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如何除灭生死的轮回

因缘篇

12.因缘相应

1.佛陀品

相应部12相应1经/缘起经(因缘相应/因缘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佛陀召集出家弟子们坐在他的身边,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弟子们,我现在要对你们说因缘法,你们要认真的听,你们要仔细的思考。”


出家弟子们回答:“世尊,我们会认真的听,我们会仔细的思考,恭请世尊您说法。”


佛陀说:“弟子们,什么是因缘法呢?弟子们,因为不明白出生在世间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很痛苦的,不明白痛苦的根源是贪爱,不明白要灭尽痛苦就要先灭尽贪爱,不明白要灭尽贪爱就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不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就叫做无明,以无明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这些行为、言语、念想的行为,简称为「行」。也就是说以「无明」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行」。


以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的行为为前提条件就会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产生出各种认识、分别、判断,简称这些认识、分别、判断为「识」,也就是以「行」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识」。


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产生出各种认识、分别、判断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精神思想和世间的物质事物,这些产生出来的精神思想简称为「名」,这些世间的物质事物简称为「色」,总称精神和物质为「名色」。前面已经说过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产生出来的各种认识、分别、判断简称为「识」。简要的说就是:以「识」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名色」。


以精神思想和物质事物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接触外界事物事情进入内心的地方,也就是会产生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简称它们为「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前面说过了精神思想和物质事物简称为「名色」,再将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为「六处」。所以就可以简要的说成:以「名色」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六处」。


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为前提条件,当外界的事物事情,被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感知后,也就是眼睛看见事物后,耳朵听到声音后,鼻子闻到气味后,舌头尝到味道后,身体触摸到东西后,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事情生起思想后,就会产生出来认知。这些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出的各种认知称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简称为「六触」。要注意「六触」与之前说的「六处」不同,「六处」说的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事物的地方,是接触的地方而不是接触外界事物后产生的认知,一定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事物的地方也就是还没有与外界的事物接触产生认知。一定不要与「六触」弄混淆了。之前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称它们为: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为「六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出的各种认知称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简称为「六触」。那么可以简要的描述为:以「六处」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六触」。


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出的各种认知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感受,简称这些感受为「受」,前面说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出的各种认知称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简称为「六触」。那么简要的说:以「六触」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各种感受。


以各种感受作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各种贪爱,眼睛看见事物,对看见的事物产生贪爱;耳朵听到声音,对听到的声音产生贪爱;鼻子闻到气味,对闻到的气味产生贪爱;舌头尝到味道,对尝到的味道产生贪爱;身体触摸到事物,对触摸到事物的感觉产生贪爱;内心接触外面的事物,对接触事物生起的思想产生贪爱;以及内心接触各种思想、修行的方法后在内心产生贪爱,这些都简称为「爱」。简要的说就是:以各种感受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各种爱。


以各种贪爱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执着、执取,对这些产生的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产生了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就被称为「取」。简要的说就是:以「爱」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取」。


以对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有了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作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因缘果报,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对欲望执着和追求,对世间事物执着和追求,对内心思想念想执着和追求,做出了具体实际的行为、言语、念想就会产生出因缘果报。有了追求获得这些欲望、事物、思想念想的行为、言语、念想就会产生出来各种因缘果报,这个就称为「有」,也就是产生了因缘果报。前面说过了,对这些产生的欲望、不合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有了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就被称为「取」,那么就可以简要的说:以「取」为前期条件就会产生出「有」。


以因缘果报为前提条件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就会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也会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些简称为「生」。之前说因缘果报简称为「有」,那么就可以简要的说:以「有」为前提条件就会出现各种「生」。


以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为前提条件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就会有衰老、牙齿掉落、头发变白、皮肤老化生皱纹、死亡、灭亡、消失。那些显现和生起的世间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会崩塌瓦解、衰老死亡、逐渐消失不见,这些简称为「老死」。也就是说以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为前提条件就会有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等等痛苦和烦恼的产生。简要的说就是以「生」为前提条件就会有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产生。弟子们,这些就是世间烦恼和痛苦聚集的过程,这些就是世间人生死轮回的原因,这就是因缘法。


弟子们,如来再来重复简要的说一遍:以不明白出生在世间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很痛苦的,不明白痛苦的根源是贪爱,不明白要灭尽痛苦就要先灭尽贪爱,不明白要灭尽贪爱就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不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无明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行为、言语、念想的行为。


以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的行为为前提条件就会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产生各种认识、分别、判断。


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产生各种认识、分别、判断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精神思想和世间的物质事物。


以精神思想和物质事物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接触外界事物事情进入内心的地方,也就是会产生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


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为前提条件,当外界的事物事情,被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感知后,也就是眼睛看见事物后,耳朵听到声音后,鼻子闻到气味后,舌头尝到味道后,身体触摸到东西后,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事情生起思想后,就会产生出认知。


