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什么是灭没观?

相应部46相应76经/灭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修习灭没的观想,经常修习灭没的观想,能够证悟解脱的果位,能够获得大益处。


什么是灭没的观想呢?就是观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会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思想、见解、念想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为什么呢?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思想、见解、念想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简单的说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无常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无常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无常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思想、见解、念想是无常的;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是无常的。」


什么是无常呢?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


比丘们,灭没的观想,简单的说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是会衰亡、覆灭、消失的,没有永远存在的事物。」


比丘们,为什么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能够证悟解脱果位,获得大益处呢?


当世间人或众生依靠修习灭没观,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什么是念觉支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属于念觉支(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修习四念住就是在修习念觉支。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用已经开启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法、正法、解脱法,什么是邪法、恶法、不善法,能够判断出真法与假法,并且能够选择正确的法修行,能够选择善法、正法、解脱法修习,不选择邪法、恶法、不善法修习。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熄灭、平息、灭尽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不要再次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简单的说精进觉支,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持之以恒的断恶修善。四正勤就属于精进觉支(四正勤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四章),修习四正勤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


什么是喜觉支?就是持之以恒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的时候,内心由于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而变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由此生起欢喜、喜悦、欣喜。


什么是轻安觉支?就是由于修行止与观(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由于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熄灭、平息、灭尽了烦恼和痛苦,由此内心进入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之中。


什么是定觉支?就是内心不再混乱、散乱、胡思乱想,内心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内心已经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定觉支也被称为禅定,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什么是舍觉支?就是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内心平等,没有分别、区别、差别,内心平静、安宁、宁静,能够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既不会陷入回忆过去的念想之中,也不会陷入期待未来的念想之中,更不会陷入现在当前的念想之中,内心平静、坦荡。


当世间人或众生修习灭没观的时候,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无常,以及由修习灭没观而生起的各种从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由此证悟各种阶位的解脱果位,获得清净解脱的大益处。


比丘们,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能够预料、预见必将证悟两种果位,这两种果位不是同时证悟的,而是证悟这两种果位中的其中一种果位。是哪两种果位呢?


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能够证悟完全智。


什么是完全智?就是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世间、世界的真相、真谛;完全明白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的道理、知识、修行方法。


已经熄灭、停止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解除了一切的束缚与捆绑。


已经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证悟解脱的果位,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简单的说「完全智」就是:已经解除一切的束缚捆绑,已经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进入涅槃清净的境界。


这就是完全智的法义。


如果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没有证悟完全智,就证悟还有执着烦恼的残渣,还有细微执着烦恼的阿那含果位。


什么是阿那含果位呢?就是除灭了有「我」真实、永远存在的见解;灭尽了那些对解脱毫无帮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对如来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对如来,对如来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对如来,对如来的正法,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对如来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生起了坚固的信心,灭尽了贪欲、愤怒、疑惑,阿那含果位也称为三果,这些证悟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他们也被称为证悟三果的圣者。证悟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他们死后不会再投生在欲界,什么是欲界呢?也就是还有男女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感官欲望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证悟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他们死后直接投生到色界与无色界天界,并在这些天界中灭尽一切烦恼和痛苦(天界解释,见第四百四十一章),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阿那含果位也称为不还果。什么是色界天界?也就是没有男女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感官的欲望,这些有情众生的物质身体以及他们住的宫殿等等他们所在地方的物质事物非常的殊胜、精致、净妙,他们对这些殊胜、精致、净妙的物质事物还有微细的执着和挂念,他们还会被这些这些殊胜、精致、净妙的物质事物轻微的束缚捆绑,这就是色界天界,没有欲望,还有对物质事物的轻微执着和挂念。什么是无色界天界?也就是没有男女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感官欲望,也没有对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但是还有对精神思想、念想的执着和挂念,这就是无色界天界,没有欲望,没有对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但是还有对精神思想、念想的执着和挂念。


比丘们,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是如何证悟完全智与阿那含这两种果位的呢?


当世间人或众生依靠修习灭没观,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当世间人或众生修习灭没观的时候,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无常,以及由修习灭没观而生起的各种从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由此证悟完全智与阿那含这两种果位。


比丘们,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能够获得大利益;


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能够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


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能够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因为由修习灭没观明白了世间是无常的,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能够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


比丘们,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是如何获得大利益的?是如何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的?是如何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的?是如何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的?


