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十二种让内心平静的修行方法

相应部47相应3经/比丘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某一位出家人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这位出家人对佛陀说:“世尊,请您教导给我一个简要的修行方法,让我独自修行的时候,能够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让我的行为、言语、念想不放逸,让我不胡作非为、不胡言乱语、不胡思乱想,让我的内心能够保持平静、宁静,让我能够长久的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让我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去修行,世尊,如果您教导给我的正法能够让我这样的话,那就很好了。”


佛陀说:“比丘(出家人),世间有一些人,他们恭敬的到如来这里来求法,可是当如来为他们说法后,他们自己却不去实践的修行,光是跟随在如来的身边,这样对他们来说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比丘,你要明白:实践如来所说的修行方法,才能让你真正的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才能让你的内心真正的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才能让你真正的证悟解脱的果位,才能让你真正的最终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跟随如来而不实践的修行,那是毫无用处的,那是无法获得任何益处的。”


这位比丘说:“世尊,我会实践您所说的修行方法的,我会按您所说的法去修行的,也许我能成为世尊您正法的继承人之一。”


佛陀说:“比丘,你修行之初,也就是你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用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净化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扎下牢牢的根,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当你依靠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远离恶法、邪法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修习四念住了。比丘,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是修习四念住的基础,就如同修建房屋最初要打地基一样,地基不稳固,房屋就可能会倒塌。


比丘,是哪四种念住呢?即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


什么是「身念住」呢?「身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身体的行为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呼吸上,数呼吸的次数,建立对呼吸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走路的行为上,数来回行走的次数,建立对行走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身体行为的集中专注,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身念住。


简单的说身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身体行为,通过对身体行为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比丘,身念住又分为三种修行方法,是哪三类修行方法呢?


第一类: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的身体行为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呼吸的行为上,数吸气的次数,或者数呼气的次数,建立对吸气或呼气的深切注意。


第二类:观想自己如同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观察身体的行为,比如观想自己是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正在观察吸气与呼气的人,凝视着正在呼吸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呼吸的行为,观察他吸气或呼气的行为,数他吸气或呼气的次数。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这个陌生人吸气或呼气的行为。


第三类: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这两种角色,去体验观想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身体行为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角色时的身体行为,比如刚开始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呼吸的行为上,数吸气的次数,或者数呼气的次数,建立对吸气或呼气的深切注意。之后将自己观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凝视着正在呼吸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呼吸的行为,观察他吸气或呼气的行为,数他吸气或呼气的次数,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的角色,去体验数自己吸气或呼气的行为与数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吸气或呼气的行为有什么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切换角色时吸气或呼气的行为。


简单的说第三类修行方法就是:切换观想的角色,去体验自己与陌生人身体行为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不同角色时的身体行为。


比丘,修习身念住这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也就是选择修习身念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修行方法都是可以的。修习身念住的第一类方法,或者修习身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身念住的第三类方法都是可以的。


比丘,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身念住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什么是正知呢?就是内心只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当前正在做的行为,只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活在当下,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比如行走的时候,只专注行走的行为;吃饭的时候只专注吃饭的行为;喝水的时候,只专注喝水的行为;穿衣服的时候,只专注穿衣服的行为等等。除了专注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除了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情与念想,这就是正知。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内心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念想或对象上,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正念。


什么是「受念住」呢?「受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感受上,比如呼吸的时候,内心集中专注在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建立对冰冷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对温暖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又比如:来回在同一条路径、道路上行走,内心集中专注在脚底板踩在地面上的感受,脚底板的感受是踩在平坦道路上那种高低平等、平整的感受,还是踩在崎岖山路上那种高低不平、凹凸的感受,建立对脚底板接触地面感受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感受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感受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受念住。


简单的说受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感受,通过对感受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比丘,受念住又分为三种修行方法,是哪三类修行方法呢?


第一类: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的感受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呼吸的感受上,感觉呼吸时气体进出身体的感受,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建立对冰冷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对温暖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


第二类:观想自己如同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观察身体的行为,推测体验到的感受,比如观想自己是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正在观察吸气与呼气的人,凝视着正在呼吸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呼吸的行为,推测他呼吸时的感受,推测他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推测他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集中专注、深切注意由观察陌生人呼吸行为,推测出的他吸气或呼气的感受。


第三类: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这两种角色,去体验观想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感受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角色时的感受,比如刚开始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呼吸的感受上,感觉呼吸时气体进出身体的感受,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建立对冰冷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或者建立对温暖气体感受的深切注意。之后将自己观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凝视着正在呼吸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呼吸的行为,推测他呼吸时的感受,推测他吸气时,冰冷的气体进入身体的感受,或者推测他呼气时,温暖的气体呼出身体的感受。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的角色,去体验数自己吸气或呼气的感受与数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吸气或呼气的感受有什么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切换角色时吸气或呼气的感受。


