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四,中文白话翻译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当时在大众中(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解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善于说法著称),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恭敬地合掌对佛说:"伟大威德的世尊!您善于为众生解释如来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解释:最高的真理,指佛教的究竟真理)。世尊常常称赞说法人中我是第一。但现在听到如来微妙的法音,就像聋子在百步之外听蚊蚋的声音一样,本来就看不见,更何况能听见?虽然佛已经宣说得很清楚,让我消除了迷惑,但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这个道理的究竟,还有疑惑。世尊!像阿难他们,虽然已经开悟,但习气还没有完全除掉(习气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我们这些与会中已证得无漏果位(无漏解释:没有烦恼污染的清净境界;无漏果位解释:指断除烦恼后所证得的果位,如阿罗汉果等)的人,虽然已经断尽烦恼,但现在听到如来所说的法音,仍然感到疑惑。世尊!如果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根尘阴处界解释:根: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尘: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处:十二处,即六根和六尘。界: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和六识),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为什么忽然产生山河大地(如来藏解释: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各种有为相,次第流转,周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遍满法界,湛然常住。世尊!如果地的性质遍满,怎么还能容纳水?水性遍满,火就不能产生了。又怎么能说明水火二性都遍满虚空,而不相侵凌消灭呢?世尊!地性有障碍,空性通达,怎么能两者都遍满法界呢?我不明白这个道理究竟是怎么回事。恳请如来流露大慈悲,开启我的迷惑,以及大众的迷惑。"说完这些话,他五体投地,恭敬地等待佛的教诲。


这时,世尊告诉富楼那和会中所有漏尽无学的阿罗汉(世尊解释:佛陀的尊称,意为世间尊贵者):"如来今天,普遍为这个法会(如来解释:佛陀的尊称,意为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宣说胜义中的真实胜义性。让你们会中定性的声闻(声闻解释:佛教中以听闻佛法而悟道的修行人),以及一切还没有证得人空法空,回向上乘的阿罗汉等,都能获得一乘寂灭境界,真正的清净修行处。你们现在仔细听,我要为你们宣说!"富楼那等人恭敬地聆听佛的法音,默然等待。


佛说:"富楼那!就像你所说的,清净本然,为什么忽然产生山河大地?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富楼那说:"是的,世尊!我经常听佛宣说这个道理。"


佛说:"你说觉明,是本性就明白,所以称为觉?还是觉性本不明白,称为明觉?"富楼那说:"如果这个觉性本来就不明白,称为觉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可明白的了。"佛说:"如果没有可明白的,就没有明觉;有所明白的就不是觉,没有所明白的也不是明。无明又不是觉湛明性,性觉必定是明白的,妄认为是明觉。觉不是所明白的对象,因为有明白才立所明白的;所明白的既然是妄立的,就产生了你的妄能。在无同无异中,忽然产生差异,因为与那个所差异而立同;同异显现,又因此建立无同无异。这样扰乱,相互依待而生劳累。劳累日久就产生尘垢,自身混浊,由此引起尘劳烦恼。起则成为世界,静则成为虚空。虚空是同,世界是异。那个无同无异,才是真正的有为法。


觉明和空昧相待而成动摇,所以有风轮执持世界。因为空产生动摇,坚明立碍,那些金宝,是明觉立坚,所以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成就宝,摇明产生风,风金相摩擦,所以有火光作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所以有水轮含容十方世界。火上升水下降,交互发生而立坚固,湿的成为巨海,干的成为洲陆。因此,在那大海中,火光常常升起;在那洲陆中,江河常常流注。水势不如火,凝结成高山,所以山石,敲击就能产生火焰,融化就成为水。土势不如水,抽取成为草木,所以树林,遇火就成为土,揉搓就成为水。虚妄相互产生,互为种子,因这样的因缘,世界相续不断。


再者,富楼那!明和妄并非他物,觉明是过错。所妄既然建立,明理就不能超越。因为这个缘故,听觉不能超出声音,视觉不能超出色彩。色香味触,六种妄想成就,由此分开见觉听知。同样的业力相互缠绕,合离而成变化。见到明亮就产生色彩,明见想就形成,见到不同就产生憎恶,想到相同就产生爱好。流动的爱成为种子,接纳想象成为胎,交互发生,吸引同样的业力,所以有因缘,生成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只由想而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互相变易,所有的业报,追随其飞沉。因为这个缘故,众生相续不断。


