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六种奋力逃跑的动物

相应部35相应247经/如六种生物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犹如有一个浑身长满毒疮并流出脓血的男子,如果他走入茂密的茅草丛,或是走进布满尖刺的荆棘林中,这些茅草或是荆棘就会触碰、刮擦、刺中他身体上正在流出脓血的毒疮,他将会感觉到更加的疼痛难忍,他将会更加的忧愁和痛苦。同样的,比丘们,比丘到乡村、城镇里化缘饭食的时候,听到了一些人赞美、赞叹、歌颂、诽谤、中伤、责备自己的言语,如果这些比丘此时生起了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那么这些比丘,就如同被茅草触碰到、刮擦到身体上的毒疮,或是如同被荆棘的尖刺刺到身体上的毒疮,这些比丘就被如来称为:「被乡村、城镇的茅草丛刮伤的不清净比丘」,或是被如来称为:「被乡村、城镇的荆棘林刺伤的不清净比丘」,如果这些比丘知道乡村、城镇是茅草丛,是荆棘林的话,他们就应该在到乡村、城镇里化缘饭食之前就做好自制和防护,避免自己被伤害到,也就是说: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是自制,什么是不自制。


比丘们,什么是不自制呢?当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对于喜欢的物质事物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物质事物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眼睛与物质事物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眼睛的不自制。


当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对于喜欢的声音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声音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耳朵与声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耳朵的不自制。


当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对于喜欢的气味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气味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鼻子与气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鼻子的不自制。


当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对于喜欢的味道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味道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舌头与味道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舌头的不自制。


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的时候,对于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身体的不自制。


当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对于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内心的不自制。


比丘们,这就犹如一个男子,他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方捕捉住了六种不同的动物,他用坚固的绳索将他抓住的这六种动物捆绑起来:他抓住毒蛇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毒蛇捆绑起来;他抓住鳄鱼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鳄鱼捆绑起来;他抓住秃鹫鸟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秃鹫鸟捆绑起来;他抓住恶狗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恶狗捆绑起来;他抓住野狼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野狼捆绑起来;他抓住猿猴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猿猴捆绑起来;当他将这六种动物都捆绑起来后,又将捆绑这六种动物绳索的另一端,都系在了同一根坚固的绳子上,这根绳子位于六根绳索的中间,这时,他将这六种动物放开,比丘们,这六种动物会开始逃跑,毒蛇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爬向洞穴之中,鳄鱼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爬入河水之中,秃鹫鸟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飞入高空,恶狗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跑入乡村,野狼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跑进丛林,猿猴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爬上大树,由于这六种动物都被系在了中间的同一条绳子上,在它们逃跑的时候,就会产生力量的角逐和撕扯,中间的绳子就会向着拉扯力量更大的方向移动,也就是中间的绳子会向逃跑力量大的动物方向运动。这六种动物会因为急于逃命而用尽全力,这样会让它们筋疲力尽,到最后,当它们耗尽力气的时候,它们就会随着最有力的那个动物逃跑的方向而去,同样的,比丘们,世间人或众生当他们眼睛看见物质事物,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对于喜欢的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见解、思想、念想贪爱不舍、沉迷其中,对于不喜欢的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见解、思想、念想排斥抗拒、厌恶憎恨,没有将内心中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没有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没有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没有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没有完全熄灭念想,没有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没有获得完全的释放和解脱,没有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没有全部灭除,这就叫做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的不自制。当世间人或众生,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不自制的时候,他们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关注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没有用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没有经常的静坐禅修让内心保持清净的境界,没有持之以恒精进的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那么他们的眼睛就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物质事物吸引、拉扯上,他们的眼睛就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物质事物;他们的耳朵就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声音吸引、拉扯上,他们的耳朵就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声音;他们的鼻子就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气味吸引、拉扯上,他们的鼻子就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气味;他们的舌头就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味道吸引、拉扯上,他们的舌头就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味道;他们的身体就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吸引、拉扯上,他们的身体就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他们的内心就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吸引、拉扯上,他们的内心就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就如同毒蛇拉着绳索爬入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洞穴之中,鳄鱼拉着绳索爬入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河水之中,秃鹫鸟拉着绳索飞向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高空,恶狗拉着绳索跑向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乡村,野狼拉着绳索跑向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丛林,猿猴拉着绳索爬上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大树,这六种动物,它们都积极的回避、逃离它们厌恶,它们认为危险的地方,一样。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就如同毒蛇、鳄鱼、秃鹫鸟、恶狗、野狼、猿猴这六种动物一样,奋力的向自己喜欢的地方拉扯,用尽全力的逃离厌恶、危险的地方。当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这六种配对事物中的其中一对事物诱惑、吸引、喜欢的力量更大的时候,世间人或众生就会优先去贪爱、执着、挂念这些他们最喜欢的配对事物,就会优先去贪爱、执着、挂念这些最吸引他们的配对事物,就会优先沉迷、陶醉在他们最喜欢的配对事物之中,就会优先沉迷、陶醉在最吸引他们的配对事物之中,这就如同毒蛇、鳄鱼、秃鹫鸟、恶狗、野狼、猿猴为了逃命用尽全力的互相拉扯绳子角逐、撕扯,它们拉扯绳子筋疲力尽的时候,只能随着力量大的那个动物逃跑的方向移动一样。


