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魔王、妖魔鬼怪的魔法神通
相应部23相应12经/魔法经(罗陀相应/蕴篇/弟子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罗陀尊者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罗陀尊者对佛陀说:“世尊,什么是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呢?什么是被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伤害、控制、奴役、杀害呢?为什么世间的众生会死亡呢?这难道也是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吗?”
佛陀说:“罗陀!让世间众生生起贪欲、渴爱,让世间众生执着和挂念,让世间众生沉迷其中,让世间众生循环往复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就是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就是被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伤害、控制、奴役、杀害了,其实魔王、妖魔鬼怪、神通、魔法、邪术不过就是一个比喻而已。
罗陀!有生就有死,不生就不死,如果你明白了如来所说的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就会明白为什么世间的众生会死亡。
罗陀!已经受到如来教导的圣弟子们,应该这样去观想:当这个生起、存在了,则那个也会生起、存在;以这个的生起、存在为前提条件,就会有那个的生起、存在;当这个不存在了,则那个也会消失不见;以这个的灭尽、消失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灭尽、消失。也就是:以「无明」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行」,以「行」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识」,以「识」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名色」,以「名色」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六处」,以「六处」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触」,以「触」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受」,以「受」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爱」,以「爱」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取」,以「取」为前提条件产生出「有」,以「有」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生」,这样有「生」就会产生出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生病、衰老、死亡。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聚集、出现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的顺行就会继续的在生死轮回中煎熬沉沦,受尽折磨和痛苦。
罗陀!「无明」完全褪去、消除、灭尽的时候,「行」就灭除了。「行」灭尽了,「识」就灭除了。「识」灭尽了,「名色」就灭除了。「名色」灭尽了,「六处」就灭除了。「六处」灭尽了,「触」就灭除了。「触」灭尽了,「受」就灭除了。「受」灭尽了,「爱」就灭除了。「爱」灭尽了,「取」就灭除了。「取」灭尽了,「有」就灭除了。「有」灭尽了,「生」就灭除了。「生」灭尽了,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生病、衰老、死亡就灭除了。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灭除、灭尽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的逆行就能从生死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罗陀!如果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它们让世间众生生起贪欲、渴爱,它们让世间众生执着和挂念,它们让世间众生沉迷其中,它们让世间众生循环往复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那么这些让众生生起贪欲、渴爱,执着挂念,产生烦恼和痛苦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就是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就是被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伤害、控制、奴役、杀害了。魔王、妖魔鬼怪、神通、魔法、邪术不过就是一个比喻而已。
罗陀!同样的道理,如果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它们让世间众生生起贪欲、渴爱,它们让世间众生执着和挂念,它们让世间众生沉迷其中,它们让世间众生循环往复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那么这些让众生生起贪欲、渴爱,执着挂念,产生烦恼和痛苦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就是被魔王、妖魔鬼怪的神通、魔法、邪术伤害、控制、奴役、杀害了。魔王、妖魔鬼怪、神通、魔法、邪术不过就是一个比喻而已。
罗陀!当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见解,那就是已经受到了如来的教导。已经受到如来教导的圣弟子们,他们不会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当他们不执着和挂念这些事物的时候,就不会被这些事物束缚捆绑,就不会因为这些事物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不会让这些事物污染自己内心清净的境界。当他们彻底从这些事物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彻底的灭尽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时候,他们就开启了解脱的智慧,他们就证悟了解脱的果位,他们自己就明白了:「从这一世开始已经不会再出生在世间了。行为、言语、念想的修行已经圆满,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好,不会再有喜怒哀乐等等烦恼和痛苦的轮回状态了,不会再出生在世间了,已经彻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后,罗陀尊者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23.12/(2). Māradhammasuttaṃ
171. Sāvatthinidānaṃ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āyasmā rādh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māradhammo, māradhammo’ti, bhante, vuccati. Katamo nu kho, bhante, māradhammo”ti? “Rūpaṃ kho, rādha, māradhammo, vedanā māradhammo, saññā māradhammo, saṅkhārā māradhammo, viññāṇaṃ māradhammo. Evaṃ passaṃ …pe…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Dutiy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