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由「触」生起的各种感受

相应部36相应8经/生病经第二(受相应/处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的大林重阁讲堂,有一天傍晚的时候,佛陀静坐禅修完毕后,就来到讲堂,佛陀坐好后,就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你们从现在开始到死去的那个时候,要一直保持正念、正知,也就是说你们在世间余下的日子里要保持正念、正知。这是如来对你们的教导。


比丘们,什么是保持正念呢?就是你们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身体上,专注在对身体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你们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你们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感受上,专注在对感受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你们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你们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内心上,专注在对内心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你们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你们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念想上,专注在对念想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你们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


比丘们,什么是保持正知呢?就是当你们走路前进、后退的时候,只关注前进、后退的身体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当你们眼睛前看、后看的时候,只关注前看、后看的身体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当你们的手臂或大腿伸展、弯曲的时候,只关注肢体伸展、弯曲的身体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当你们穿法衣、拿饭钵、外出化缘饭食的时候,只关注穿法衣、拿饭钵、外出化缘饭食当前正在做的那个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当你们喝水、吃食物、咀嚼食物、尝味道的时候,只关注喝水、吃食物、咀嚼食物、尝味道当前正在做的那个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当你们上厕所解小便、大便的时候,只关注解小便、大便当前正在做的那个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当你们行走、住宿、坐下、卧躺、清醒、说话、沉默的时候,只关注行走、住宿、坐下、卧躺、清醒、说话、沉默当前正在做的那个行为,不关注其他的行为,这样就是保持正知;


比丘们,这就是保持正念、正知的法义,你们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死亡都要保持正念、正知,也就是说你们要保持正念、正知在世间度过余下的日子。这就是如来对你们的教导。


比丘们,当修行人保持正念、正知,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放逸,精进的去修行的时候,如果这时,他生起了快乐的感受,他就会这样的去观想:「我现在生起了快乐的感受,这个快乐的感受是由条件生起来的,没有前提条件这个快乐的感受是不会生起来的,这个生起快乐感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这个生起快乐感受的前提条件就是「触」(「触」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然而「触」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触」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是受到各种条件控制和支配的。那么由这个无常,需要条件,并受到各种条件控制和支配的「触」生起的快乐感受哪里可能永远存在,不发生变化,永恒保持不变,永远拥有呢?」比丘们,什么是无常呢?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这就叫无常。这些修行人,他们将「触」与快乐的感受观想成是无常的,是会衰败、消散、灭尽的,他们由此从欲望中解脱出来,甚至于他们的内心连任何念想也不生起。他们经常这样的去观想、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由「触」与快乐感受生起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他们经常这样的去观想、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由「触」与快乐感受生起的潜在贪爱、喜悦烦恼。


当修行人保持正念、正知,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放逸,精进的去修行的时候,如果这时,他生起了痛苦的感受,他就会这样的去观想:「我现在生起了痛苦的感受,这个痛苦的感受是由条件生起来的,没有前提条件这个痛苦的感受是不会生起来的,这个生起痛苦感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这个生起痛苦感受的前提条件就是「触」,然而「触」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触」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是受到各种条件控制和支配的。那么由这个无常,需要条件,并受到各种条件控制和支配的「触」生起的痛苦感受哪里可能永远存在,不发生变化,永恒保持不变,永远拥有呢?」这些修行人,他们将「触」与痛苦的感受观想成是无常的,是会衰败、消散、灭尽的,他们由此从欲望中解脱出来,甚至于他们的内心连任何念想也不生起。他们经常这样的去观想、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由「触」与痛苦感受生起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他们经常这样的去观想、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由「触」与痛苦感受生起的潜在厌恶、憎恨烦恼。