简单的说第三类修行方法就是:切换观想的角色,去体验自己与陌生人感受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不同角色时的感受。


比丘,修习受念住这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也就是选择修习受念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修行方法都是可以的。修习受念住的第一类方法,或者修习受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受念住的第三类方法都是可以的。


比丘,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受念住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什么是正知呢?就是内心只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当前正在做的行为,只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活在当下,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比如行走的时候,只专注行走的行为;吃饭的时候只专注吃饭的行为;喝水的时候,只专注喝水的行为;穿衣服的时候,只专注穿衣服的行为等等。除了专注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除了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情与念想,这就是正知。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内心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念想或对象上,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正念。


什么是「心念住」呢?「心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念想、思想、见解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建立对无常的深切注意。


什么是对无常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也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


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会丧失功能,会衰败、坏灭。」这就是无常的观想。用这种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集中专注,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心念住。


简单的说心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念想、思想、见解,通过对念想、思想、见解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比丘,心念住又分为三种修行方法,是哪三类修行方法呢?


第一类:内心集中专注在自己的念想、思想、见解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建立对无常的深切注意。


第二类:观想自己如同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观察生起念想、思想、见解的人,推测他会如何的去观想这种念想、思想、见解,比如观想自己是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正在观察生起无常念想的人,凝视着正在生起无常念想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生起无常的念想,推测他会如何的去观想无常,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这种推测陌生人将会如何去观想无常的念想。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问自己:陌生人将会如何去观想无常?去模拟想象陌生人观想无常时的思维过程。


第三类: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这两种角色,去体验观想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念想、思想、见解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角色时的念想、思想、见解,比如刚开始内心集中专注在对无常的观想上。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建立对无常的深切注意。之后将自己观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凝视着正在生起无常念想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生起无常的念想,推测他会如何的去观想无常,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的角色,去体验自己生起无常念想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生起无常念想有什么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切换角色时生起的无常念想。


简单的说第三类修行方法就是:切换观想的角色,去体验自己与陌生人念想、思想、见解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不同角色时的念想、思想、见解。


比丘,修习心念住这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也就是选择修习心念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修行方法都是可以的。修习心念住的第一类方法,或者修习心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心念住的第三类方法都是可以的。


比丘,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心念住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什么是正知呢?就是内心只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当前正在做的行为,只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活在当下,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比如行走的时候,只专注行走的行为;吃饭的时候只专注吃饭的行为;喝水的时候,只专注喝水的行为;穿衣服的时候,只专注穿衣服的行为等等。除了专注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除了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情与念想,这就是正知。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内心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念想或对象上,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正念。


什么是「法念住」呢?「法念住」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江河流水上,建立对江河流水的深切注意。又比如:内心集中专注在森林、树木上,建立对森林、树木的深切注意。用这种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用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来替换掉内心中的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通过对某种对象的集中专注,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内心不再去想那些会让自己生起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的事物或事情,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这就是法念住。


简单的说法念住就是:通过集中专注某种对象,通过对某种对象的深切注意,替换掉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熄灭、平息、灭尽内心中烦恼和痛苦的念想。


比丘,法念住又分为三种修行方法,是哪三类修行方法呢?


第一类:自己的内心集中专注在某种对象上,比如自己的内心集中专注在江河流水上,建立对江河流水的深切注意。


第二类:观想自己如同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观察这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对象上的人,推测他专注某种对象时的状态,比如观想自己是一位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正在观察集中专注、深切注意江河流水的人,凝视着正在专注江河流水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专注江河流水的行为,推测他集中专注、深切注意江河流水时的状态是什么。也就是站在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的位置去推测这个人集中专注、深切注意江河流水时的状态是什么。


第三类: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这两种角色,去体验观想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专注某种对象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角色时专注某种对象的状态,比如刚开始自己的内心集中专注在江河流水上,建立对江河流水的深切注意。之后将自己观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凝视着正在专注江河流水的那个人,那个人实际上是你自己,不过这时将你自己观想成一个陌生人,你站在这个陌生人的旁边观察他专注江河流水的行为,推测他集中专注、深切注意江河流水时的状态是什么。切换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的角色,去体验自己集中专注江河流水的状态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集中专注江河流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自己与旁观者、局外人、陌生人切换角色时专注江河流水的状态。