比丘们,什么是自制呢?当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物质事物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物质事物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眼睛与物质事物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眼睛的自制。


当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声音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声音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耳朵与声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耳朵的自制。


当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气味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气味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鼻子与气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鼻子的自制。


当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味道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味道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舌头与味道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舌头的自制。


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身体的自制。


当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内心的自制。


比丘们,这就犹如一个男子,他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方捕捉住了六种不同的动物,他用坚固的绳索将他抓住的这六种动物捆绑起来:他抓住毒蛇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毒蛇捆绑起来;他抓住鳄鱼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鳄鱼捆绑起来;他抓住秃鹫鸟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秃鹫鸟捆绑起来;他抓住恶狗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恶狗捆绑起来;他抓住野狼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野狼捆绑起来;他抓住猿猴的时候,就用坚固的绳索将猿猴捆绑起来;当他将这六种动物都捆绑起来后,又将捆绑这六种动物绳索的另一端,分别拴在了一根坚固的大石柱上,这时,他将这六种动物放开,比丘们,这六种动物会开始逃跑,毒蛇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爬向洞穴之中,鳄鱼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爬入河水之中,秃鹫鸟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飞入高空,恶狗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跑入乡村,野狼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跑进丛林,猿猴会拉着捆绑它的绳索爬上大树,由于捆绑这六种动物绳索的另一端都被拴在了坚固的大石柱上,这六种动物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就会明白自己是无法拖动大石柱的,它们也就不会白费力气去拉扯绳索了,这六种动物只能在绳索长度范围内活动,于是这六种动物,或者站立在大石柱周围,或者坐在、躺在大石柱周围,不会再妄想逃走了,它们也不会用尽全力来拉扯绳索了,也不会把自己弄的筋疲力尽了,因为它们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拉动大石柱。同样的,比丘们,世间人或众生当他们眼睛看见物质事物,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对于令人喜欢的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见解、思想、念想不贪爱不舍、不沉迷其中,对于令人不喜欢的物质事物、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见解、思想、念想不排斥抗拒、不厌恶憎恨,将内心中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内心已经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解脱,已经开启解脱的智慧,那些由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那些由行为、言语、念想生起的恶法、不善法已经全部灭除,这就叫做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的自制。