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修行进入无烦恼的境界
相应部43相应14-43经/无漏经等(无为相应/处篇/如来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如来现在要教导你们什么是究竟,以及进入究竟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无漏,以及进入无漏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真谛,以及进入真谛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彼岸,以及到达彼岸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微妙,以及进入微妙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极难见,以及进入极难见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不老,以及进入不老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坚牢,以及进入坚牢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照见,以及进入照见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无譬,以及进入无譬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不败坏,以及进入不败坏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无戏论,以及进入无戏论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寂静,以及进入寂静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甘露,以及进入甘露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胜妙,以及进入胜妙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吉祥,以及进入吉祥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安稳,以及进入安稳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爱尽,以及进入爱尽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不思议,以及进入不思议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稀有,以及进入稀有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无灾,以及进入无灾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无灾法,以及进入无灾法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涅槃,以及进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无损,以及进入无损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离欲,以及进入离欲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清净,以及进入清净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解脱,以及进入解脱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非住,以及进入非住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灯明,以及进入灯明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洞窟,以及进入洞窟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庇护,以及进入庇护境界的修行方法;
什么是皈依,以及进入皈依境界的修行方法;
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如来要开始说法了。”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会认真听您说法的,我们会仔细思考的,恭请世尊您为我们说法。”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究竟呢?究竟是彻底、完全、圆满的意思,在什么地方彻底、完全、圆满呢?也就是彻底、完全、圆满的除灭、灭尽贪欲、渴爱,彻底、完全、圆满的除灭、灭尽愤怒烦恼,彻底、完全、圆满的除灭、灭尽无智愚痴,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究竟。
什么是无漏呢?无漏是无烦恼的意思,要无烦恼就要除灭、灭尽贪欲、渴爱,就要除灭、灭尽愤怒烦恼,就要除灭、灭尽无智愚痴,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无漏。
什么是真谛呢?真谛是真理的意思,要完全明白和理解真理就要除灭、灭尽贪欲、渴爱,就要除灭、灭尽愤怒烦恼,就要除灭、灭尽无智愚痴,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真谛。
什么是彼岸呢?彼岸是一个比喻,比喻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到达彼岸,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彼岸。
什么是微妙呢?微妙的意思是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完全明白和理解微妙。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微妙。
什么是极难见呢?就是很难做到,很难达到,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很难做到,很难达到。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极难见。
什么是不老呢?不老就是保持不变,保持相同的状态不发生变化,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让内心保持清净、安宁的状态不变化。比丘们,这就被称为不老。
什么是坚牢呢?坚牢是坚固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让清净、安宁、寂静的状态坚固不变的保持下去。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坚牢。
什么是照见呢?照见就是通过亲身体验完全明白和理解解脱是什么,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明白和理解解脱是什么,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照见。
什么是无譬呢?无譬就是熄灭念想,不生起念想,没有任何见解、思想、念想,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熄灭、灭尽一切见解、思想、念想,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无譬。
什么是不败坏呢?不败坏就是内心不随着世间的事物而胡思乱想、混乱、散乱,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让内心不随着世间事物胡思乱想、混乱、散乱,比丘们,这就被称为不败坏。
什么是无戏论呢?无戏论就是没有错误的行为,没有犯戒的行为,没有妄想。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没有错误的行为,就没有犯戒的行为,就没有妄想。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无戏论。
什么是寂静呢?寂静是平静、安宁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让内心平静、安宁。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寂静。
什么是甘露呢?甘露是不死的意思,也就是不生者就不死,解脱者不会再生,这个生不仅指死后继续投生,这个生还指内心的见解、思想、念想不生起,内心不生起见解、思想、念想,烦恼和痛苦也不会生起。见解、思想、念想的生起就是烦恼和痛苦的生起。烦恼和痛苦不生起,就获得了解脱。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让见解、思想、念想不生起,就能让烦恼和痛苦不生起。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甘露。
什么是胜妙呢?胜妙是超越一切的解脱清净境界,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超越一切进入解脱清净的境界。比丘们,这就被称为胜妙。
什么是吉祥呢?吉祥是幸运平安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幸运平安,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吉祥。
什么是安稳呢,安稳是安定平静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让内心安定平静,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安稳。
什么是爱尽呢?爱尽是灭尽爱欲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灭尽爱欲,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爱尽。
什么是不思议呢?不思议是进入无法想象、无法言说的清净解脱境界,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进入无法想象、无法言说的清净解脱境界,比丘们,这就被称为不思议。
什么是稀有,稀有是世间很少有人或众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的清净境界,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亲身体验到极少人能够体验到的清净境界,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稀有。
什么是无灾,无灾是没有灾难祸患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和祸患,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无灾。
什么是无灾法呢?无灾法是熄灭各种灾难祸患的方法,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是熄灭各种灾难祸患的方法,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无灾法。
什么是涅槃呢?涅槃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清净境界,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涅槃。
什么是无损,无损是不被各种烦恼侵扰、缠绕,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不会被各种烦恼侵扰、缠绕,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无损。
什么是离欲,离欲是熄灭、平息贪欲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熄灭、平息贪欲,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离欲。
什么是清净,清净是熄灭、平息烦恼和痛苦,让内心宁静、平和、安宁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熄灭、平息烦恼和痛苦,让内心宁静、平和、安宁,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清净。
