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如何灭尽对死亡的恐惧?

相应部55相应43经/流出经第三(入流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比丘僧众说:“比丘们(比丘解释: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释:受持如来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有四种修行方法能够让众生获得福德的滋润灌溉,能够让众生获得善法的滋润灌溉,能够让众生获得安宁快乐的滋养(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比丘们,是哪四种修行方法呢?即是生起三种坚固的信心,开启两种解脱的智慧。比丘们,生起三种坚固的信心为三种修行方法,而开启两种解脱的智慧合为一种修行方法。


第一种坚固的信心: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世尊是已经证悟阿罗汉果位的圣者(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


世尊是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无上正等正觉解释: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世尊的智慧与身口意行已经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身口意行解释: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世尊已经到达解脱的彼岸,不会再沉沦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


世尊知道、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理;


世尊是善于教导、指引众生的老师,是善于讲解正法、善法、解脱法的老师,是善于引导众生熄灭、平息、灭尽烦恼和痛苦的老师(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世尊是天界与人界众生的老师(天界、人界解释,见第八百零五章);


世尊是开启了完全、圆满、解脱智慧的圣者,世尊用已经开启的智慧去教导、指引众生,让他们也开启完全、圆满、解脱的智慧;


世尊是给众生带来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圣者,世尊是受到众生尊敬、尊重的觉者(觉者解释:已经完全开启解脱智慧的圣者)。」


比丘们,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就是第一种获得福德滋润灌溉,善法滋润灌溉,安宁快乐滋养的修行方法。


第二种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这个法是世尊亲自所说的,这个法是浅显易懂,很快就能直接明白的道理,应该让更多的众生明白这些法理与道理。


明白了世尊所说的法,就能指引、引导众生离开带来不祥、危险、不幸、污染、束缚的恶法、邪法、束缚法,就能指引、引导众生亲近带来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善法、正法、解脱法。


有智慧的众生应该知道和明白世尊所说的法,应该实践的去修行世尊所说的法。」


比丘们,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就是第二种获得福德滋润灌溉,善法滋润灌溉,安宁快乐滋养的修行方法。


第三种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比丘僧众解释:佛陀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世尊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去修行的团体,世尊的出家弟子是按着世尊所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修行的实践者。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按照正道行事,他们朴实、正直、清净;世尊的出家弟子是践行八正道的修行者(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理去修行的实践者;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去循序渐进修行的行者,他们是四双八士(四双八士解释:证悟八种果位的圣弟子,二种为一双,八种又被称为四双),也即是:世尊的出家弟子们,他们证悟的果位处于:向入流果、入流果、向一来果、一来果、向不还果、不还果、向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果位,这八种果位之中(向入流果、向一来果、向不还果、向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六章;入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因此恭敬的供养、赞叹世尊的出家弟子们,就能种植下无量的福田。」


比丘们,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就是第三种获得福德滋润灌溉,善法滋润灌溉,安宁快乐滋养的修行方法。


比丘们,圣弟子要开启两种解脱的智慧,第一种解脱智慧是:明白世间事物生起与灭没的过程、原理。如何明白世间事物生起与灭没的过程、原理呢?那就要明白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白:「当这个存在了,以这个的存在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形成存在;当这个产生出现了,以这个的产生出现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产生出现。当这个不存在了,则那个也无法形成存在;当这个不产生出现了,则那个也不会产生出现,当这个灭尽了,那个也就被除灭了。」,也就是:以「无明」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行」,以「行」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识」,以「识」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名色」,以「名色」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六处」,以「六处」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触」,以「触」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受」,以「受」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爱」,以「爱」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取」,以「取」为前提条件产生出「有」,以「有」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生」,这样有「生」就会产生出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产生、出现、聚集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顺行就会继续的在生死轮回中煎熬沉沦,受尽折磨和痛苦(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无明」没有生起「行」就灭除了,「行」没有生起「识」就灭除了,「识」没有生起「名色」就灭除了,「名色」没有生起「六处」就灭除了,「六处」没有生起「触」就灭除了,「触」没有生起「受」就灭除了,「受」没有生起「爱」就灭除了,「爱」没有生起「取」就灭除了,「取」没有生起「有」就灭除了,「有」没有生起「生」就灭除了,「生」没有生起,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就灭除了。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除灭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的逆行就能从生死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中永远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比丘们,明白了缘起法就能明白世间事物生起与灭没的过程、原理,明白了缘起法就开启了第一种解脱智慧。