当修行人保持正念、正知,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放逸,精进的去修行的时候,如果这时,他生起了不苦不乐的感受,他就会这样的去观想:「我现在生起了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个不苦不乐的感受是由条件生起来的,没有前提条件这个不苦不乐的感受是不会生起来的,这个生起不苦不乐感受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这个生起不苦不乐感受的前提条件就是「触」,然而「触」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触」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是受到各种条件控制和支配的。那么由这个无常,需要条件,并受到各种条件控制和支配的「触」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哪里可能永远存在,不发生变化,永恒保持不变,永远拥有呢?」这些修行人,他们将「触」与不苦不乐的感受观想成是无常的,是会衰败、消散、灭尽的,他们由此从欲望中解脱出来,甚至于他们的内心连任何念想也不生起。他们经常这样的去观想、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由「触」与不苦不乐感受生起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他们经常这样的去观想、去修行就能最终灭尽由「触」与不苦不乐感受生起的潜在无智、无明烦恼(无明解释,见第一百九十八章)。


如果他们感觉到快乐的感受,他们就会立刻明白:「快乐的感受是无常的,不应该执着和挂念快乐的感受,不应该喜欢快乐的感受,不应该沉迷在快乐的感受之中」。


如果他们感觉到痛苦的感受,他们就会立刻明白:「痛苦的感受是无常的,不应该执着和挂念痛苦的感受,不应该厌恶痛苦的感受,不应该逃避痛苦的感受」。


如果他们感觉到不苦不乐的感受,他们就会立刻明白:「不苦不乐的感受是无常的,不应该执着和挂念不苦不乐的感受,不应该陷入不苦不乐的感受之中,不应该被不苦不乐的感受迷惑」。


这样,当修行人感觉到快乐感受的时候,就会立刻放下对快乐感受的执着和挂念,他们就不会被快乐的感受束缚捆绑。


当修行人感觉到痛苦感受的时候,就会立刻放下对痛苦感受的执着和挂念,他们就不会被痛苦的感受束缚捆绑。


当修行人感觉到不苦不乐感受的时候,就会立刻放下对不苦不乐感受的执着和挂念,他们就不会被不苦不乐的感受束缚捆绑。


修行人会经常去观想自己身体死亡时的感受,他们会观想:「我死亡时候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我生命终结时候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哦,随着我身体的死亡,我的生命也将耗尽,当我身体死亡,生命耗尽的时候,我的一切感受,不管是快乐、痛苦的感受,还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全部都将消失不见、不复存在,我这一生的全部感受都将熄灭、消失,就如同死亡后身体的温度将会逐渐降低一样,我死后的身体最后也将变得与外界的温度一样的冰凉。」 


比丘们,犹如要有灯油与灯芯作为前提条件,油灯才能被点亮、燃烧,如果灯油与灯芯被燃烧耗尽,那么油灯的火焰就会熄灭,同样的,当修行人观想自己身体死亡时的感受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我死亡时候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我生命终结时候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哦,随着我身体的死亡,我的生命也将耗尽,当我身体死亡,生命耗尽的时候,我的一切感受,不管是快乐、痛苦的感受,还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全部都将消失不见、不复存在,我这一生的全部感受都将熄灭、消失,就如同死亡后身体的温度将会逐渐降低一样,我死后的身体最后也将变得与外界的温度一样的冰凉。」 ”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36.8/(8) Dutiyagelaññasuttaṃ

   256.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vesāliyaṃ viharati mahāvane kūṭāgārasālāyaṃ. Atha kho bhagavā sāyanhasamayaṃ paṭisallānā vuṭṭhito yena gilānasāl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paññatte āsane nisīdi. Nisajj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Sat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kālaṃ āgameyya. Ayaṃ vo amhākaṃ anusāsanī.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t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vedanāsu vedanānupassī viharati… citte cittānupassī viharati…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at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Evaṃ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to hoti.

   “Kathañca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bhikkante paṭikkante sampajānakārī hoti …pe… bhāsite tuṇhībhāve sampajānakārī hoti. Evaṃ kh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hoti. Sat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āno kālaṃ āgameyya. Ayaṃ vo amhākaṃ anusāsanī.