简单的说第三类修行方法就是:切换观想的角色,去体验自己与陌生人专注某种对象时,状态的不同;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切换不同角色时对某种对象的专注状态。


比丘,修习法念住这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也就是选择修习法念住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修行方法都是可以的。修习法念住的第一类方法,或者修习法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法念住的第三类方法都是可以的。


比丘,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修习法念住三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就能生起、保持正知、正念,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忧虑、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就能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就能证悟解脱的果位,就能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涅槃的清净境界。


什么是正知呢?就是内心只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当前正在做的行为,只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活在当下,不想过去、未来的事情,比如行走的时候,只专注行走的行为;吃饭的时候只专注吃饭的行为;喝水的时候,只专注喝水的行为;穿衣服的时候,只专注穿衣服的行为等等。除了专注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除了清楚明白当前正在做的行为之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情与念想,这就是正知。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内心集中专注、深切注意在正确的念想或对象上,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这种正确的集中专注、深切注意能够让内心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正念。


比丘,当你依靠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扎下牢牢的根,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后,你再去修习身念住的三类修行方法,受念住的三类修行方法,心念住的三类修行方法,法念住的三类修行方法。比丘,注意是其中任意一种修行方法,比如或者修习身念住的第一类修行方法,或者修习身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身念住的第三类修行方法;


或者修习受念住的第一类修行方法,或者修习受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受念住的第三类修行方法;


或者修习心念住的第一类修行方法,或者修习心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心念住的第三类修行方法;


或者修习法念住的第一类修行方法,或者修习法念住的第二类方法,或者修习法念住的第三类修行方法;


是在这十二种修行方法中任意选择一种修习,而不是同时修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行方法,比丘,你要特别注意。


当你依靠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扎下牢牢的根,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后,你再去修习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这四种念住十二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修行方法,就能预见、预料你的善法、正法、解脱法将会日夜的增进、增长,而不是减损、退转。


什么是不退转呢?不退转就是不会再去行邪法、恶法、不善法,不会再去做恶事,这就叫做不退转。


简单的说就是:当你依靠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扎下牢牢的根,让戒律与正直无私的见解在你的内心中有坚实、稳固的立足点后,你再去修习四念住十二类修行方法中的任意一种修行方法,就能预见、预料你的善法、正法、解脱法将会日夜的增进、增长,而不是减损、退转。


比丘,如来今天已经详尽的为你讲说了四念住的修行方法,你要按如来今天所说的法去实践的修行,这样你才能真正的获得法益,不要像那些只知道跟随如来而不去实践修行的人,如果不亲自实践的修行,就算随时都在如来的身边,也无法获得丝毫的益处。比丘,你如果能够实践如来所说的正法,就算不到如来这里来,不跟随如来,你也能随时见到如来,为什么呢?比丘因为你按如来的正法去修行,你的内心中就会出现如来所描述的各种清净境界,甚至于出现涅槃的清净境界,当你进入各种清净境界的时候,如来的圣弟子们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因为你已经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了各种清净境界,成为了如来的圣弟子。当你进入涅槃境界的时候,真正的如来就出现了,因为你自己已经成为了如来。


比丘,如来在这里将各种清净境界比喻成了如来的圣弟子,将涅槃的清净境界比喻成了如来,你见到如来的圣弟子,指的就是你进入了各种清净境界,你见到真正的如来,指的就是你进入了涅槃的境界。实际上是你因为进入了各种清净境界,自己证悟成为了如来的圣弟子,实际上是你因为进入了涅槃的清净境界,自己证悟成为了如来。”


佛陀说法后,这位比丘欢喜的再次虔诚恭敬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站起来绕着佛陀向右转圈,以表示他对佛陀的最高敬意!之后这位比丘就离开了。


这位比丘,他按着佛陀所说的正法独自的去修行,他管束好了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让自己胡作非为、胡言乱语、胡思乱想,他按着佛陀所说的法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去修行,他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宁静,他让自己的内心长久的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没过多久,这位比丘就开启了解脱的智慧,他就证悟了解脱的果位,他自己彻底明白:「从这一世开始已经不会再出生在世间了。行为、言语、念想的修行已经圆满,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好,不会再有喜怒哀乐等等烦恼和痛苦的轮回状态了,不会再出生在世间了,已经彻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这位比丘证悟成为了佛陀阿罗汉弟子中的一员。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7.3/(3) Bhikkhusuttaṃ