比丘们,圣弟子要开启的第二种解脱智慧是:明白熄灭、平息、灭尽烦恼和痛苦的修行方法。如何修行才能熄灭、平息、灭尽烦恼和痛苦呢?明白和践行八正道就能熄灭、平息、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比丘们,什么是八正道呢?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就是八正道。


什么是正见呢?就是明白四圣谛,也即是明白苦、集、灭、道这四种圣谛的法义,并由此开启了智慧。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义是什么呢?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这就是苦圣谛的法义;痛苦的根源是贪爱,这就是苦集圣谛的法义;只有先灭除了贪爱才能灭除痛苦,这就是苦灭圣谛的法义;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这就是道圣谛的法义。比丘们,明白四圣谛就是具有正见的人。


什么是正志呢?远离欲望的意向和愿望,远离贪欲、渴爱的意向和愿望;没有恶意的意向和愿望,没有加害的意向和愿望。比丘们,这就是正志的法义。


什么是正语呢?不说假话,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言语,不说挑拨离间的言语,不说粗暴诽谤中伤的言语,不说轻浮、浮夸、淫秽、不正经、毫无意义的言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的法义。


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害命,不偷盗抢劫,不剽窃抄袭,不做任何伤害别人或自己的恶事,不做任何不清净的行为,比丘们,这就是正业的法义。


什么是正命呢?不做非法、不正当的工作或事业谋生、生活;做合法、正当的工作或事业谋生、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的法义。


什么是正方便呢?正方便也叫做正精进,也就是四正勤的意思,什么是四正勤呢?就是精进努力的除灭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精进努力的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精进努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精进努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比丘们,这就是四正勤的法义,这就是正精进、正方便的法义。


什么是正念呢?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身体上,专注在对身体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感受上,专注在对感受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内心上,专注在对内心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念想上,专注在对念想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比丘们,这就是正念的法义,这也被叫做四念住(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第七百三十五章)。


什么是正定呢?修行人除灭贪欲、渴爱、不善法,远离欲望、不善法后,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就能进入喜乐清净的初禅境界(初禅境界解释,见第三百四十七章);修行人在初禅境界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多个集中专注的清净念想,内心只集中专注单个、纯一的清净念想,就能进入喜乐清净的二禅境界(二禅境界解释,见第三百四十八章);修行人在二禅境界的基础上熄灭、平息由禅定生起的喜乐,并保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就能进入清净的三禅境界(三禅境界解释,见第三百四十九章),尊者们就会称这些进入三禅境界的修行人为:「他们是集中专注修行,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寂静,安住在清净境界之中的修行人」;修行人在三禅境界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厌恶憎恨,灭尽厌恶、不喜欢,让内心安住在不苦不乐的境界之中,让内心平静的集中专注在单个、一种、纯净的清净念想之中,就能进入清净的四禅境界,也就是在四禅境界中苦闷、快乐、喜悦、忧愁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都被平息、熄灭了。比丘们,这就是正定的法义。


比丘们,这就是八正道的法义。


比丘们,明白缘起法,明白和践行八正道,就开启了两种解脱的智慧,这就是第四种获得福德滋润灌溉,善法滋润灌溉,安宁快乐滋养的修行方法。


比丘们,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明白缘起法,明白和践行八正道,这四种修行方法就能让众生获得福德的滋润灌溉,就能让众生获得善法的滋润灌溉,就能让众生获得安宁快乐的滋养。


