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如何平息、灭尽五种仇恨、冤仇?
相应部55相应28经/恐怖怨恨被平息经第一(入流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时,给孤独长者身患重病(给孤独长者解释,见第九百零八章),佛陀来到给孤独长者的家中,坐在给孤独长者的床边对他说:“长者,当圣弟子的五种令人恐惧、忧虑、苦闷的仇恨、冤仇被熄灭、平息、灭尽了,当圣弟子具备了四种法,当圣弟子明白了圣者所说法的法理,当圣弟子明白和融会贯通了圣者建立各种修行方法的原理,他们就能亲自印证自己:「我投生到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的因缘、条件已经被灭尽了,我不会投生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解释,见第九百零一章),我投生到痛苦、恶道、不幸、不好、恶劣、艰险、困难、受苦地方的因缘、条件已经被灭尽了,我不会投生到痛苦、恶道、不幸、不好、恶劣、艰险、困难、受苦的地方,我已经证悟了入流果(入流果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我不会下堕或投生到恶道、不幸、受苦的地方去,我一定能够最终开启完全的智慧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
长者,如何修行才能熄灭、平息、灭尽五种令人恐惧、忧虑、苦闷的仇恨、冤仇呢?
长者,那些杀生害命,伤害别人或众生的人或众生(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他们杀生害命,伤害别人或众生的行为会给他们的今生、这一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也会给他们的未来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他们施加给别人或众生的这些行为,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施加给他们自己,他们在别人或众生内心中种植下的仇恨、冤仇,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种植在他们的内心之中。那么,长者,不杀生害命,不伤害别人或众生的人或众生,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杀生害命,伤害别人或众生所带来的恐惧、忧虑、苦闷烦恼,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杀生害命,伤害别人或众生所带来的仇恨、冤仇。
长者,那些没有经过主人允许就偷盗别人或众生财物,就抄袭别人或众生文章、作品的人或众生(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他们偷盗别人或众生财物,他们抄袭别人或众生文章、作品的行为会给他们的今生、这一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也会给他们的未来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他们施加给别人或众生的这些行为,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施加给他们自己,他们在别人或众生内心中种植下的仇恨、冤仇,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种植在他们的内心之中。那么,长者,不偷盗别人或众生财物,不抄袭别人或众生文章、作品的人或众生,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偷盗别人或众生财物,由抄袭别人或众生文章、作品所带来的恐惧、忧虑、苦闷烦恼,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偷盗别人或众生财物,由抄袭别人或众生文章、作品所带来的仇恨、冤仇。
长者,那些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人,那些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淫乱的人,那些未正式结婚就与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淫乱的人,他们与别人妻子或丈夫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的行为,他们与别人妻子或丈夫淫乱的行为,他们与未正式结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淫乱的行为,会给他们的今生、这一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也会给他们的未来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他们施加给别人或众生的这些行为,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施加给他们自己,他们在别人或众生内心中种植下的仇恨、冤仇,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种植在他们的内心之中。那么,长者,不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人,不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淫乱的人,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淫乱的人,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由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淫乱,由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淫乱所带来的恐惧、忧虑、苦闷烦恼,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由与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淫乱,由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淫乱所带来的仇恨、冤仇。
长者,那些说假话欺骗别人,让别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人,他们说假话欺骗别人的行为会给他们的今生、这一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也会给他们的未来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他们施加给别人或众生的这些行为,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施加给他们自己,他们在别人或众生内心中种植下的仇恨、冤仇,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种植在他们的内心之中。那么,长者,不说假话欺骗别人的人,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说假话欺骗别人所带来的恐惧、忧虑、苦闷烦恼,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说假话欺骗别人所带来的仇恨、冤仇。
