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龙是什么?
相应部45相应151经/龙经(道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这位出家人对佛陀说:“世尊,世间的人,他们有的人害怕龙,他们有的人恭敬的礼拜龙,龙到底是什么呢?龙到底是哪一种生命形式呢?”
佛陀说:“比丘(出家人),龙只是一个比喻,比喻的是世间循环往复变化的天气,比如下雨、下雪、冰雹等等天气变化,世间的天气变化就是龙。世间人已经将龙神化了,恶劣的天气就被比喻成恶龙,对世间人与众生有利的天气就被比喻成善龙。
比丘,龙是如何移动和运动的呢?比如在喜马拉雅大雪山,雪龙的力量会很强大,因为雪龙依靠喜马拉雅大雪山中无数的雪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而这个龙是对天气变化的比喻。在喜马拉雅大雪山中天气是比较恶劣的,世间人或众生是很难生存的。这个雪龙依靠喜马拉雅大雪山得到了巨大的力量。当喜马拉雅大雪山融化成雪水或是下雪、下雨,龙就会以雪水或是下雪、下雨的等等方式进入小溪、小河,再由小溪、小河汇入大河、大江、湖泊之中,最后汇入大海,龙就是以这种方式移动运动的。当然比丘,这只是喜马拉雅大雪山雪龙的移动运动方式,各个地方龙的移动运动方式都不太相同。比丘,你只要明白:龙就是对天气变化的比喻就可以了,世间循环往复生起的风、云、雾、雨、闪电、雪、霜、雷、雹、霾等等天气变化就是龙。天气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轨迹就是龙移动运动的路径。
比丘,如同喜马拉雅大雪山中的雪龙,它通过融化成水或是下雪、下雨等等方式进入小溪、小河,再由小溪、小河汇入大河、大江、湖泊之中,最后汇入大海,在这个过程之中,雪龙的力量在逐渐的增强,并且它变成了水龙,雪龙指的就是与雪与冰冻有关的天气变化,水龙指的就是与水与湿度有关的天气变化,水聚集越多的地方龙的力量就越大,因此如来说喜马拉雅大雪山中的雪在融入、汇入小溪、小河、大河、大江、湖泊、大海的过程中,水量在逐渐的增加,水聚集越多的地方对天气的影响力就越大,龙的力量也就越大。当喜马拉雅大雪山中的雪经由小溪、小河、大河、大江、湖泊融汇入大海的时候,龙的力量就变得非常的广大、巨大、强大,天气的力量就变得异常的广大、巨大、强大。
同样的道理,比丘,世间人或众生依靠受持戒律,以戒律作为修行的立足点,他们就会经常去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他们经常修习八正道就能让他们善法、正法的力量逐渐的增加、增长,就能让他们善法、正法的状态、境界逐渐的提高、增进。就能让他们善法、正法的力量变得非常的广大、巨大、强大,就能让他们善法、正法的状态变得非常的稳固、坚固、牢固,就能让他们善法、正法的境界达到圆满的程度。就如同雪龙经由小溪、小河、大河、大江、湖泊融汇入大海的过程中,龙的力量逐渐的增强,最后变得非常的广大、巨大、强大一样。
比丘,世间人或众生是如何依靠受持戒律,以戒律作为修行的立足点去经常修习八正道让善法、正法的力量逐渐的增加、增长的呢?他们是如何让善法、正法的状态、境界逐渐的提高、增进的呢?他们是如何让善法、正法的力量变得非常的广大、巨大、强大,让善法、正法的状态变得非常的稳固、坚固、牢固,让善法、正法的境界达到圆满的程度的呢?
世间人或众生依靠受持戒律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的完成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的修行,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比丘,受持戒律,以戒律作为修行立足点的世间人或众生就是这样修习八正道让善法、正法的力量逐渐的增加、增长的,就是这样让善法、正法的状态、境界逐渐的提高、增进的,就是这样让善法、正法的力量变得非常的广大、巨大、强大的,就是这样让善法、正法的状态变得非常的稳固、坚固、牢固的,就是这样让善法、正法的境界达到圆满的程度的。
比丘,你要受持戒律,你要经常修习八正道,这样你善法、正法的力量就会逐渐的增加、增长,这样你善法、正法的状态、境界就会逐渐的提高、增进,这样你善法、正法的力量就会变得非常的广大、巨大、强大,这样你善法、正法的状态就会变得非常的稳固、坚固、牢固,这样你善法、正法的境界会达到圆满的程度。这样你就能最终圆满完成八正道的修行,熄灭、平息、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佛陀说法后,这位听法的出家人再次虔诚恭敬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5.151/(3) Nāgasuttaṃ
151. “Seyyathāpi bhikkhave, himavantaṃ pabbatarājaṃ nissāya nāgā kāyaṃ vaḍḍhenti, balaṃ gāhenti; te tattha kāyaṃ vaḍḍhetvā balaṃ gāhetvā kusobbhe otaranti, kusobbhe otaritvā mahāsobbhe otaranti, mahāsobbhe otaritvā kunnadiyo otaranti, kunnadiyo otaritvā mahānadiyo otaranti, mahānadiyo otaritvā mahāsamuddaṃ otaranti, te tattha mahantattaṃ vepullattaṃ āpajjanti kāyena; evameva kho, bhikkhave, bhikkhu sīlaṃ nissāya sīle patiṭṭhāya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hāvento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ahulīkaronto mahantattaṃ vepullattaṃ pāpuṇāti dhammesu.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īlaṃ nissāya sīle patiṭṭhāya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hāvento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ahulīkaronto mahantattaṃ vepullattaṃ pāpuṇāti dhammesu? Idha, bhikkhave, bhikkhu sammādiṭṭhi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pe… sammāsamādhi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pe… evaṃ kho, bhikkhave, bhikkhu sīlaṃ nissāya sīle patiṭṭhāya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hāvento ariyaṃ aṭṭhaṅgikaṃ maggaṃ bahulīkaronto mahantattaṃ vepullattaṃ pāpuṇāti dhammesū”ti. Tatiy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