富楼那!想和爱同时结合,爱不能离开,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些都是以欲贪为根本。贪爱同时滋长,贪欲不能停止,所以世间的卵化湿胎,随力量的强弱,互相吞食,这些都是以杀贪为根本。以人吃羊,羊死变成人,人死变成羊,如此等等十类众生,生生死死,互相吞啖,恶业一起产生,穷尽未来际,这些都是以盗贪为根本。你负我命,我还你债,因为这个缘故,经过百千劫,常在生死中。你爱我的心,我怜惜你的容貌,因为这个缘故,经过百千劫,常被缠缚。只有杀盗淫三种为根本,因为这个缘故,业果相续不断。


富楼那!这三种颠倒相续,都是因为觉明,明了知性,因为了知而产生相,从妄见生出山河大地等有为相,次第流转。因为这个虚妄而终而复始。"


富楼那说:"如果这个妙觉,本来就是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为什么无缘无故突然生出山河大地等有为相?如来现在已经证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气,怎么还会再生?"


佛告诉富楼那:"比如迷路的人,在一个村落里,把南方误认为北方。这种迷惑是因为迷而有的吗?还是因为悟而出现的?"富楼那说:"这种迷惑的人,既不是因为迷而有,也不是因为悟而出现。为什么呢?迷本来就没有根源,怎么能因迷而有?悟不会产生迷,怎么能因悟而出现?"佛说:"那个迷惑的人,正在迷惑的时候,忽然有个明白的人,指点他使他明白。富楼那!你怎么看?这个人即使迷惑在这个村落里,还会再产生迷惑吗?""不会了,世尊!"富楼那说。佛说:"十方如来也是这样。这种迷惑本来就没有根源,其性本来就是空的。过去本来就没有迷惑,似乎有迷惑和觉悟;觉悟了迷惑就消除了,觉悟不会产生迷惑。


就像有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有花,眼疾如果治好了,花就在空中消失了。忽然有个愚蠢的人,在那花消失的空中,等待花再次出现。你看这个人,是愚蠢还是聪明?"富楼那说:"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妄见才有生灭。看到花在空中消失,已经是颠倒了,还要求它再次出现,这实在是太愚蠢了。怎么能说这种疯狂的人是愚蠢还是聪明呢?"佛说:"像你所理解的,为什么还要问诸佛如来妙觉明空,怎么还会再出现山河大地?又像金矿中混杂着精金,金子一旦提炼纯净,就不会再变成混杂的;像木头烧成灰,不会再重新变成木头。诸佛如来的菩提涅槃(菩提解释:觉悟、智慧;涅槃:寂静、解脱的境界),也是这样!"


"富楼那!你又问道:地水火风本性圆融,遍满法界,疑惑水火的性质,不相侵凌消灭。又质疑虚空和大地都遍满法界,不能相容。富楼那!比如虚空,本体不是各种相,但不拒绝各种相的显现。为什么呢?富楼那!那广大的虚空,太阳照耀则明亮,云聚集则阴暗,风吹动则运动,晴朗则清澈,气凝结则浑浊,尘土积聚成昏暗,水澄清则映现。你怎么看?这些不同方面的有为相,是因它们而生的吗?还是虚空本来就有?如果是它们所生的,富楼那!当太阳照耀时,既然是太阳的光明,十方世界都应该是太阳的颜色,为什么在空中还能看到圆形的太阳?如果是虚空的光明,虚空应该自己发光,为什么在深夜云雾的时候不产生光明呢?应知这光明,不是太阳也不是虚空,不异于空和日。


真正的妙觉明,也是这样!你以为是空明,就有空的显现。地水火风各自显明,就各自显现;如果都显明,就都显现。怎么会都显现呢?富楼那!就像在一池水中,映现出太阳的影子,两个人同时观察水中的太阳,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就各自看到太阳跟随自己而去,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向。不应该质疑说,这个太阳是一个,怎么能各自而行?各自的太阳既然是两个,为什么只现一个?这些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什么可以依据的。


观察相是本来虚妄的,没有什么可以指出的,就像追求空中的花朵,结成空的果实,怎么能质疑它们相互侵凌消灭的道理?观察性是本来真实的,只有妙觉明,妙觉明心(妙觉明心解释:清净圆明的觉悟之心),本来不是水火,怎么能再问它们不相容呢?