当世间人或众生,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自制的时候,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关注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用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经常的静坐禅修让内心保持清净的境界,持之以恒精进的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那么他们的眼睛就不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物质事物吸引、拉扯上,他们的眼睛就不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物质事物;他们的耳朵就不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声音吸引、拉扯上,他们的耳朵就不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声音;他们的鼻子就不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气味吸引、拉扯上,他们的鼻子就不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气味;他们的舌头就不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味道吸引、拉扯上,他们的舌头就不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味道;他们的身体就不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吸引、拉扯上,他们的身体就不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他们的内心就不会被那些他们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吸引、拉扯上,他们的内心就不会回避、逃离他们不喜欢的见解、思想、念想;就如同将捆绑毒蛇绳索的另一端拴在了大石柱上,毒蛇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无法拉动大石柱,于是毒蛇就彻底放弃了逃走的计划,毒蛇当然也就无法爬入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洞穴之中;将捆绑鳄鱼绳索的另一端拴在了大石柱上,鳄鱼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无法拉动大石柱,于是鳄鱼就彻底放弃了逃走的计划,鳄鱼当然也就无法爬入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河水之中;将捆绑秃鹫鸟绳索的另一端拴在了大石柱上,秃鹫鸟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无法拉动大石柱,于是秃鹫鸟就彻底放弃了逃走的计划,秃鹫鸟当然也就无法飞向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高空;将捆绑恶狗绳索的另一端拴在了大石柱上,恶狗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无法拉动大石柱,于是恶狗就彻底放弃了逃走的计划,恶狗当然也就无法跑向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乡村;将捆绑野狼绳索的另一端拴在了大石柱上,野狼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无法拉动大石柱,于是野狼就彻底放弃了逃走的计划,野狼当然也就无法跑向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丛林;将捆绑猿猴绳索的另一端拴在了大石柱上,猿猴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知道自己无法拉动大石柱,于是猿猴就彻底放弃了逃走的计划,猿猴当然也就无法爬上它喜欢、它认为安全的大树;这六种动物,它们就都无法回避、逃离它们厌恶,它们认为危险的地方,一样。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就如同毒蛇、鳄鱼、秃鹫鸟、恶狗、野狼、猿猴这六个动物一样,当捆绑毒蛇、鳄鱼、秃鹫鸟、恶狗、野狼、猿猴绳索的另一端被拴在了大石柱上,毒蛇、鳄鱼、秃鹫鸟、恶狗、野狼、猿猴拉扯绳索一段时间后,就会明白自己是无法拉动大石柱的,自己是无法逃走的,于是它们只好或者站立,或者坐下,或者卧躺在大石柱的周围,彻底放弃逃走的计划,比丘们,这个坚固的大石柱是什么呢?这个坚固的大石柱比喻的就是:将内心中的念想集中专注在对身体的注意上,也就是:将这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专注身体的各种念想替换掉,比如用数呼吸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数眨眼睛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双手互相触摸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脚底与地面接触感觉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贪欲、渴爱、混乱、散乱的念想,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等等不会生起贪欲、渴爱的念想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或者内心已经完全熄灭念想,已经完全的不生起念想,简单的说就是:将内心集中专注在不会生起贪欲、渴爱、混乱、散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的念想上,或者内心不生起任何的念想,比丘们,这就是你们捆绑各种念想的大石柱,你们就应该这样去修行,你们要这样观想:「我们要经常将内心集中关注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上,我们要用集中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念想来替换掉内心中那些贪欲、渴爱、混乱、散乱、喜欢、不喜欢、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的念想,这是我们让内心保持清净境界的基础,这是除灭烦恼和痛苦的基础,这是我们渡过生死轮回大海时乘坐的航船、舟筏,这是我们到达不生不灭涅槃境界时乘坐的马车、车驾。我们要这样精进的去修行,我们要让这样的修行成为习惯,要让这样的修行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的平常,要让这样的修行如同呼吸一样的平常。我们这样精进的去修行,就能灭尽我们一切的贪欲、渴爱,就能灭尽我们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就能让我们永远的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就能让我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比丘们,你们就应该这样去精进的修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35.247/(10) Chappāṇakopamasuttaṃ