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出的各种认知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感受。


以各种感受作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各种贪爱,眼睛看见事物,对看见的事物产生贪爱;耳朵听到声音,对听到的声音产生贪爱;鼻子闻到气味,对闻到的气味产生贪爱;舌头尝到味道,对尝到的味道产生贪爱;身体触摸到事物,对触摸到事物的感觉产生贪爱;内心接触外面的事物,对接触事物后生起的思想产生贪爱;以及内心接触各种思想、修行的方法后在内心产生贪爱。


以各种贪爱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执着、执取,对这些产生的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就会产生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


以对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有了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因缘果报。


以因缘果报为前提条件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就会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也会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


以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为前提条件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就会有衰老、牙齿掉落、头发变白、皮肤老化生皱纹、死亡、灭亡、消失。那些显现和生起的世间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会崩塌瓦解、衰老死亡、逐渐消失不见。就会有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等等痛苦和烦恼的产生。


如来再简要一点来说,之前说:不明白出生在世间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很痛苦的,不明白痛苦的根源是贪爱,不明白要灭尽痛苦就要先灭尽贪爱,不明白要灭尽贪爱就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不明白苦集灭道四圣谛就叫做「无明」。


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这些行为、言语、念想的行为,简称为「行」。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的感觉、内心产生出的各种认识、分别、判断,简称这些认识、分别、判断为「识」。


精神思想和世间的物质事物,精神思想简称为「名」,世间的物质事物简称为「色」,总称精神和物质为「名色」。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为「六处」。


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由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出的各种认知称为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简称为「六触」可以更简要的称为「触」。


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感受,简称这些感受为「受」。


各种贪爱,眼睛看见事物,对看见的事物产生贪爱;耳朵听到声音,对听到的声音产生贪爱;鼻子闻到气味,对闻到的气味产生贪爱;舌头尝到味道,对尝到的味道产生贪爱;身体触摸到事物,对触摸到事物的感觉产生贪爱;内心接触外面的事物,对接触事物后生起的思想产生贪爱;以及内心接触各种思想、修行的方法后在内心产生的贪爱,这些简称为「爱」。


执着、执取,对这些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产生了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就简称为「取」。


执着不舍、坚持不放,对世间事物执着和追求,对内心思想念想执着和追求,表现出行为、言语、念想。有了追求获得这些欲望、事物、思想念想的行为、言语、念想就会产生出来各种因缘果报,这个就称为「有」。


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也会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些简称为「生」。


世间有生命的众生衰老、牙齿掉落、头发变白、皮肤老化生皱纹、死亡、灭亡、消失。那些显现和生起的世间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会崩塌瓦解、衰老死亡、逐渐消失不见,这些就简称为「老死」。


那么就可以更加简要的说成是:以「无明」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行」,以「行」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识」,以「识」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名色」,以「名色」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六处」,以「六处」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触」,以「触」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受」,以「受」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爱」,以「爱」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取」,以「取」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有」,以「有」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生」,以「生」为前提条件就会产生出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等等的烦恼和痛苦。


弟子们这就是因缘法。


所以弟子们,明白了出生在世间有生命的众生都是很痛苦的,明白了痛苦的根源是贪爱,明白了要灭尽痛苦就要先灭尽贪爱,明白了要灭尽贪爱就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十八章),明白了苦集灭道四圣谛,那么这个无明就被除灭了,就不会产生行为、言语、念想的行为。


因为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的行为没有了就不会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产生各种认识、分别、判断。


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感觉、内心没有各种认识、分别、判断那么就不会产生出精神思想和世间的物质事物。


因为精神思想和物质事物没有了,就不会产生出接触外界事物事情进入内心的地方,也就是不会产生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接触外界的地方。


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没有接触外界的地方,那么外界的事物事情,就不会被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感知,也就是耳朵不会听到声音,鼻子不会闻到气味,舌头不会尝到味道,身体不会触摸到东西,内心没有接触外面的事物事情,就不会生起思想,就不会产生出来各种认知。


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触摸、内心没有接触外面的事物产生各种认知,就不会产生出喜怒哀乐等等各种感受。


因为没有各种感受,就不会产生出各种贪爱,眼睛没有看见事物,就不会对事物产生贪爱;耳朵没有听到声音,就不会对声音产生贪爱;鼻子没有闻到气味,就不会对闻到的气味产生贪爱;舌头没有尝到味道,就不会对尝到的味道产生贪爱;身体没有触摸到事物,就不会对触摸到事物的感觉产生贪爱;内心没有接触外面的事物,就不会由这些外面的事物产生思想,不会贪爱这些产生的思想;以及内心没有接触各种思想、修行的方法就不会贪爱这些思想和修行的方法。


没有各种贪爱就不会产生出执着、执取,就不会产生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当然也不会对它们执着不舍、坚持不放,不会产生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