什么是解脱,解脱是不贪爱世间一切的事物,不执着和挂念世间一切的事物,由此从烦恼和痛苦的束缚捆绑中彻底的释放出来的意思。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束缚捆绑,获得完全的释放。比丘们,这就被称为解脱。
什么是非住,非住是不将内心关注在世间任何的事物上,不执着和挂念世间任何的事物,由此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清净境界,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不关注世间任何的事物,进入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烦恼和痛苦的清净境界,比丘们,这就被称为非住。
什么是灯明,灯明是内心开启了智慧,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在黑暗中点亮智慧的明灯,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灯明。
什么是洞窟,洞窟是远离尘世的嘈杂纷扰,远离世间各种事情、事务缠绕、打搅、污染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远离世间烦恼和痛苦的污染、影响,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远离世间烦恼和痛苦的污染、影响,比丘们,这就被称为洞窟。
什么是庇护,庇护是生起烦恼和痛苦的时候获得救助,受到保护的意思,就如同在大海上遇到狂风暴雨,航船驶入避风港,得到避风港的救助,受到避风港的保护一样。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在产生烦恼和痛苦的时候获得救助,受到保护。比丘们,这就被称为庇护。
什么是皈依,皈依是依靠、凭借的意思,依靠、凭借除灭、灭尽贪欲、渴爱,除灭、灭尽愤怒烦恼,除灭、灭尽无智愚痴就能熄灭、平息一切的烦恼和痛苦,进入清净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依靠除灭、灭尽贪欲、渴爱、愤怒烦恼、无智愚痴的行为就能熄灭、平息一切的烦恼和痛苦,进入清净的境界,比丘们,这就被称为皈依。
进入究竟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无漏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真谛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到达彼岸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微妙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极难见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不老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坚牢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照见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无譬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不败坏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无戏论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寂静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甘露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胜妙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吉祥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安稳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爱尽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不思议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稀有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无灾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无灾法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无损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离欲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清净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解脱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非住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灯明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洞窟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庇护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进入皈依境界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
比丘们,如来现在给你们讲几种修行进入究竟境界、无漏境界、真谛境界、到达彼岸、微妙境界、极难见境界、不老境界、坚牢境界、照见境界、无譬境界、不败坏境界、无戏论境界、寂静境界、甘露境界、胜妙境界、吉祥境界、安稳境界、爱尽境界、不思议境界、稀有境界、无灾境界、无灾法境界、涅槃境界、无损境界、离欲境界、清净境界、解脱境界、非住境界、灯明境界、洞窟境界、庇护境界、皈依境界这三十二种境界的方法,你们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去修行,都能最终进入三十二种境界之中。
修习止与观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止与观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先将内心集中专注在单个、纯一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之中,比如将内心集中专注在数呼吸的单一念想上,或者将内心集中专注在眨眼睛的单一念想上,或者将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某个部位感觉的单一念想上。以此熄灭各种杂念、妄想,不让内心胡思乱想,不让内心混乱、散乱,让内心先安定、平静、寂静,之后观想正法智慧,比如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
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会丧失功能,会衰败、坏灭。」以此熄灭、灭尽由执着「我」而生起的烦恼和痛苦。
简单的说就是:先熄灭、停止内心中的各种杂念、妄想,不让内心胡思乱想,不让内心混乱、散乱,让内心安宁、平静、寂静下来,先控制住烦恼和痛苦,不让烦恼和痛苦持续不断的生起,这就是止。内心安宁、平静、寂静下来后,再观想各种解脱的智慧,以此熄灭、除灭已经生起来的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观。最终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证悟解脱的果位,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三十二种境界。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有寻、有伺之定,无寻、小量伺之定,无寻、无伺之定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有寻、有伺之定,无寻、小量伺之定,无寻、无伺之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多个清净的念想上,然后逐渐熄灭多个念想,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念想上,最后连集中专注的单个、纯一的清净念想也熄灭掉,不专注任何的念想,不生起任何的念想,比如先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数呼吸数目的念想与吸气时胸部充满空气鼓起的念想上,之后熄灭,不再专注吸气时胸部充满空气鼓起的念想,只集中专注在数呼吸数目的单个念想上,最后连数呼吸数目的单个念想都不再专注,不关注任何的念想,不生起任何的念想,这时就进入三十二种境界之中。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空定、无相定、无愿定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由空定进入无相定,再由无相定进入无愿定。也就是观想:「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无法永远不生病,我无法永远青春永驻,我无法永远不衰老,我无法永远不死,世间没有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的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我无法保持相同的状态,这个我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时都在变化这就是空,所谓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随时在变化这就叫做空。经常这样的观想就能进入空定的境界,也就是由观想我是随时在变化的,我是无法永远存在的,我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时在变化的,我是空的而进入清净、安宁的境界,这就是空定的境界。当进入空定的境界后,扩展开来,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世间一切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无法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也是空的。由此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物是无常的,什么是无常呢?就是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随时在变化这就叫无常。由此不再执着和挂念世间一切的事物,就进入无相定的境界。进入无相定的境界后,不再执着和挂念世间一切的事物,由此不再有任何的期待和想要达成的愿望,因为自己已经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物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随时在变化,最终带来的都是痛苦,为什么说世间一切的事物最终带来的是痛苦呢?当令人快乐、开心的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当令人快乐、喜悦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当失去令人快乐、开心的物质事物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当失去令人快乐、喜悦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因为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随时在变化,所以就没有永远的快乐和喜悦的存在,一旦失去这些带来快乐和喜悦的事物,一旦这些令人快乐和喜悦的事物衰败、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贪爱世间的事物就会最终被烦恼和痛苦包围。不沉迷在那些最终带来痛苦的事物之中,就能从世间解脱出来。