   247. “Seyyathāpi, bhikkhave, puriso arugatto pakkagatto saravanaṃ paviseyya. Tassa kusakaṇṭakā ceva pāde vijjheyyuṃ, sarapattāni ca gattāni vilekheyyuṃ. Evañhi so, bhikkhave, puriso bhiyyosomattāya tatonidānaṃ dukkhaṃ domanassaṃ paṭisaṃvediyetha. Evameva kho, bhikkhave, idhekacco bhikkhu gāmagato vā araññagato vā labhati vattāraṃ– ‘ayañca so āyasmā evaṃkārī evaṃsamācāro asucigāmakaṇṭako’ti. Taṃ kaṇṭakoti iti viditvā saṃvaro ca asaṃvaro ca veditabbo.

   “Kathañca bhikkhave, asaṃvar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piyarūpe rūpe adhimuccati, appiyarūpe rūpe byāpajjati, an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paritt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Sotena saddaṃ sutvā… ghānena gandhaṃ ghāyitvā… jivhāya rasaṃ sāyitvā… kāyena phoṭṭhabbaṃ phusitvā…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piyarūpe dhamme adhimuccati, appiyarūpe dhamme byāpajjati, an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paritt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nap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Seyyathāpi, bhikkhave, puriso chappāṇake gahetvā nānāvisaye nānāgocare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Ahi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Susumāra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Pakkhi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Kukkura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Siṅgāla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Makkaṭa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itvā majjhe gaṇṭhiṃ karitvā ossajjeyya. Atha kho, te, bhikkhave chappāṇakā nānāvisayā nānāgocarā sakaṃ sakaṃ gocaravisayaṃ āviñcheyyuṃ – ahi āviñcheyya ‘vammikaṃ pavekkhāmī’ti, susumāro āviñcheyya ‘udakaṃ pavekkhāmī’ti, pakkhī āviñcheyya ‘ākāsaṃ ḍessāmī’ti, kukkuro āviñcheyya ‘gāmaṃ pavekkhāmī’ti, siṅgālo āviñcheyya ‘sīvathikaṃ pavekkhāmī’ti, makkaṭo āviñcheyya ‘vanaṃ pavekkhāmī’ti. Yadā kho te, bhikkhave, chappāṇakā jhattā assu kilantā, atha kho yo nesaṃ pāṇakānaṃ balavataro assa tassa te anuvatteyyuṃ, anuvidhāyeyyuṃ vasaṃ gaccheyyuṃ. Evameva kho, bhikkhave, yassa kassaci bhikkhuno kāyagatāsati abhāvitā abahulīkatā, taṃ cakkhu āviñchati manāpiyesu rūpesu, amanāpiyā rūpā paṭikūlā honti …pe… mano āviñchati manāpiyesu dhammesu, amanāpiyā dhammā paṭikūlā honti. Evaṃ kho, bhikkhave, asaṃvaro hoti.

   “Kathañca, bhikkhave, saṃvaro hoti? Idha, bhikkhave, bhikkhu cakkhunā rūpaṃ disvā piyarūpe rūpe nādhimuccati, appiyarūpe rūpe na byāpajjati, 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appamāṇ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pe… jivhā rasaṃ sāyitvā …pe… manasā dhammaṃ viññāya piyarūpe dhamme nādhimuccati, appiyarūpe dhamme na byāpajjati, upaṭṭhitakāyassati ca viharati appamāṇacetaso, tañca cetovimuttiṃ paññāvimuttiṃ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yatthassa te uppannā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 nirujjhanti.