长者,那些喝酒或者吃有迷醉作用药物、毒品的人,他们在醉酒的状态下,或者他们在被药物、毒品迷醉的状态下,就可能会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如果他们在这种醉酒、迷醉的状态下放纵自己去做恶行,说恶言,生恶念,去做伤害别人,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他们喝酒或者吃有迷醉作用药物、毒品的行为就会给他们的今生、这一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这些行为也会给他们的未来世带来恐惧、忧虑、苦闷,他们施加给别人或众生的这些行为,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施加给他们自己,他们在别人或众生内心中种植下的仇恨、冤仇,也同样会被别人或众生种植在他们的内心之中。那么,长者,不喝酒的人,不吃有迷醉作用药物、毒品的人,他们的头脑就会比较清醒,他们就会理智的约束自己不当的行为,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醉酒、迷醉状态肆意妄为所带来的恐惧、忧虑、苦闷烦恼,他们就能熄灭、平息、灭尽由醉酒、迷醉状态肆意妄为所带来的仇恨、冤仇。
长者,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的药物、毒品,这条戒律是起预防作用的,为的就是预防恶行、恶言、恶念的生起,因为在醉酒的状态下,在迷醉的状态下,意识不清楚,头脑昏沉,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就放纵自己去做恶行,说恶言,生恶念了,很容易就让自己肆意妄为了。为了让圣弟子们保持头脑清醒的状态,为了让圣弟子们保持理智的状态,所以如来就制定了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药物、毒品的这项戒律。
长者,如来刚才所说的就是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受持好的五种戒律(优婆塞解释:没有出家,尊敬、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修行男居士;优婆夷解释:没有出家,尊敬、供养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修行女居士)。受持好这五种戒律就能熄灭、平息、灭尽五种令人恐惧、忧虑、苦闷的仇恨、冤仇。
这五种戒律简单的说就是:不杀生害命,不偷盗抄袭,不与妻子之外的女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者不与丈夫之外的男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淫乱,不说假话欺骗人,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的药物、毒品。
长者,如何修行才能具备四种法呢?就是要生起四种坚固的信心。
第一种坚固的信心: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世尊是已经证悟阿罗汉果位的圣者(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
世尊是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无上正等正觉解释: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世尊的智慧与身口意行已经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身口意行解释: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世尊已经到达解脱的彼岸,不会再沉沦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
世尊知道、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理;
世尊是善于教导、指引众生的老师,是善于讲解正法、善法、解脱法的老师,是善于引导众生熄灭、平息、灭尽烦恼和痛苦的老师(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世尊是天界与人界众生的老师(天界、人界解释,见第八百零五章);
世尊是开启了完全、圆满、解脱智慧的圣者,世尊用已经开启的智慧去教导、指引众生,让他们也开启完全、圆满、解脱的智慧;
世尊是给众生带来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圣者,世尊是受到众生尊敬、尊重的觉者(觉者解释:已经完全开启解脱智慧的圣者)。」
第二种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这个法是世尊亲自所说的,这个法是浅显易懂,很快就能直接明白的道理,应该让更多的众生明白这些法理与道理。
明白了世尊所说的法,就能指引、引导众生离开带来不祥、危险、不幸、污染、束缚的恶法、邪法、束缚法,就能指引、引导众生亲近带来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善法、正法、解脱法。
有智慧的众生应该知道和明白世尊所说的法,应该实践的去修行世尊所说的法。」
第三种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比丘僧众解释:佛陀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世尊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去修行的团体,世尊的出家弟子是按着世尊所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修行的实践者。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按照正道行事,他们朴实、正直、清净;世尊的出家弟子是践行八正道的修行者(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理去修行的实践者;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去循序渐进修行的行者,他们是四双八士(四双八士解释:证悟八种果位的圣弟子,二种为一双,八种又被称为四双),也即是:世尊的出家弟子们,他们证悟的果位处于:向入流果、入流果、向一来果、一来果、向不还果、不还果、向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果位,这八种果位之中(向入流果、向一来果、向不还果、向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六章;入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因此恭敬的供养、赞叹世尊的出家弟子们,就能种植下无量的福田。」
第四种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生起坚固的信心:「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能够让持戒者,不被恶法、邪法、束缚法污染,不被恶行、恶言、恶念毁坏,不被各种烦恼和痛苦困扰、折磨、纠缠;
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能够让持戒者清净无染,自在解脱;
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会受到智者们的称赞,受到大众的尊敬;
