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什么是无我观?

相应部46相应73经/无我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修习无我的观想,经常修习无我的观想,能够证悟解脱的果位,能够获得大益处。


什么是无我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没有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就不会认为:「物质事物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物质身体,这个物质身体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贪爱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不会认为:「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对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内部,或者外部;或者粗糙,或者细滑;或者低劣,或者优质;或者遥远,或者邻近等等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都应该用正确的智慧,这样来看待:「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我所拥有的,我不是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比丘们,这就是无我观想的法义。


比丘们,为什么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能够证悟解脱果位,获得大益处呢?


当世间人或众生依靠修习无我观,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什么是念觉支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四念住就属于念觉支(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修习四念住就是在修习念觉支。


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用已经开启的智慧,能够分辨出什么是善法、正法、解脱法,什么是邪法、恶法、不善法,能够判断出真法与假法,并且能够选择正确的法修行,能够选择善法、正法、解脱法修习,不选择邪法、恶法、不善法修习。


什么是精进觉支呢?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熄灭、平息、灭尽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不要再次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勇猛精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简单的说精进觉支,就是持之以恒的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持之以恒的断恶修善。四正勤就属于精进觉支(四正勤解释,见第五百五十四章),修习四正勤就是在修习精进觉支。


什么是喜觉支?就是持之以恒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的时候,内心由于修习善法、正法、解脱法而变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清净安宁,由此生起欢喜、喜悦、欣喜。


什么是轻安觉支?就是由于修行止与观(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由于修行善法、正法、解脱法,熄灭、平息、灭尽了烦恼和痛苦,由此内心进入宁静、安宁、安稳的状态之中。


什么是定觉支?就是内心不再混乱、散乱、胡思乱想,内心不会再生起烦恼和妄想,内心已经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定觉支也被称为禅定,什么是禅定呢?就是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让内心不混乱、不散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这就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对象上,或者内心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念想上就叫做「禅」,让内心不散乱、不混乱、不胡思乱想,让内心平静、安宁、清净,安住在单个、纯一的清净境界之中,就叫做「定」。


什么是舍觉支?就是已经不再执着和挂念,内心平等,没有分别、区别、差别,内心平静、安宁、宁静,能够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既不会陷入回忆过去的念想之中,也不会陷入期待未来的念想之中,更不会陷入现在当前的念想之中,内心平静、坦荡。


当世间人或众生修习无我观的时候,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无常,以及由修习无我观而生起的各种从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由此证悟各种阶位的解脱果位,获得清净解脱的大益处。


比丘们,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能够预料、预见必将证悟两种果位,这两种果位不是同时证悟的,而是证悟这两种果位中的其中一种果位。是哪两种果位呢?


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能够证悟完全智。


什么是完全智?就是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世间、世界的真相、真谛;完全明白获得解脱,进入涅槃境界的道理、知识、修行方法。


已经熄灭、停止生死轮回(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解除了一切的束缚与捆绑。


已经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证悟解脱的果位,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简单的说「完全智」就是:已经解除一切的束缚捆绑,已经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已经进入涅槃清净的境界。


这就是完全智的法义。


如果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没有证悟完全智,就证悟还有执着烦恼的残渣,还有细微执着烦恼的阿那含果位。


什么是阿那含果位呢?就是除灭了有「我」真实、永远存在的见解;灭尽了那些对解脱毫无帮助的苦行、禁戒、禁忌;消除了对如来正法的疑惑,消除了对如来,对如来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的疑惑。对如来,对如来的正法,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对如来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生起了坚固的信心,灭尽了贪欲、愤怒、疑惑,阿那含果位也称为三果,这些证悟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他们也被称为证悟三果的圣者。证悟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他们死后不会再投生在欲界,什么是欲界呢?也就是还有男女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感官欲望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证悟阿那含果位的圣者,他们死后直接投生到色界与无色界天界,并在这些天界中灭尽一切烦恼和痛苦(天界解释,见第四百四十一章),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阿那含果位也称为不还果。什么是色界天界?也就是没有男女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感官的欲望,这些有情众生的物质身体以及他们住的宫殿等等他们所在地方的物质事物非常的殊胜、精致、净妙,他们对这些殊胜、精致、净妙的物质事物还有微细的执着和挂念,他们还会被这些这些殊胜、精致、净妙的物质事物轻微的束缚捆绑,这就是色界天界,没有欲望,还有对物质事物的轻微执着和挂念。什么是无色界天界?也就是没有男女淫欲、食欲、睡眠欲等等感官欲望,也没有对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但是还有对精神思想、念想的执着和挂念,这就是无色界天界,没有欲望,没有对物质事物的执着和挂念,但是还有对精神思想、念想的执着和挂念。