比丘们,当圣弟子对如来,对如来所说的法,对比丘僧众,都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并且明白了缘起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修行八正道,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就是难以计算的,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福德数量太多、太大了,就如同大海中海水的多少是难以计算的一样,如果要计算大海中到底有多少升水?用升作为计量的单位是难以计算出来的,同样的用百升、千升、万升、十万升作为计量单位也是难以计算出来的,只能说大海中的海水很多,多到无法计算、计量,多到难以用具体数字来描述。同样的,比丘们,当圣弟子对如来,对如来所说的法,对比丘僧众,都生起了坚固的信心,并且明白了缘起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修行八正道,他们所获得的福德也如同大海中的海水一样,是多到无法计算、计量的,是多到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的。


比丘们,凡是那些想要获得福德的众生,就要先努力的去修行八正道,就要先努力的多做善行,多说善言,多生善念,因为获得福德的前提条件就是先建立起善行、善言、善念。善行、善言、善念是获得福德的基础、根本,不先做善行、说善言、生善念就无法获得福德,就如同农夫不在合适的季节辛勤的播种、耕耘、浇灌稻苗,就无法在丰收的时节收获稻谷,也如同修建房屋的时候,不先打好地基,就无法修建起稳固的房子。修行八正道能够让善行、善言、善念聚集在一起,能够让善行、善言、善念增长、增进,因此修行八正道就能培植出福德,就能让众生获得福德。


比丘们,凡是那些想要不死的众生,就要按如来所说的法去修行。比丘们,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就叫做不死,不生就不死,这个不生不仅指不出生在世间,还指不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既然没有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就不会循环往复的产生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和痛苦,生死轮回也不仅指循环往复的在世间出生又死去,还指行为、言语、念想循环往复的产生和消失,喜怒哀乐情感的产生和消失,这也是生死轮回,生是产生、出现、显现,死是结束、灭没、消失。比如一件事情发生叫做生,这件事情结束叫做死。生死不仅是指身体的出生与死亡,还指世间一切事物的出现、显现和灭没、消失。


比丘们,修习八正道就能不生。不生什么呢?不生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不生任何念想,既然不生就不死,没有产生、出现、显现,就谈不上结束、灭没、消失。比如没有生起行为、言语、念想,就不会有这些行为、言语、念想导致的结果;没有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念想的生起就不会有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喜怒哀乐烦恼和痛苦的生起。不生就不死。这个死不只是指身体的死亡,还指世间事物事情的结束、灭没、消失。世间的事物事情没有生起、发生、出现,就谈不上灭没、结束、消失。也即是修习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就能不生,不生就不死。


比丘们,那些已经明白如来正法核心的圣弟子,那些已经证悟解脱果位的圣弟子,他们不仅能够灭尽忧愁、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烦恼和痛苦,他们还能灭尽欢乐、开心、舒畅、安心、期望等等烦恼和痛苦。


为什么说欢乐、开心、舒畅、安心也是烦恼和痛苦呢?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会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就算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


当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的时候,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时候,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的时候,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时候,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同样的道理,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最终带来痛苦的,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烦恼和痛苦。


比丘们,那些已经明白如来正法核心,已经开启智慧证悟解脱果位的圣弟子,当他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当他们即将死去的时候,他们不会产生恐惧,他们不会颤抖,他们不会害怕死亡,因为他们已经凭借修行八正道培植出来了无数的福德,依靠这些福德,他们死后能够投生到善道、天界,甚至于到达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彼岸,彻底的从世间解脱出来,他们根本不会投生到恶道、不幸、受苦的地方去,他们根本不会投生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去(地狱、畜生、饿鬼解释,见第九百零一章)。既然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死后的去处或者是善道、天界,或者是涅槃彼岸,那还有什么恐惧可言呢?他们已经灭尽了恐惧的烦恼。这些圣弟子他们通过知道自己死后的去处灭尽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还能通过修行无我的观想,来灭尽对死亡的恐惧烦恼。


比丘们,什么是无我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没有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就不会认为:「物质事物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物质身体,这个物质身体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贪爱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不会认为:「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对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内部,或者外部;或者粗糙,或者细滑;或者低劣,或者优质;或者遥远,或者邻近等等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都应该用正确的智慧,这样来看待:「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我所拥有的,我不是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比丘们,这就是无我观想的法义。”