   369.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aññataro bhikkhu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so bhikkhu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sādhu me, bhante, bhagavā saṃkhittena dhammaṃ desetu, yamahaṃ bhagavato dhammaṃ sutvā eko vūpakaṭṭ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eyyan”ti. “Evameva panidhekacce moghapurisā mañceva ajjhesanti, dhamme ca bhāsite mameva anubandhitabbaṃ maññantī”ti. “Desetu me, bhante, bhagavā saṃkhittena dhammaṃ, desetu sugato saṃkhittena dhammaṃ. Appeva nāmāhaṃ bhagavato bhāsitassa atthaṃ jāneyyaṃ, appeva nāmāhaṃ bhagavato bhāsitassa dāyādo assan”ti. “Tasmātiha tvaṃ, bhikkhu, ādimeva visodhehi kusalesu dhammesu. Ko cādi kusalānaṃ dhammānaṃ? Sīlañca suvisuddhaṃ, diṭṭhi ca ujukā. Yato kho te, bhikkhu, sīlañca suvisuddhaṃ bhavissati diṭṭhi ca ujukā, tato tvaṃ, bhikkhu, sīlaṃ nissāya sīle patiṭṭhāya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e tividhena bhāveyyāsi.

   Katame cattāro? Idha tvaṃ, bhikkhu, ajjhattaṃ vā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āh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bahiddhā vā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āh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ajjhattabahiddhā vā kāye kāyānupassī viharāh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Ajjhattaṃ vā vedanāsu …pe… bahiddhā vā vedanāsu …pe… ajjhattabahiddhā vā vedanāsu vedanānupassī viharāh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Ajjhattaṃ vā citte …pe… bahiddhā vā citte …pe… ajjhattabahiddhā vā citte cittānupassī viharāh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Ajjhattaṃ vā dhammesu …pe… bahiddhā vā dhammesu …pe… ajjhattabahiddhā vā dhammesu dhammānupassī viharāhi ātāpī sampajāno satimā, vineyya loke abhijjhādomanassaṃ. Yato kho tvaṃ, bhikkhu, sīlaṃ nissāya sīle patiṭṭhāya ime 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e evaṃ tividhena bhāvessasi, tato tuyhaṃ, bhikkhu, yā ratti vā divaso vā āgamissati vuddhiyeva pāṭikaṅkhā kusalesu dhammesu, no parihānī”ti.

   Atha kho so bhikkhu bhagavato bhāsitaṃ abhinanditvā anumoditvā uṭṭhāyāsan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padakkhiṇaṃ katvā pakkāmi. Atha kho so bhikkhu eko vūpakaṭṭ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anto nacirasseva– yassatthāya kulaputtā sammadeva agārasmā anagāriyaṃ pabbajanti, tadanuttaraṃ– brahmacariyapariyosānaṃ diṭṭheva dhamme sayaṃ abhiññā sacchikatvā upasampajja vihara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abbhaññāsi. Aññataro ca pana so bhikkhu arahataṃ ahosīti. Tatiyaṃ.


“第七百三十七章 十二种让内心平静的修行方法”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 不可轻视人,要对一切人都恭敬有礼

1.第一品相应部3相应1经/年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这是我亲身经历、听到和见到的,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与佛陀相互问候之后,波斯匿王在佛陀旁边坐下,对佛陀说:“乔达摩(佛陀),你自称:「我已经证悟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

第六章 富有后能够管束好自己的人很少

相应部3相应6经/少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这样的念想:在世间获得大量财富、富甲天下的人,他们在获得巨额财富后,不沉迷享受,不放任自己胡作非为,不贪求对欲望的满足,不侵害别...

第十章 什么才是世间最大的捆绑和束缚?

相应部3相应10经/繫缚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大群罪犯被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下令抓捕,这些罪犯一些人的身体被绳子捆绑,一些人的脚上被套上脚链,一些人全身都被套上锁链,他们垂头丧气的被官差押赴监狱关押。那个时候,有很多出家人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化缘饭食,他们看见了被...

第二十二章 没有谁可以逃过死亡

相应部3相应22经/祖母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为什么脸上挂着泪珠?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从何而来?”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慈祥的老祖母过世了,我正在王宫为老祖母举行丧礼,每当我想到老祖母在世...

第二十三章 生起哪三种念想会烦恼痛苦?

相应部3相应23经/世间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当内心生起什么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佛陀说:“大王,当内心生起贪欲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当内心生起愤怒念想的时...

第三十一章 如何才能解开束缚和捆绑?

相应部7相应6经/结缚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结缚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结缚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世间的人被自己内心生起的念想束缚捆绑,被世间的事物事情束缚捆绑,世尊,谁才能解开这个束缚捆绑,谁才能从自己的念想和世间的事物事情中解脱出来呢?”这时,结缚婆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