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能够解除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的束缚捆绑,放下一切的执着和挂念,引导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
长者,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比丘僧众解释:佛陀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生起坚固的信心,长者,具备这四种坚固信心的圣弟子们,他们就具备了证悟入流果的因缘、条件(入流果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他们不会下堕到恶道、不幸的地方去,不会下堕到充满烦恼和痛苦,贪欲和渴爱,无智和无知的地方去,他们一定能够最终开启完全的解脱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长者,如何才能明白圣者所说法的法理呢?如何才能明白和融会贯通圣者建立各种修行方法的原理呢?那就要完全弄明白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也就是:「当这个存在了,以这个的存在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形成存在;当这个产生出现了,以这个的产生出现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产生出现。当这个不存在了,则那个也无法形成存在;当这个不产生出现了,则那个也不会产生出现,也就是这个灭尽了,那个也就被除灭了。」长者,这个就是缘起法的简要描述(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也就是:以「无明」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行」,以「行」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识」,以「识」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名色」,以「名色」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六处」,以「六处」为前提条件产生出「触」,以「触」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受」,以「受」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爱」,以「爱」为前提条件产生出「取」,以「取」为前提条件产生出「有」,以「有」为前提条件产生出「生」,这样有「生」就会产生出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产生、出现、聚集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顺行就会继续的在生死轮回中煎熬沉沦,受尽折磨和痛苦(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无明」没有生起「行」就灭除了,「行」没有生起「识」就灭除了,「识」没有生起「名色」就灭除了,「名色」没有生起「六处」就灭除了,「六处」没有生起「触」就灭除了,「触」没有生起「受」就灭除了,「受」没有生起「爱」就灭除了,「爱」没有生起「取」就灭除了,「取」没有生起「有」就灭除了,「有」没有生起「生」就灭除了,「生」没有生起,忧愁、悲伤、苦闷、忧虑、绝望、衰老、死亡就灭除了。这就是世间人或众生痛苦和烦恼除灭的过程。世间的人或众生按缘起法的逆行就能从生死轮回的烦恼和痛苦中永远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长者,明白了缘起法就开启了正确的智慧(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就明了了世间的真相、规则,就知道了正确的解脱修行方法,就明白了圣者所说法的法理,就能融会贯通圣者建立各种修行方法的原理。
长者,当圣弟子不杀生害命,不偷盗抄袭,不与妻子之外的女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者不与丈夫之外的男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淫乱,不说假话欺骗人,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的药物、毒品,他们的五种令人恐惧、忧虑、苦闷的仇恨、冤仇就被熄灭、平息、灭尽了;
当圣弟子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比丘僧众解释:佛陀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生起坚固的信心,他们生起了这四种坚固的信心,他们就具备了证悟入流果的因缘、条件;
当圣弟子明白了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明白了「当这个存在了,以这个的存在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形成存在;当这个产生出现了,以这个的产生出现为前提条件,那个也会产生出现。当这个不存在了,则那个也无法形成存在;当这个不产生出现了,则那个也不会产生出现,也就是这个灭尽了,那个也就被除灭了。」,他们就明白了圣者所说法的法理,他们就能明白和融会贯通圣者建立各种修行方法的原理,他们就能亲自印证自己:「我投生到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的因缘、条件已经被灭尽了,我不会投生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解释,见第九百零一章),我投生到痛苦、恶道、不幸、不好、恶劣、艰险、困难、受苦地方的因缘、条件已经被灭尽了,我不会投生到痛苦、恶道、不幸、不好、恶劣、艰险、困难、受苦的地方,我已经证悟了入流果(入流果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我不会下堕或投生到恶道、不幸、受苦的地方去,我一定能够最终开启完全的智慧到达解脱涅槃的彼岸。」”
佛陀说法后,给孤独长者起身下床虔诚恭敬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55.28/(8) Paṭhamabhayaverūpasantasuttaṃ
1024. Sāvatthinidānaṃ. Ekamantaṃ nisinnaṃ kho anāthapiṇḍikaṃ gahapatiṃ bhagavā etadavoca– “yato kho, gahapati, ariyasāvakassa pañca bhayāni verāni vūpasantāni ca honti, catūhi ca sotāpattiyaṅgehi samannāgato hoti, ariyo cassa ñāyo paññāya sudiṭṭho hoti suppaṭividdho, so ākaṅkhamāno attanāva attānaṃ byākareyya– ‘khīṇanirayomhi khīṇatiracchānayoni khīṇapettivisayo khīṇāpāyaduggati-vinipāto; sotāpannohamasmi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ṇo’”.