当不再执着和挂念世间一切的事物,对世间没有任何的期待,没有任何想要达成的愿望的时候,就进入无愿定。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四念住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四正勤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什么是四正勤呢?就是精进努力的除灭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精进努力的不要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精进努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精进努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比丘们,这就是四正勤。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四神足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四神足解释,见第五百五十五章)。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五根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五根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六章)。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五力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五力解释,见第五百五十七章)。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七觉支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七觉支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八章)。比丘们,这就是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
修习八正道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也即是修习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就能进入三十二种境界。
比丘们,你们修习如来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能最终进入三十二种境界。如来已经教导给你们什么是三十二种境界,如来已经教导给你们进入三十二种境界的修行方法。你们要按如来所说的修行方法去实践的修行,不管是在大树下、空屋中,还是在山林间、旷野中,在任何的地方你们都要用今天如来教给你们的方法去禅修,什么是禅修呢?就是让内心不胡思乱想,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让内心集中专注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这就是禅修。你们不要放逸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胡作非为,你们要管束好自己,要受持好如来制定的各项戒律,不要破戒了再来后悔,这就是如来今天对你们的教导。如来不希望你们沉迷在世间,不希望你们被烦恼和痛苦折磨、拷打,你们应该按如来所说的正法去实践修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3.14- 43/(3- 32) Anāsavādisuttaṃ
379-408. “Anāsav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āsav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nāsavaṃ …pe… sacc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acc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saccaṃ …pe… pār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pār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pāraṃ …pe… nipuṇ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nipuṇ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nipuṇaṃ …pe… sududdas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ududdas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sududdasaṃ …pe… ajajjar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jajjar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jajjaraṃ …pe… dhuv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dhuv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dhuvaṃ …pe… apalokit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palokit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palokitaṃ …pe… anidassan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idassan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nidassanaṃ …pe… nippapañc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nippapañc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nippapañcaṃ …pe…?
“Sant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ant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santaṃ …pe… amat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mat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mataṃ …pe… paṇīt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paṇīt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paṇītaṃ …pe… siv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iv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sivaṃ …pe… khem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khem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khemaṃ …pe… taṇhākkhay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taṇhākkhay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taṇhākkhayaṃ …pe…?
“Acchariy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cchariy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cchariyaṃ …pe… abbhut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bbhut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bbhutaṃ …pe… anītik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ītik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nītikaṃ …pe… anītikadhamm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ītikadhamm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nītikadhammaṃ …pe… nibbān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nibbān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nibbānaṃ …pe… abyāpajjh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byāpajjh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abyāpajjhaṃ …pe… virāg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virāg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o ca, bhikkhave, virāgo …pe…?
“Suddhi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uddhi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ā ca, bhikkhave, suddhi …pe… mutti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mutti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ā ca, bhikkhave, mutti …pe… anālay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anālay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o ca, bhikkhave, anālayo …pe… dīp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dīp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dīpaṃ …pe… leṇ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leṇ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leṇaṃ …pe… tāṇ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tāṇ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tāṇaṃ …pe… saraṇañca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saraṇagāmiñca maggaṃ. Taṃ suṇātha. Katamañca, bhikkhave, saraṇaṃ …pe…anusāsanī”ti? Bāttiṃsati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