富楼那!你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顺成为色空,遍满法界。所以在其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惑,背离觉性而与尘境相合,所以产生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只有妙觉明,圆照法界。所以在其中,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满十方世界,身体含容十方无尽虚空,在一毛端现出宝王刹土,坐在微尘里转大法轮。灭除尘垢合于觉性,所以显发真如妙觉明性(真如解释:事物的真实本性,不生不灭)。


而如来藏,本来就是妙圆心。不是心、不是空,不是地、不是水、不是风、不是火。不是眼、不是耳鼻舌身意,不是色、不是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识界,如此等等不是意识界。不是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此等等不是老不是死、不是老死尽,不是苦、不是集、不是灭、不是道,不是智、不是得。不是布施、不是持戒、不是精进、不是忍辱、不是禅定、不是般若、不是波罗蜜多;如此等等不是如来、不是阿罗汉、不是三藐三菩提、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不是乐、不是我、不是净。


因为这些都不是,所以超出世间和出世间,即是如来藏妙明心元。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即是水、即是风、即是火,即是眼、即是耳鼻舌身意,即是色、即是声香味触法,即是眼识界,如此等等即是意识界。即是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此等等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尽,即是苦、即是集、即是灭、即是道,即是智、即是得,即是布施、即是持戒、即是精进、即是忍辱、即是禅定、即是般若、即是波罗蜜多;如此等等即是如来、即是阿罗汉、即是三藐三菩提、即是大涅槃,即是常、即是乐、即是我、即是净。


因为这些都是,所以超出世间和出世间,即是如来藏元明心妙。离开即离开非,是即非即。


怎么能用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所知之心,去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间的语言进入佛的知见?就像琴、瑟、箜篌、琵琶,虽然有美妙的音调,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终究不能发出声音,你和众生也是这样。宝觉真心各自圆满,就像我按指头,海印发光;你暂时起心,尘劳先起。因为不勤求无上觉道,喜爱小乘,得少为足。


富楼那说:"我与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是无二无别的圆满境界。但我从前被无始以来的妄想所困扰,长期陷入轮回。如今虽然得到了圣人的教导,却仍未达到究竟。世尊,您已经完全消除了一切妄念,独具真常妙理。我斗胆请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妄念,自己遮蔽了妙明的本性,遭受沉沦之苦?"


佛告诉富楼那:"你虽然已经消除了一些疑惑,但还有余惑未尽。我现在用世间现成的事例再问你。你可曾听说过室罗城里的演若达多的故事吗?他忽然在一个早晨,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喜欢上了镜中的头,能看到眉目。但他却怪罪自己的头,说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以为是魑魅作祟,无缘无故地发疯乱跑。你怎么看?这个人为什么无缘无故地发疯乱跑呢?"


富楼那回答说:"这个人是心里发疯了,没有别的原因!"


佛说:"妙觉明圆本来就是圆明妙觉的,既然称之为妄,怎么会有原因呢?如果有原因,又怎么能称为妄呢?各种妄想之间互相牵连,从迷惑产生更多迷惑,经历了无数劫,即使佛陀开示真理,仍然无法回归本性。这样的迷惑是因为迷惑而存在的。认识到迷惑是无因的,妄念就无所依附。既然连产生都没有,又何须灭除呢?得到菩提的人,就像醒来的人讲述梦中的事情。即使心思再敏锐,又怎么能抓住梦中的东西呢?更何况是无因无本的东西。就像那个城里的演若达多,哪有什么理由自己害怕自己的头而到处乱跑呢?如果他突然不疯了,头也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即使他一直疯下去,又有什么东西会丢失呢?富楼那啊!妄性就是这样,又怎么会有存在的原因呢?你只要不随着分别世间、业果、众生这三种相续,这三种缘断了,三种因就不会产生。那么你心中的演若达多的疯狂本性就会自然平息,平息了就是菩提。殊胜清净的明心本来就遍布法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何必辛苦地修行证悟呢?比如有人在自己的衣服里系着如意宝珠,却不自觉知道,在他乡乞食奔波。虽然看似贫穷,但珠子其实从未丢失。忽然有智者指出他的珠子,他就能如愿以偿,获得巨大的财富,这时他才明白神奇的珠子并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向佛顶礼,站起来对佛说:"世尊!您刚才说杀盗淫业,三缘断了,三因就不会产生,心中的达多,疯狂的本性就会自然平息,平息就是菩提,不是从他人那里得到的。这个道理,因缘关系非常明显。为什么如来突然抛弃因缘说呢?我就是从因缘中得到开悟的。世尊!这个道理不仅是我们这些年轻的有学声闻不懂,现在这个法会中,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人,也是从老婆罗门那里听说佛陀讲因缘,才发心开悟,得到无漏果位的。现在您说菩提不是从因缘而来,那么王舍城的拘舍梨等人所说的自然论岂不是成了第一义谛了吗?请您大发慈悲,开导我们这些迷惑的人!"