比丘们,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是如何证悟完全智与阿那含这两种果位的呢?


当世间人或众生依靠修习无我观,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当世间人或众生修习无我观的时候,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无常,以及由修习无我观而生起的各种从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由此证悟完全智与阿那含这两种果位。


比丘们,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能够获得大利益;


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能够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


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能够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因为由修习无我观明白了世间是无常的,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能够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


比丘们,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是如何获得大利益的?是如何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的?是如何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的?是如何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的?


当世间人或众生依靠修习无我观,远离、熄灭、平息、停止、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


当世间人或众生修习无我观的时候,亲身体验、体会、领悟到无常,以及由修习无我观而生起的各种从低到高的清净境界,由此获得大利益;由此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由此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由此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


比丘们,你们也要修习无我观,经常修习无我观,这样你们也能获得大益处,证悟完全智与阿那含这两种果位,这样你们也能获得大利益,解除世间的束缚捆绑,让内心进入安稳、安宁的状态之中,激起解脱的急迫感,对善法、正法、解脱法生起坚定的信仰心,迫切的想要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被指引、引导进入安乐、吉祥、平安、幸福的状态之中。”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比丘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46.73/(7) Anattasuttaṃ

   254. “Dukkhe anattasaññā, bhikkhave …pe… sattamaṃ.


“第七百二十三章 什么是无我观?” 的相关文章

第一章 不可轻视人,要对一切人都恭敬有礼

1.第一品相应部3相应1经/年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这是我亲身经历、听到和见到的,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那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与佛陀相互问候之后,波斯匿王在佛陀旁边坐下,对佛陀说:“乔达摩(佛陀),你自称:「我已经证悟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

第三章 世间有谁可以不衰老和死亡?

相应部3相应3经/老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已经出生在世间的人或者有生命的众生,有哪一个是可以永远不衰老、永远不死的呢?有那种出生在世间可以免除衰老和死亡的人或者众生吗?”佛陀说:“大王,只要出生在世间,任何的人...

第七章 在公堂上说假话的原因

相应部3相应7经/法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经常在公堂上看见很多有巨额财富,有大量黄金珠宝,有无数田地房产,有无数仆人粮食的王室贵族、祭司、富豪,他们因为贪得无厌的缘故,他们因为想要获得更多利益...

第二十九章 愤怒只会伤害到自己

相应部7相应4经/酸粥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栗鼠饲养处的竹林中,阿修罗王皈依佛陀后,与佛陀和波斯匿王一同进餐,在阿修罗王旁边站立的毗兰耆迦婆罗门横眉怒目、咬牙切齿。他一言不发,默默的独自生着闷气,他心里想:「这个秃头既然哄骗了大王,大王已经皈依他了,我现在也不好去反驳他...

第三十五章 丢失十四头牛的忧愁

相应部7相应10经/许多女儿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个密林中。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丢失了十四头牛,他到处寻找这些自己丢失的牛,不知不觉的来到佛陀的住所,他看见佛陀正在密林中静坐。就对静坐中的佛陀说到:“我的十四头牛在六天前丢失了,我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然而在这里打...

第四十一章 消除争斗和愤怒的烦恼和痛苦

相应部7相应16经/反对者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舍卫城里有个喜欢与人争辩的婆罗门,他心里想:「我现在去见出家人乔达摩(佛陀),他说什么,我都反对他;他说什么,我都说他胡说八道、信口开河,不与他讲道理,他一定会气急败坏、暴跳如雷的,这样我就赢了。」那个时候,佛陀正在户外来回的走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