   “Tassa ce, bhikkhave, bhikkhuno evaṃ satassa sampajānassa appamattassa ātāpino pahitattassa viharato uppajjati sukhā vedanā. So evaṃ pajānāti– ‘uppannā kho myāyaṃ sukhā vedanā; sā ca kho paṭicca, no appaṭicca. Kiṃ paṭicca? Imameva phassaṃ paṭicca. Ayaṃ kho pana phasso anicco saṅkhato paṭiccasamuppanno. Aniccaṃ kho pana saṅkhataṃ paṭiccasamuppannaṃ phassaṃ paṭicca uppannā sukhā vedanā kuto niccā bhavissatī’ti! So phasse ca sukhāya ca vedanāya aniccānupassī viharati, vayānupassī viharati, virāgānupassī viharati, nirodhānupassī viharati, paṭinissaggānupassī viharati. Tassa phasse ca sukhāya ca vedanāya aniccānupassino viharato, vayānupassino viharato, virāgānupassino viharato, nirodhānupassino viharato, paṭinissaggānupassino viharato yo phasse ca sukhāya ca vedanāya rāgānusayo, so pahīyati.

   “Tassa ce, bhikkhave, bhikkhuno evaṃ satassa …pe… viharato uppajjati dukkhā vedanā …pe… uppajjati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So evaṃ pajānāti– ‘uppannā kho myāyaṃ adukkhamasukhā vedanā; sā ca kho paṭicca, no appaṭicca. Kiṃ paṭicca? Imameva phassaṃ paṭicca …pe… kāyassa bhedā uddhaṃ jīvitapariyādānā idheva sabbavedayitāni anabhinanditāni sītībhavissantī’ti pajānāti”.

   “Seyyathāpi, bhikkhave, telañca paṭicca vaṭṭiñca paṭicca telappadīpo jhāyeyya tasseva telassa ca vaṭṭiyā ca pariyādānā anāhāro nibbāyeyya; evameva kho, bhikkhave, bhikkhu kāy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amāno ‘kāy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āmī’ti pajānāti. Jīvit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amāno ‘jīvitapariyantikaṃ vedanaṃ vedayāmī’ti pajānāti. ‘Kāyassa bhedā uddhaṃ jīvitapariyādānā idheva sabbavedayitāni anabhinanditāni sītībhavissantī’ti pajānātī”ti. Aṭṭhamaṃ.


“第四百八十四章 由「触」生起的各种感受” 的相关文章

第四章 谁才是让别人喜欢和拥护的人?

相应部3相应4经/可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好,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里面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喜欢和拥护的人?什么样的人是让大家不喜欢、厌恶的人?」世尊,我自己是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第十六章 不可轻视女子

相应部3相应16经/茉莉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正在听佛陀说法,这个时候,有一个侍从前来拜见波斯匿王,他靠近波斯匿王的耳朵说:“陛下!祝贺您,茉莉王后,刚刚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这个侍从刚一说完话,波斯匿王立刻就闷闷...

第二十二章 没有谁可以逃过死亡

相应部3相应22经/祖母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为什么脸上挂着泪珠?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从何而来?”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慈祥的老祖母过世了,我正在王宫为老祖母举行丧礼,每当我想到老祖母在世...

第二十四章 供养谁获得的福德果报最大?

相应部3相应24经/弓术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应该将自己的财物施舍给哪些人呢?应该布施供养什么人呢?”佛陀说:“大王,施舍、布施供养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施舍、布施供养那些能够让你断恶修善,解除烦恼...

第三十一章 如何才能解开束缚和捆绑?

相应部7相应6经/结缚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结缚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结缚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世间的人被自己内心生起的念想束缚捆绑,被世间的事物事情束缚捆绑,世尊,谁才能解开这个束缚捆绑,谁才能从自己的念想和世间的事物事情中解脱出来呢?”这时,结缚婆罗门...

第三十四章 祭祀心中的解脱火

相应部7相应9经/孙陀利葛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孙陀利迦河边。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在孙陀利迦河边供养火神。他举行完祭祀火神的仪式后,就站起来,四处观望,他心里想:「给谁吃这些供养火神后的祭品呢?」婆罗门看见佛陀坐在一棵大树下,当时佛陀用毛巾包裹着头,婆罗门就左手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