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从眼睛中解脱出来
18.(7).罗侯罗相应
1.第一品
相应部18相应1经/眼经(罗侯罗相应/因缘篇/如来记说)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罗侯罗尊者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罗侯罗尊者对佛陀说:“世尊,请您教导给我一个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让我在独自修行的时候能够保持内心的清净,让我能够由此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让我的行为、言语、念想不会肆意妄为、胡作非为。让我能够精进努力的去修行。世尊如果您能够教导给我这样一个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那就很好了。”
佛陀说:“罗侯罗!你是怎么想的?眼睛看见的事物是永远保持不变,永恒存在的,还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恒存在的?”
罗侯罗尊者回答:“世尊,我眼睛看见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恒的存在。”
佛陀说:“罗侯罗!既然如此,那么你认为如何?你眼睛看见的这些事物给你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罗侯罗尊者回答:“世尊,我眼睛看见的这些事物最终给我带来的都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这些事物给我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保持不变,无法永恒的存在,一旦这些事物衰败、灭亡、消失,那么之前这些事物给我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这些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就会给我带来多少痛苦,所以我说世间的事物给我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罗侯罗!既然你眼睛看见的事物是随时在变化的,是无法永远保持不变的,是无法永恒存在的,是最终给自己带来痛苦的,那么你还会认为:「这些事物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的结合体;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就是永恒不变、真实的我。」吗?你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罗侯罗!简单的说,你还会认为:「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个就是真实不变的我。」吗?”
罗侯罗尊者回答:“世尊,我不会认为世间的事物是我所拥有的,因为世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化,它们会衰败、灭亡、消失,我无法永恒的拥有它们,我不过是暂时的管理它们而已,而我这个在世间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也是随时在变化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精神思想也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恒的存在。当我死去的那一刻,我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全部都会灭尽、消失。我的物质身体会腐烂,我的精神思想会随着我的死亡而熄灭、消失。一旦我死去,我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就全部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不是世间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的结合体。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也不是真实不变的我,如果它们是真实不变的我,那我就应该青春永驻、永远不死,可是世间每一个人都会衰老,最后都会死去。包括世间的圣者在内,他们在世间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也如同陶瓷器具一样的脆弱,随时都会被打破。这些在世间修行的圣者,他们的物质身体都会生病、衰老、死亡,他们的精神思想都会在死后熄灭、消失,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永远的青春永驻、永远不死,所以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不是永恒不变、真实的我。”
佛陀说:“罗侯罗!你是怎么想的?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事物产生的触觉或身体感觉到的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内心生起的念想是永远保持不变,永恒存在的,还是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恒存在的?”
罗侯罗尊者回答:“世尊,我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事物产生的触觉或身体感觉到的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内心生起的念想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恒的存在。”
佛陀说:“罗侯罗!既然如此,那么你认为如何?你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事物产生的触觉或身体感觉到的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内心生起的念想是给你带来快乐的,还是给你带来痛苦的?”
罗侯罗尊者回答:“世尊,我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事物产生的触觉或身体感觉到的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内心生起的念想最终给我带来的都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念想给我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声音、气味、味道、触摸的事物、环境、念想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保持不变,无法永恒的存在,一旦这些声音、气味、味道、触摸的事物、环境、念想消退、灭尽、消失,那么之前这些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念想给我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这些声音、气味、味道、触摸的事物、环境、念想消退、灭尽、消失的时候就会给我带来多少痛苦,所以我说声音、气味、味道、触摸的事物、环境、念想给我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佛陀说:“罗侯罗!既然你耳朵听见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触摸事物产生的触觉或身体感觉到的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内心生起的念想是随时在变化的,是无法永远保持不变的,是无法永恒存在的,是最终给自己带来痛苦的,那么你还会认为:「这些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念想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的结合体;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就是永恒不变、真实的我。」吗?你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罗侯罗!简单的说,你还会认为:「这是我的,我就是这个,这个就是真实不变的我。」吗?”
罗侯罗尊者回答:“世尊,我不会认为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念想是我所拥有的,因为声音、气味、味道、触摸的事物、环境、念想随时都在变化,它们会消退、灭尽、消失,我无法永恒的拥有它们,我不过是暂时的接触它们而已,而我这个在世间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也是随时在变化的,我的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我的精神思想也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恒的存在。当我死去的那一刻,我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全部都会灭尽、消失。我的物质身体会腐烂,我的精神思想会随着我的死亡而熄灭、消失。一旦我死去,我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就全部都不存在了,所以我不是世间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的结合体。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也不是真实不变的我,如果它们是真实不变的我,那我就应该青春永驻、永远不死,可是世间每一个人都会衰老,最后都会死去。包括世间的圣者在内,他们在世间的物质身体和精神思想也如同陶瓷器具一样的脆弱,随时都会被打破,这些在世间修行的圣者,他们的物质身体都会生病、衰老、死亡,他们的精神思想都会在死后熄灭、消失,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永远的青春永驻、永远不死,所以这个精神思想和物质身体不是永恒不变、真实的我。”
佛陀说:“罗侯罗!你已经明白了如来的正法,罗侯罗!已经受到如来教导的圣弟子们,他们将会逐渐的除灭对世间一切物质事物的贪欲,他们将会逐渐的除灭对一切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念想的贪欲。他们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眼睛看见的事物,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耳朵听到的声音,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鼻子闻到的气味,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舌头尝到的味道,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身体触摸事物产生的触觉,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身体感觉到的环境变化(冷热、舒适等等),不会再去执着和挂念内心生起的念想。他们从世间一切的事物中解脱出来,他们从一切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念想中解脱出来,他们由此证悟了解脱的智慧,证悟了解脱的果位,他们彻底的明白:「从这一世开始已经不会再次的出生在世间。行为、言语、念想的修行已经圆满,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好,不会再有轮回的状态,不会再出生在世间了」。”
佛陀说法后,罗侯罗尊者再次的顶礼佛陀,他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并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18.(7). Rāhulasaṃyuttaṃ
1. Paṭhamavaggo
SN.18.1/(1). Cakkhusuttaṃ
188. Evaṃ me sutaṃ–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sāvatthiyaṃ viharati jetavane anāthapiṇḍikassa ārāme. Atha kho āyasmā rāhulo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āyasmā rāhulo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sādhu me, bhante, bhagavā saṃkhittena dhammaṃ desetu, yamahaṃ bhagavato dhammaṃ sutvā eko vūpakaṭṭho appamatto ātāpī pahitatto vihareyyan”ti.
“Taṃ kiṃ maññasi, rāhula, cakkhu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Sot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Ghānaṃ niccaṃ vā aniccaṃ vā”ti? “Aniccaṃ, bhante …”pe… “jivhā niccā vā aniccā vā”ti? “Aniccā, bhante …”pe… “kāy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 …pe… “mano nicco vā anicco vā”ti? “Anicco,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ā taṃ sukhaṃ vā”ti? “Dukkhaṃ, bhante”. “Yaṃ panāniccaṃ dukkhaṃ vipariṇāmadhammaṃ, kallaṃ nu taṃ samanupassituṃ– ‘etaṃ mama, esohamasmi, eso me attā’”ti? “No hetaṃ, bhante”.
“Evaṃ passaṃ, rāhula, sutavā ariyasāvako cakkhusmimpi nibbindati …pe… sotasmimpi nibbindati… ghānasmimpi nibbindati… jivhāyapi nibbindati… kāyasmimpi nibbindati… manasmimpi nibbindati; nibbindaṃ virajjati; virāgā vimuccati; vimuttasmiṃ vimuttamiti ñāṇaṃ ho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Paṭh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