   “Seyyathāpi, bhikkhave, puriso chappāṇake gahetvā nānāvisaye nānāgocare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Ahi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Susumāra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Pakkhiṃ gahetvā …pe… kukkuraṃ gahetvā… siṅgālaṃ gahetvā… makkaṭaṃ gahetvā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eyya. Daḷhāya rajjuyā bandhitvā daḷhe khīle vā thambhe vā upanibandheyya. Atha kho te, bhikkhave, chappāṇakā nānāvisayā nānāgocarā sakaṃ sakaṃ gocaravisayaṃ āviñcheyyuṃ– ahi āviñcheyya ‘vammikaṃ pavekkhāmī’ti, susumāro āviñcheyya ‘udakaṃ pavekkhāmī’ti, pakkhī āviñcheyya ‘ākāsaṃ ḍessāmī’ti, kukkuro āviñcheyya ‘gāmaṃ pavekkhāmī’ti, siṅgālo āviñcheyya ‘sīvathikaṃ pavekkhāmī’ti, makkaṭo āviñcheyya ‘vanaṃ pavekkhāmī’ti Yadā kho te, bhikkhave, chappāṇakā jhattā assu kilantā atha tameva khīlaṃ vā thambhaṃ vā upatiṭṭheyyuṃ, upanisīdeyyuṃ, upanipajjeyyuṃ. Evameva kho, bhikkhave, yassa kassaci bhikkhuno kāyagatāsati bhāvitā bahulīkatā, taṃ cakkhu nāviñchati manāpiyesu rūpesu, amanāpiyā rūpā nappaṭikūlā honti …pe… jivhā nāviñchati manāpiyesu rasesu …pe… mano nāviñchati manāpiyesu dhammesu, amanāpiyā dhammā nappaṭikūlā honti. Evaṃ kho, bhikkhave, saṃvaro hoti.

   “‘Daḷhe khīle vā thambhe vā’ti kho, bhikkhave, kāyagatāya satiyā etaṃ adhivacanaṃ. Tasmātiha vo, bhikkhave, evaṃ sikkhitabbaṃ– ‘kāyagatā no sati bhāvitā bhavissati bahulīkatā yānīkatā vatthukatā anuṭṭhitā paricitā susamāraddhā’ti. Evañhi kho, bhikkhave, sikkhitabban”ti. Dasamaṃ.


“第四百七十六章 六种奋力逃跑的动物” 的相关文章

第十章 什么才是世间最大的捆绑和束缚?

相应部3相应10经/繫缚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大群罪犯被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下令抓捕,这些罪犯一些人的身体被绳子捆绑,一些人的脚上被套上脚链,一些人全身都被套上锁链,他们垂头丧气的被官差押赴监狱关押。那个时候,有很多出家人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化缘饭食,他们看见了被...

第十九章 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富

相应部3相应19经/无子者经第一(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这么早,中午就到如来这里来了,你从什么地方赶过来的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是这样的,舍卫城中最大钱庄的老板刚刚过世了,他是个孤人,没...

第二十章 什么是死后可以带走的?

相应部3相应20经/无子者经第二(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去拜见佛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佛陀说:“大王,你从什么地方而来?”波斯匿王说:“世尊,还是昨天那件事情,世尊,我昨天来过您这里,告诉过您我正在处理钱庄老板财产的事情,昨天我们舍卫城里有个钱庄的老板过世了...

第二十五章 衰老死亡来临的时候怎么办?

相应部3相应25经/如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风尘仆仆的来到如来这里,你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刚刚巡视地方而来,我作为骄萨罗国的国王,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当然我有...

第三十六章 耕种解脱的田地

2.优婆塞品相应部7相应11经/耕田婆罗堕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摩揭陀国一那罗的村庄中,有一天,婆罗堕若婆罗门正在让仆人赶着五百头牛犁地,播种。那时,佛陀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来到婆罗堕若婆罗门耕田的地方化缘饭食。到了饭点,农作的仆人们拿着盆碗打菜吃饭。婆罗堕若婆罗门...

第四十五章 出家人和乞丐的区别

相应部7相应20经/乞食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里的一个乞丐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对佛陀说:“大德,我是一个乞丐,沿街乞讨为生,然而我看见你们出家人也是挨家挨户的讨饭吃,我与你们出家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向别人乞讨饭食,都是沿街乞讨,难道我也是出家人吗?”佛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