没有对欲望、不合乎因果的见解、与解脱无关的禁戒与禁忌、有我真实存在的论点,执着不舍、坚持不放,没有追求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言语、念想就不会产生因缘果报。


没有因缘果报,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就不会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也不会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


没有出生、投胎、再次的出生到不同的地方,没有显现和生起世间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世间有生命的众生就不会衰老、牙齿掉落、头发变白、皮肤老化生皱纹、死亡、灭亡、消失。也就没有这些世间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显现和生起,既然没有显现和生起它们,它们也就不会崩塌瓦解、衰老死亡、逐渐消失不见。就不会有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等等痛苦和烦恼产生。


弟子们简要的说就是:「无明」灭除后就不会产生出「行」,「行」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识」,「识」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名色」,「名色」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六处」,「六处」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触」,「触」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受」,「受」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爱」,「爱」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取」,「取」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有」,「有」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生」,「生」灭尽后就不会产生出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等等痛苦和烦恼,这样就从世间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中解脱了出来,这样就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了出来。


弟子们这些就是世间烦恼和痛苦除灭殆尽的过程,这些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生死轮回除灭的过程,这些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修行方法。”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Saṃyuttanikāyo

Nidānavaggo

12. Nidānasaṃyuttaṃ

1. Buddhavaggo

SN.12.1/(1) Paṭiccasamuppādasuttaṃ

   1.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Tatra kho bhagavā bhikkhū āmantesi– “bhikkhavo”ti. “Bhadante”ti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Bhagavā etadavoca– “paṭiccasamuppādaṃ vo, bhikkhave, desessāmi; taṃ suṇātha, sādhukaṃ manasi karotha; bhāsissāmī”ti. “Evaṃ, bhante”ti kho te bhikkhū bhagavato paccassosuṃ. Bhagavā etadavoca –

   “Katamo ca, bhikkhave, paṭiccasamuppādo? Avijjāpaccayā, bhikkhave, saṅkhārā; saṅ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ṃ; viññāṇapaccayā nāmarūpaṃ; nāmarūpapaccayā saḷāyatanaṃ; saḷāyatanapaccayā phasso; phassapaccayā vedanā; vedanāpaccayā taṇhā; taṇhāpaccayā upādānaṃ; upādānapaccayā bhavo; bhavapaccayā jāti jātipaccay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sambhav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Ayaṃ vuccati, bhikkhave, paṭiccasamuppādo.

   “Avijjāya 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 saṅkhāranirodho; saṅkhāranirodhā viññāṇanirodho; viññāṇanirodhā nāmarūpanirodho; nāmarūpanirodhā saḷāyatananirodho; saḷāyatananirodhā phassanirodho; phassanirodhā vedanānirodho; vedanānirodhā taṇhānirodho; taṇhānirodhā upādānanirodho; upādānanirodhā bhavanirodho; bhavanirodhā jātinirodho; jātinirodhā jarāmaraṇaṃ 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āyāsā nirujjhanti.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ī”ti. Idamavoca bhagavā. Attamanā te bhikkhū bhagavato bhāsitaṃ abhinandunti. Paṭhamaṃ.


“第四十八章 如何除灭生死的轮回” 的相关文章

第三章 世间有谁可以不衰老和死亡?

相应部3相应3经/老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已经出生在世间的人或者有生命的众生,有哪一个是可以永远不衰老、永远不死的呢?有那种出生在世间可以免除衰老和死亡的人或者众生吗?”佛陀说:“大王,只要出生在世间,任何的人...

第五章 谁才是真正保护好了自己的人?

相应部3相应5经/已自己守护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坐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了这样的念想:「谁保护好了自己?谁没有保护好自己?」世尊,我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任何人只要他们的身体行为做恶事,口说恶语,内心生...

第十一章 不可随便相信人

2.第二品相应部3相应11经/七位结髮者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天,佛陀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傍晚的时候,佛陀停止静坐观想,起座来到屋外安坐,那时,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这时,有七位留着头发修行的人,有七位尼乾陀教徒,有七位裸体修行人,有七位只穿一...

第十九章 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富

相应部3相应19经/无子者经第一(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这么早,中午就到如来这里来了,你从什么地方赶过来的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是这样的,舍卫城中最大钱庄的老板刚刚过世了,他是个孤人,没...

第二十五章 衰老死亡来临的时候怎么办?

相应部3相应25经/如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风尘仆仆的来到如来这里,你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刚刚巡视地方而来,我作为骄萨罗国的国王,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当然我有...

第三十八章 世间的圣者也不能免除病痛

相应部7相应13经/提婆西多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患上了重感冒,那时尊者优波哇那侍奉在佛陀的左右,佛陀对尊者优波哇那说:“优波哇那,请你为如来找些热水来。”尊者优波哇那回答:“世尊,好的,我现在就去为您找热水。”于是,尊者优波哇那穿上法衣,拿着饭钵,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