是空的,所谓空,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这就叫着空。我与我的身体是随着各种条件发生变化的,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远拥有,满足条件就会出现,满足条件也会消失不见。
比丘们,你们经常这样去观想就是在修习身念住。
比丘们,当修习受念住的时候,你们要将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的观想上,观想什么呢?观想感受的生起、消退、消失,如何观想呢?你们可以这样去观想:「我会生起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但是这些感受无法永远保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会消退、消失」比丘们,你们这样观想可能会感觉很抽象,不容易理解,你们可以想想给你们带来快乐、痛苦、不苦不乐感受的事物与事情,比如有个人,他非常爱他的妻子与孩子,那么他就可以这样去观想:「我爱我的妻子和孩子,当我的妻子和孩子快乐的时候,我也会很快乐,当我的妻子和孩子被伤害,被杀害的时候,我就会非常的痛苦,当我与妻子和孩子过着平淡平安的日子的时候,这种平淡的生活就会让我感觉到不苦不乐的感受,但是这种由我的妻子与孩子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无法永远保持不变,随着各种事情的发生,我可能会循环往复的去体验妻子与孩子给我带来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同样的,不仅是我的妻子孩子给我带来的感受是这样的,其他事物给我带来的感受也是这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各种事情的发生,我就会去循环往复的体验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所以比丘们,各种感受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消退、消失的,满足条件感受就会生起、出现,满足条件感受也会消退、消失。感受是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是空的,所谓空,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这就叫着空。简单的说就是:感受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感受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就会生起、出现、消退、消失。
比丘们,你们经常这样去观想就是在修习受念住。
比丘们,当修习心念住的时候,你们要将内心集中专注在内心念想、思想、见解的观想上,观想什么呢?观想念想、思想、见解的生起、出现、消退、消失,如何观想呢?你们可以这样去观想:「我今天听了世尊说法,我明白了四念住的修行方法,我很欢喜,我等下要去舍卫城里化缘饭食了,化缘饭食的时候,也许某些信众会问我一些佛法问题,遇到这种问问题的信众我就耐心的为他们解答,吃完了饭食后,我就要回去静坐禅修了。我现在明白了:当我听世尊说法的时候,我会生起听法的念想,当我去化缘饭食的时候,我会生起化缘饭食的念想,当我解答信众问题的时候,我会生起回答问题的念想,当我吃饭的时候,我会生起吃饭的念想,当我吃完饭回去静坐禅修的时候,我会生起静坐禅修的念想,我的念想一直都在变化,无法保持不变,应该说我的念想随时都在变化,一个念想生起了,之前生起的念想就会消退、消失,一个人一天之中不知道会生起多少念想,又有多少念想会消退、消失,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也可能会生起、消退、消失很多的念想,由此我明白了,我的念想、思想、见解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比丘们,你们也可以去观想其他的念想、见解、思想,总之你们要明白念想、思想、见解也是空的,所谓空,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所以比丘们,各种念想、见解、思想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出现、消退、消失的,满足条件念想、见解、思想就会生起、出现,满足条件念想、见解、思想也会消退、消失。念想、见解、思想是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简单的说就是:念想、见解、思想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念想、见解、思想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就会生起、出现、消退、消失。
比丘们,你们经常这样去观想就是在修习心念住。
比丘们,当修习法念住的时候,你们要将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的观想上,观想什么呢?观想某种对象的生起、出现、衰败、消失,如何观想呢?你们可以这样去观想:「我看见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叶茂盛,它应该也是由一粒种子发芽生长成这样的,它发芽的时候应该也是很微小脆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养,这棵树会慢慢的长大,变成我看见的枝叶茂盛的样子,可是,我知道,这棵树不可能永远存在,不可能永远枝繁叶茂,它也会有衰败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树也会慢慢的衰老,它的枝叶也会慢慢的枯萎、凋谢,最后死去,变成一棵枯死的树桩,这棵枯死的树桩会被风吹、雨淋、日晒,这棵树桩最后会腐烂,彻底消失不见,由此我明白了这个棵树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会生起、成长、衰败、消失,从一粒微小的种子发芽,长成树苗,变成大树,枝繁叶茂,最后枯萎、凋谢、死亡、消失不见,世间其他的事物也是这样的,满足条件就会生起、出现,满足条件也会衰败、消失,无法永远的保持不变,世间的事物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比丘们,你们也可以去观想其他的事物,总之你们要明白世间的事物也是空的,所谓空,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所以比丘们,世间的事物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出现、衰败、消失的,满足条件世间的事物就会生起、出现,满足条件世间的事物也会衰败、消失。世间的事物是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简单的说就是:世间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世间的事物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就会生起、出现、衰败、消失。
比丘们,你们经常这样去观想就是在修习法念住。
比丘们,你们经常这样去观想就是在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
当然如来之前说过,你们选择修行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的任意一种念住都是可以的,也就是你们或者修行身念住,或者修行受念住,或者修行心念住,或者修行法念住都是可以的。
比丘们,你们要注意不是同时修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念住,而是在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中任意选择一种念住去修行,或者修习身念住,或者修习受念住,或者修习心念住,或者修习法念住。
比丘们,指引、引导世间人或众生修行四念住的路径、轨迹、路线是什么呢?指引、引导世间人或众生修行四念住的路径、轨迹、路线就是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你们修行八正道就能直接进入四念住的状态与境界之中。