“Katamāni pañca bhayāni verāni vūpasantāni honti? Yaṃ, gahapati, pāṇātipātī pāṇātipātappaccayā diṭṭhadhammikampi bhayaṃ veraṃ pasavati, samparāyikampi bhayaṃ veraṃ pasavati, cetasikampi dukkhaṃ domanassaṃ paṭisaṃvediyati. Pāṇātipātā paṭiviratassa evaṃ taṃ bhayaṃ veraṃ vūpasantaṃ hoti. Yaṃ, gahapati, adinnādāyī …pe… yaṃ, gahapati, kāmesumicchācārī …pe… yaṃ, gahapati, musāvādī …pe… yaṃ, gahapati, surāmerayamajjappamādaṭṭhāyī surāmerayamajjappamāda-ṭṭhānappaccayā diṭṭhadhammikampi bhayaṃ veraṃ pasavati, samparāyikampi bhayaṃ veraṃ pasavati, cetasikampi dukkhaṃ domanassaṃ paṭisaṃvediyati. Surāmerayamajjappamādaṭṭhānā paṭiviratassa evaṃ taṃ bhayaṃ veraṃ vūpasantaṃ hoti. Imāni pañca bhayāni verāni vūpasantāni honti.
“Katamehi catūhi sotāpattiyaṅgehi samannāgato hoti? Idha, gahapati, ariyasāvako budd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hoti– itipi so bhagavā …pe…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Dhamme …pe… saṅghe …pe… ariyakantehi sīlehi samannāgato hoti akhaṇḍehi …pe… samādhisaṃvattanikehi. Imehi catūhi sotāpattiyaṅgehi samannāgato hoti.
“Katamo cassa ariyo ñāyo paññāya sudiṭṭho hoti suppaṭividdho? Idha, gahapati, ariyasāvako paṭiccasamuppādaññeva sādhukaṃ yoniso manasi karoti– iti imasmiṃ sati idaṃ hoti, imassuppādā idaṃ uppajjati; iti imasmiṃ asati idaṃ na hoti, imassa nirodhā idaṃ nirujjhati; yadidaṃ avijjāpaccayā saṅkhārā, saṅ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ṃ …pe…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samudayo hoti. Avijjāya tveva asesavirāganirodhā saṅkhāranirodho …pe… phassanirodhā vedanānirodho, vedanānirodhā taṇhānirodho… evametassa kevalassa dukkhakkhandhassa nirodho hoti. Ayamassa ariyo ñāyo paññāya sudiṭṭho hoti suppaṭividdho.
“Yato kho, gahapati, ariyasāvakassa imāni pañca bhayāni verāni vūpasantāni honti, imehi catūhi sotāpattiyaṅgehi samannāgato hoti, ayañcassa ariyo ñāyo paññāya sudiṭṭho hoti suppaṭividdho So ākaṅkhamāno attanāva attānaṃ byākareyya– ‘khīṇanirayomhi khīṇatiracchānayoni khīṇapettivisayo khīṇāpāyaduggativinipāto; sotāpannohamasmi avinipā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āyaṇo’”ti. Aṭṭh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