这时,佛陀说偈言:


「欲得福者须立善,


  为得不死应修行,


  若证法核尽苦乐,


  死王来时不颤惧。」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55.43/(3) Tatiya-abhisandasuttaṃ

   1039. “Cattārome, bhikkhave, puññābhisandā, kusalābhisandā, sukhassāhārā. Katame cattāro? Idha, bhikkhave, ariyasāvako budd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hoti– itipi so bhagavā …pe…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Ayaṃ paṭhamo puññābhisando, kusalābhisando, sukhassāhāro.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ariyasāvako dhamme …pe… saṅghe …pe….

   “Puna caparaṃ, bhikkhave, ariyasāvako paññavā hoti udayatthagāminiyā paññāya samannāgato ariyāya nibbedhikāya sammā dukkhakkhayagāminiyā. Ayaṃ catuttho puññābhisando kusalābhisando sukhassāhāro. Ime kho, bhikkhave, cattāro puññābhisandā kusalābhisandā sukhassāhārā.

   “Imehi kho, bhikkhave, catūhi puññābhisandehi kusalābhisandehi samannāgatassa ariyasāvakassa na sukaraṃ puññassa pamāṇaṃ gaṇetuṃ– ‘ettako puññābhisando, kusalābhisando, sukhassāhāro’ti. Atha kho asaṅkhyeyyo appameyyo mahāpuññakkhandho tveva saṅkhyaṃ gacchatī”ti. Idamavoca bhagavā …pe… satthā–

   “Yo puññakāmo kusale patiṭṭhito,

   Bhāveti maggaṃ amatassa pattiyā.

   So dhammasārādhigamo khaye rato,

   Na vedhati maccurājāgamanasmin”ti. Tatiyaṃ.


“第九百二十三章 如何灭尽对死亡的恐惧?” 的相关文章

第七章 在公堂上说假话的原因

相应部3相应7经/法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经常在公堂上看见很多有巨额财富,有大量黄金珠宝,有无数田地房产,有无数仆人粮食的王室贵族、祭司、富豪,他们因为贪得无厌的缘故,他们因为想要获得更多利益...

第十二章 什么欲望是世间排名第一的欲望?

相应部3相应12经/五位国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以波斯匿王为首的五位国王正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欲望是最让人贪爱不舍、恋恋不忘,排名第一的欲望呢?」五位国王有各自的说法,其中有位国王说:「眼睛看见的事物,比如看见黄金珠宝,看见国色天香的女子,看见等等的事物就是最让人陶醉,最让人贪...

第十六章 不可轻视女子

相应部3相应16经/茉莉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正在听佛陀说法,这个时候,有一个侍从前来拜见波斯匿王,他靠近波斯匿王的耳朵说:“陛下!祝贺您,茉莉王后,刚刚生了一位漂亮的公主。”这个侍从刚一说完话,波斯匿王立刻就闷闷...

第十八章 要与善友、善人、善的群体在一起

相应部3相应18经/善友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心中生起了这样的念想:世尊您曾经说过,要与善的团体、善的朋友、善的伴侣、善人在一起,不要与恶的团体、恶的朋友、恶的伴侣、恶人在一起...

第二十七章 如何面对辱骂和指责?

相应部7相应2经/辱骂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有一个叫婆罗堕婆阇的婆罗门,他听说婆罗堕若婆罗门已经皈依佛陀,并出家修行,就非常的生气和愤怒,他气急败坏的来到佛陀的住所,对佛陀破口大骂、恶语中伤。婆罗堕婆阇婆罗门怒骂佛陀很长一段时间后,他感觉口干舌燥,...

第三十章 如何做到真正的不害?

相应部7相应5经/无害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不害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不害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我的名字叫做不害,请您为我说法。”佛陀说:“婆罗门,你的名字叫不害,什么才是名副其实的不害呢?也就是身体行为做善事,口说善言,内心生起善念,不伤害别人这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