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管束好自己

14.天臂品

相应部35相应134经/天臂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释迦族国一个叫提婆陀诃的村子里,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如来说:「所有的比丘都应该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六触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四百二十二章),要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但是如来并不是说:「所有的比丘都管束好了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都管束好了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都不会胡思乱想,不会胡作非为。」。


比丘们,那些烦恼和痛苦已经全部灭尽,行为、言语、念想已经修行圆满,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好,所有负担已经放下,已经达成修行的目标,所有的束缚捆绑已经被解除,已经完全证悟解脱智慧,从世间解脱出来的圣弟子们,如来说:「不用多次的告诫他们:要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要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圣弟子们,他们已经管束好了会生起六触的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他们已经管束好了自己的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会再胡思乱想,不会再胡作非为。


比丘们,然而,那些还没有灭尽烦恼和痛苦,还在精进修行以此解除束缚捆绑,让内心清净安宁,正在实践修行的圣弟子们,如来说:「要多次的告诫他们:要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要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胡作非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眼睛看见物质事物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眼睛看见的物质事物,如果他们眼睛接触到物质事物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看见的物质事物,不由眼睛与物质事物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眼睛与物质事物,不由眼睛与物质事物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眼睛与物质事物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耳朵听到的声音,如果他们耳朵接触到声音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听到的声音,不由耳朵与声音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耳朵与声音,不由耳朵与声音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耳朵与声音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鼻子闻到气味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鼻子闻到的气味,如果他们鼻子接触到气味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闻到的气味,不由鼻子与气味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鼻子与气味,不由鼻子与气味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鼻子与气味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舌头尝到味道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舌头尝到的味道,如果他们舌头接触到味道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尝到的味道,不由舌头与味道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舌头与味道,不由舌头与味道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舌头与味道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身体触摸感觉到触觉,领纳到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身体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如果他们身体接触到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触摸感觉到的触觉,领纳到的环境变化感觉,不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不由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这些圣弟子们,当他们内心想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会喜欢或不喜欢他们内心想到的见解、思想、念想,如果他们内心接触到见解、思想、念想的时候,内心不执着和挂念自己想到的见解、思想、念想,不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生起贪欲、渴爱,不执着和挂念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不由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愤怒、绝望、出生、衰老、死亡等等喜怒哀乐的念想,并精进修行以此保持这种内心不被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扰动、影响、污染的状态,那么他们就没有忘失如来的教导,就没有退失清净的境界。他们不会胡思乱想,不会狂躁不安,不会生起无数的念想。他们的内心清净安宁,他们的内心集中专注在一处,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境界之中,不会散乱。那么这时,如来就说:「这些圣弟子们,他们需要通过管束好会生起六触的六个地方,需要通过管束好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生起的念想,不胡思乱想,不胡作非为,才能逐渐的灭尽烦恼和痛苦,才能逐渐的完全开启解脱的智慧,才能逐渐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逐渐的从世间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14. Devadahavaggo

SN.35.134/(1) Devadahasuttaṃ

   134.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akkesu viharati devadahaṃ nāma sakyānaṃ nigamo.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nāhaṃ, bhikkhave, sabbesaṃyeva bhikkhūnaṃ chasu phassāyatanesu appamādena karaṇīyanti vadāmi, na ca panāhaṃ, bhikkhave, sabbesaṃyeva bhikkhūnaṃ chasu phassāyatanesu nāppamādena karaṇīyanti vadāmi. Ye te, bhikkhave, bhikkhū arahanto khīṇāsavā vusitavanto katakaraṇīyā ohitabhārā anuppattasadatthā parikkhīṇabhavasaṃyojanā sammadaññā vimuttā, tesāhaṃ, bhikkhave, bhikkhūnaṃ chasu phassāyatanesu nāppamādena karaṇīyanti vadāmi. Taṃ kissa hetu? Kataṃ tesaṃ appamādena, abhabbā te pamajjituṃ. Ye ca kho te, bhikkhave, bhikkhū sekkhā appattamānasā anuttaraṃ yogakkhemaṃ patthayamānā viharanti, tesāhaṃ, bhikkhave, bhikkhūnaṃ chasu phassāyatanesu appamādena karaṇīyanti vadāmi. Taṃ kissa hetu? Santi, bhikkhave,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manoramāpi, amanoramāpi. Tyāssa phussa phussa cittaṃ na pariyādāya tiṭṭhanti. Cetaso apariyādānā āraddhaṃ hoti vīriyaṃ asallīnaṃ, upaṭṭhitā sati asammuṭṭhā, passaddho kāyo asāraddho, samāhitaṃ cittaṃ ekaggaṃ. Imaṃ khvāhaṃ, bhikkhave, appamādaphalaṃ sampassamāno tesaṃ bhikkhūnaṃ chasu phassāyatanesu appamādena karaṇīyanti vadāmi …pe… santi, bhikkhave, manoviññeyyā dhammā manoramāpi amanoramāpi. Tyāssa phussa phussa cittaṃ na pariyādāya tiṭṭhanti. Cetaso apariyādānā āraddhaṃ hoti vīriyaṃ asallīnaṃ, upaṭṭhitā sati asammuṭṭhā, passaddho kāyo asāraddho, samāhitaṃ cittaṃ ekaggaṃ. Imaṃ khvāhaṃ, bhikkhave, appamādaphalaṃ sampassamāno tesaṃ bhikkhūnaṃ chasu phassāyatanesu appamādena karaṇīyanti vadāmī”ti. Paṭhamaṃ.


“第四百四十章 管束好自己” 的相关文章

第十七章 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长久的获益?

相应部3相应17经/不放逸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世间有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让自己的现在世获得利益,也可以让自己的未来世获得利益呢?有没有让自己的当世和来世都能获得好处的方法呢?”佛陀说:“大王,有...

第二十九章 愤怒只会伤害到自己

相应部7相应4经/酸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阿修罗王皈依佛陀后,与佛陀和波斯匿王一同进餐,在阿修罗王旁边站立的毗兰耆迦婆罗门横眉怒目、咬牙切齿。他一言不发,默默的独自生着闷气,他心里想:「这个秃头既然哄骗了大王,大王已经皈依他了,我现在也不好去反驳他...

第三十九章 不孝的孩子不如拐杖

相应部7相应14经/大财富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中一位家财万贯的婆罗门,他穿着破烂的衣服,灰头土脸的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这位婆罗门在一旁坐下。佛陀对这位婆罗门说:“婆罗门,你穿的衣服为何如此的破烂?如来看你好像很久都没有洗过澡了。你应该是舍卫城中的富翁吧,你怎么会变成...

第四十五章 出家人和乞丐的区别

相应部7相应20经/乞食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里的一个乞丐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对佛陀说:“大德,我是一个乞丐,沿街乞讨为生,然而我看见你们出家人也是挨家挨户的讨饭吃,我与你们出家人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向别人乞讨饭食,都是沿街乞讨,难道我也是出家人吗?”佛陀说:“...

第四十七章 善人不是口中说出来的

相应部7相应22经/抠么度色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释迦族的一个叫库摩都萨的城市中,那时,佛陀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库摩都萨城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那个时候,库摩都萨城里的婆罗门教徒正在一个大房子里面聚会,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佛陀来到婆罗门教徒聚会的大房子外。...

第六十五章 修行如同将多罗树连根拔起

相应部12相应35经/无明为缘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弟子们,以「无明」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行」,以「行」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识」,以「识」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名色」,以「名色」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六处」,以「六处」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