当世间人或众生依靠修习灭没观,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当世间人或众生修习灭没观的时候,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无常,以及由修习灭没观而生起的各种从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由此获得大利益;由此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由此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由此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


比丘们,你们也要修习灭没观,经常修习灭没观,这样你们也能获得大益处,证悟完全智与阿那含这两种果位,这样你们也能获得大利益,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比丘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6.76/(10) Nirodhasuttaṃ

   257. “Nirodhasaññā, bhikkhave, bhāvitā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 Kathaṃ bhāvitā ca, bhikkhave, nirodhasaññā kathaṃ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 Idha, bhikkhave, bhikkhu nirodhasaññāsahagataṃ sati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pe… nirodhasaññāsahagataṃ upekkhā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Evaṃ bhāvitā kho, bhikkhave, nirodhasaññā evaṃ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ti.

   “Nirodhasaññāya, bhikkhave, bhāvitāya bahulīkatāya dvinnaṃ phalānaṃ aññataraṃ phalaṃ pāṭikaṅkhaṃ– diṭṭheva dhamme aññā, sati vā upādisese anāgāmitā. Kathaṃ bhāvitāya, bhikkhave, nirodhasaññāya kathaṃ bahulīkatāya dvinnaṃ phalānaṃ aññataraṃ phalaṃ pāṭikaṅkhaṃ– diṭṭheva dhamme aññā, sati vā upādisese anāgāmitā? Idha, bhikkhave, bhikkhu nirodhasaññāsahagataṃ sati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pe… nirodhasaññāsahagataṃ upekkhā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Evaṃ bhāvitāya kho, bhikkhave, nirodhasaññāya evaṃ bahulīkatāya dvinnaṃ phalānaṃ aññataraṃ phalaṃ pāṭikaṅkhaṃ– diṭṭheva dhamme aññā, sati vā upādisese anāgāmitā”ti.

   “Nirodhasaññā, bhikkhave, bhāvitā bahulīkatā mahato atth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yogakkhem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saṃveg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phāsuvihārāya saṃvattati. Kathaṃ bhāvitā ca, bhikkhave, nirodhasaññā kathaṃ bahulīkatā mahato atth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yogakkhem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saṃveg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phāsuvihārāya saṃvatta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nirodhasaññāsahagataṃ sati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pe… nirodhasaññāsahagataṃ upekkhā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Evaṃ bhāvitā kho, bhikkhave, nirodhasaññā evaṃ bahulīkatā mahato atth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yogakkhem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saṃvegāya saṃvattati, mahato phāsuvihārāya saṃvattatī”ti. Dasamaṃ.

   Nirodhavaggo aṭṭhamo.

   Tassuddānaṃ–

   Asubhamaraṇa-āhāre, paṭikūla-anabhiratena;

   Aniccadukkha-anattapahānaṃ, virāganirodhena te dasāti.


“第七百二十六章 什么是灭没观?” 的相关文章

第十七章 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长久的获益?

相应部3相应17经/不放逸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有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让自己的现在世获得利益,也可以让自己的未来世获得利益呢?有没有让自己的当世和来世都能获得好处的方法呢?”佛陀说:“大王,有...

第二十一章 世间有四种人

3.第三品相应部3相应21经/人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世间有四种人,是那四种人呢?就是从黑暗走到黑暗的人,从黑暗走到光明的人,从光明走到黑暗的人,从光明走到光明的人。”大王,什么是从黑暗走到黑暗的...

第二十二章 没有谁可以逃过死亡

相应部3相应22经/祖母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为什么脸上挂着泪珠?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从何而来?”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慈祥的老祖母过世了,我正在王宫为老祖母举行丧礼,每当我想到老祖母在世...

第二十九章 愤怒只会伤害到自己

相应部7相应4经/酸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阿修罗王皈依佛陀后,与佛陀和波斯匿王一同进餐,在阿修罗王旁边站立的毗兰耆迦婆罗门横眉怒目、咬牙切齿。他一言不发,默默的独自生着闷气,他心里想:「这个秃头既然哄骗了大王,大王已经皈依他了,我现在也不好去反驳他...

第三十章 如何做到真正的不害?

相应部7相应5经/无害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不害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不害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我的名字叫做不害,请您为我说法。”佛陀说:“婆罗门,你的名字叫不害,什么才是名副其实的不害呢?也就是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不伤害别人这才是真...

第三十四章 祭祀心中的解脱火

相应部7相应9经/孙陀利葛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孙陀利迦河边。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在孙陀利迦河边供养火神。他举行完祭祀火神的仪式后,就站起来,四处观望,他心里想:「给谁吃这些供养火神后的祭品呢?」婆罗门看见佛陀坐在一棵大树下,当时佛陀用毛巾包裹着头,婆罗门就左手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