佛告诉阿难:"就像城里的演若达多,如果他疯狂的因缘能够消除,那么不疯狂的本性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因缘和自然的道理到此就穷尽了。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就是自然存在的,本来如此,没有什么不是自己的,那么他为什么会因为某种因缘而害怕自己的头到处乱跑呢?如果头是自然存在的,而疯狂是因缘造成的,为什么不能自然因缘地失去头呢?本来的头并没有丢失,疯狂和恐惧都是虚妄产生的,从未有过变化,又何必依赖因缘呢?如果本来就是自然疯狂的,本来就有疯狂和恐惧,那么在没疯之前,疯狂藏在哪里呢?如果不疯狂是自然的,头本来就没有妄念,为什么会疯狂乱跑呢?如果能领悟本来的头,认识到疯狂乱跑的本质,那么因缘和自然都只是戏论而已。所以我说,三种缘断了,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生灭的心就灭了,这只是生灭的现象,生灭都尽了,就是无功用道。如果有所谓的自然,那就意味着自然心生起,生灭心灭去,这也是生灭(生灭心解释:随境界而生灭的妄心)。没有生灭的,才叫做自然。就像世间的各种现象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体的,叫做和合性;不是和合的,就叫做本然性。本然不是本然,和合不是和合。离开和合,也不是非和合,这样的说法才叫做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对你来说还很遥远,不是你经过多劫辛勤修行就能证得的。即使你能记住十方如来的十二部经,像恒河沙那么多的清净妙理,也只会增加戏论。你虽然能谈论因缘自然,看似明白,被人称为多闻第一。但是以这种多劫以来积累的多闻熏习,你却不能避免摩登伽女的诱惑。何必等我用佛顶神咒,才使摩登伽女的淫欲之心立即平息,获得阿那含果,在我的法中成为精进修行者,爱欲干枯,使你得到解脱呢?"


"所以阿难!你虽然经过多劫,记住如来的秘密妙法,却不如一天修无漏业,远离世间的憎爱二苦。就像摩登伽女本来是个淫女,因为神咒的力量,消除了她的爱欲,现在在佛法中被称为性比丘尼。她和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一样,都领悟了宿世因缘,知道历世以来贪爱是痛苦的根源。她们因为一念熏修无漏善法,或者摆脱了束缚,或者得到了授记。你怎么还要自欺,仍然停留在听闻的阶段呢?"


阿难和在座的大众听了佛的教诲,疑惑消除,心中领悟了实相,身心轻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又悲泣流泪,向佛顶礼,长跪合掌,对佛说:"无上大悲的清净宝王,善巧地开导了我们的心!能用这么多的因缘方便来鼓励我们,引导我们这些沉沦的人离开苦海。世尊!我现在虽然听到了这样的法音,知道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布十方世界,包含滋养着如来的十方国土,清净庄严的妙觉王刹。如来又责备我们多闻无用,不如实际修习。我现在就像一个旅行的人,忽然蒙受天王赐予华丽的房子。虽然得到了大宅,但还是要从门进入。恳请如来不要舍弃大悲,指示我们这些在座的蒙昧之人,放弃小乘,最终获得如来的无余涅槃,指出我们最初发心的道路(无余涅槃解释:完全的涅槃境界)。让有学之人知道如何降伏过去的攀缘,获得陀罗尼,进入佛的知见(陀罗尼解释:总持,能记持佛法不忘)。"说完这些话,阿难五体投地。在座的所有人都一心等待佛的慈悲开示。


这时,世尊怜悯会中的缘觉和声闻,以及那些在菩提心上还不自在的人,也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时期发菩萨心的众生,开示无上乘妙修行的道路。他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如果决定要发菩提心,对佛如来的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妙三摩提解释:殊胜的禅定),就应该先明白发觉初心的两个决定义。什么是初心的两个决定义呢?"