比丘们,也许你们其中的一些人会有疑问:「世尊,我们直接修习四念住就可以了,为什么您要说修习四念住的路径、轨迹、路线是八正道呢?我们感觉好像有点多此一举。」
比丘们,对于你们来说,你们可以直接的去修习四念住,因为你们没有家庭的束缚捆绑,你们已经出家修行,对于那些有家庭,没有出家,在家修行的世间人或众生来说,要让他们完全放下世间的一切去修行四念住,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他们还有家庭,他们还要照顾他们的家人眷属,让他们放下一切修习四念住,不太可能,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仍然想赚取大量钱财,住进华丽高大的房屋之中,获得权势官位,过上舒适、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的追求并没有什么过错,如来让他们修习八正道,这样他们就不会走到邪道上去,他们都是走正道赚来的钱,他们都是走正道住进的华丽高大的房屋之中,他们都是走正道获得的权势官位,他们都是走正道过上的舒适、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就不会有祸患,因为善法、正法、解脱法会导致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结果,恶法、邪法、束缚法会导致不祥、危险、不幸、污染、束缚的结果。修习八正道能够熄灭、平息、灭尽恶法、邪法、束缚法,让善法、正法、解脱法聚集在一起,让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聚集在一起。
世间人或众生去修习八正道,他们就走上了一条到达解脱目的地的大道,这条道路会途经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与境界,最终直接进入清净、解脱的境界。与修习四念住达到的修行目标是一样的,你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有两条道路能够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一条道路是沿着八正道这条道路行进,一条道路是沿着四念住这条道路行进,当沿着八正道这条道路行进到一定的路程的时候,八正道的道路就会并入四念住这条道路之中,最后到达涅槃的最终目的地。
当然,比丘们,你们也可以去修习八正道,修习八正道与修习四念住都能最终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之中。
八正道与四念住这两种修行方法最终都能指引、引导世间人或众生进入涅槃的清净境界之中。
为什么如来说指引、引导世间人或众生修行四念住的路径、轨迹、路线就是八正道呢?因为修行八正道最初证悟的境界没有四念住证悟的境界高,修行八正道会进入四念住的修行境界之中,最后由四念住的修行境界导向涅槃境界。
也就是说修行八正道进入涅槃的步骤是这样的:修行八正道到一定层次的境界后,就会进入四念住修行证悟的更高级别的境界之中,然后由四念住更高级别的境界导向涅槃的最高清净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修习八正道到一定的境界就会并入四念住更高级别的境界之中,最后由四念住证悟的境界导入涅槃境界。
比丘们,你们要注意,并不是修习八正道之后再去修习四念住,而是修行八正道到一定的程度,会自然的进入四念住的境界之中,是进入相同的境界之中,而不是在修行八正道的时候,变换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四念住。
你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经常去修习八正道就能最终进入涅槃的境界,在进入涅槃境界之前会途经四念住证悟的清净境界。你们修行八正道的时候,不用去变换修行的方法,不用转而修习四念住,你们坚持经常的修习八正道,最终就能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
比丘们,同样的,你们坚持经常的修行四念住也能最终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
比丘们,经常修习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就是进入四念住所证悟清净境界的路径、轨迹、路线(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经常修习八正道就是进入涅槃清净境界的路径、轨迹、路线。
比丘们,你们要去经常的修习八正道,或者你们不修习八正道就要经常的去修习四念住,这就是如来今天对你们的教导。”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7.40/(10) Vibhaṅgasuttaṃ
406. “Satipaṭṭhān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añca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gāminiñca paṭipad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satipaṭṭhānaṃ?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 vedanānupassī viharati …pe… citte cittānupassī viharati …pe…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Id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tipaṭṭhānaṃ”.
“Katamā ca, bhikkhave,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 Idha, bhikkhave, bhikkhu samudayadhammānupassī kāyasmiṃ viharati, vayadhammānupassī kāyasmiṃ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ānupassī kāyasmiṃ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Samudayadhammānupassī vedanāsu viharati …pe… samudayadhammānupassī citte viharati… samudayadhammānupassī dhammesu viharati, vayadhammānupassī dhammesu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ānupassī dhammesu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
“Katamā ca, bhikkhave,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gāminī paṭipadā? Ayameva 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 seyyathidaṃ– sammādiṭṭhi, sammāsaṅkappo, sammāvācā, sammākammanto, sammā-ājīvo, sammāvāyāmo, sammāsati, sammāsamādh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satipaṭṭhānabhāvanāgāminī paṭipadā”ti. Dasamaṃ.
Ananussutavaggo catuttho.
Tassuddānaṃ–
Ananussutaṃ virāgo, viraddho bhāvanā sati.
Aññā chandaṃ pariññāya, bhāvanā vibhaṅgena cā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