"阿难!第一个意义是,如果你们想要舍弃声闻乘,修学菩萨乘(菩萨乘解释:以成佛度众生为目标的修行方式),进入佛的知见,就应该仔细观察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悟是相同还是不同。阿难!如果在因地上,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取佛乘不生不灭的果(不生不灭解释:形容永恒不变的真如本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你应该明白,世间一切可造作的法,都是会变化消灭的。阿难!你观察世间可造作的法,有哪一个不会毁坏呢?然而你从未听说虚空会腐烂毁坏。为什么呢?因为空不是可造作的,所以从始至终都不会毁坏。"


"那么你身体里,坚硬的是地,湿润的是水,暖热的是火,流动的是风。由这四种缠绕,分化了你本来湛然圆满的妙觉明心,成为视觉、听觉、知觉和思考(湛然圆满解释:形容清净圆满的佛性)。从开始到结束,五种浊气混杂其中(五种浊气解释: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什么是浊呢?阿难!比如清水,本来清洁纯净。而尘土、灰沙等物,本质上是阻碍的。这两种东西本来就是这样,性质不相融合。有世间的人,把那些尘土投入清水中,土失去了阻碍性,水失去了清洁性,外观变得混浊,这就叫做浊。你的五种浊气,也是如此。"


"阿难!你看到虚空遍布十方世界,空和见不分,有空就没有实体,有见就没有觉知,这两者交织成虚妄,这是第一重,叫做劫浊。你的身体现在由四大组成(四大解释: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见闻觉知被阻碍;水火风土又使觉知运转,这些交织成虚妄,这是第二重,叫做见浊。还有你心中的记忆、认知、诵读、学习,本性发出知见,呈现六尘;离开尘境就没有相,离开觉知就没有性,这些交织成虚妄,这是第三重,叫做烦恼浊。还有你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每想要留在世间,业力却常常迁移到其他国土,这些交织成虚妄,这是第四重,叫做众生浊。你的见闻本来没有差别,但因为众多尘境隔绝,无形中产生了差异;本性中相互了知,作用上却相互背离,同异失去准则,这些交织成虚妄,这是第五重,叫做命浊。"


"阿难!你现在想要使见闻觉知远远契合如来的常乐我净,就应该先选择生死的根本,依据不生不灭的圆满湛然性来成就。用湛然的性质来旋转那些虚妄的生灭,使其回归到元初的觉悟;获得本来明白的觉悟,没有生灭的性质作为因地心,然后才能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就像澄清浊水,把它装在干净的容器里,静置不动,沙土自然沉淀,清水就会显现,这叫做初步降伏外来的尘垢烦恼。去掉污泥只剩清水,叫做永远断除根本无明。明净的相貌纯粹了,一切变现都不会成为烦恼,都符合涅槃的清净妙德。"


"第二个意义是,如果你们一定要发菩提心,在菩萨乘上生起大勇猛心,决定要舍弃一切有为相,就应该仔细审查烦恼的根本。这无始以来发业润生的根本,是谁在造作,谁在承受?"阿难!你修习菩提,如果不仔细观察烦恼的根本,就无法知道虚妄的根尘在哪里颠倒。连位置都不知道,怎么能降伏它们,取得如来的果位呢?阿难!你观察世间解开结的人,如果看不到结在哪里,怎么知道怎么解呢?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虚空被你撕裂吧,为什么呢?因为空无形相,没有结也就没有解。"


"那么你现前的眼耳鼻舌以及身心,这六种就像是贼的内应,自己偷走了家里的宝物。由此从无始以来,众生世界产生了缠缚,所以在器世间中不能超越。"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世界?世是指迁流,界是指方位。你现在应该知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个,时间有三个。一切众生由虚妄相而成,身体中不断变迁,世界相互交涉。而这个界的本性,虽然有十方,但定位是可以明确的。世间人只知道东西南北,上下没有位置,中间没有固定方向。四个数字必须明确,与世相互交涉,三四四三,转变成十二。流转变化三重叠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在六根之中,各自的功德有一千二百。"


"阿难,你再在其中确定优劣。比如眼睛观看,后面暗前面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两边看,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总的来说,功德不完全,说它有三分功德,就有一分无德,当知道眼睛只有八百功德。如耳朵周遍听闻,十方无遗漏,远近动静都能听到,没有边际,当知道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子嗅闻,通于出入的呼吸,有出有入,但缺少中间的交汇。检验鼻根,三分缺一,当知道鼻子只有八百功德。如舌头宣扬,尽述世间出世间的智慧,言语有方分,但道理无穷尽,当知道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体感觉触碰,能识别违逆顺从,接触时能觉察,分离时就不知道,一离一合两种状态。检验身根,三分缺一,当知道身体只有八百功德。如意根默容(意根解释:第六识,能了别法尘的心识),包含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论圣人凡夫,无不包容,尽其边际,当知道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阿难!你现在想要逆转生死欲流,回溯到流的根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就应该检验这六种受用的根,哪个是合的,哪个是离的?哪个深,哪个浅?哪个是圆通的(圆通解释:圆满通达,指完全透彻的修行方法)?哪个不圆满?如果能在这里悟到圆通的根,逆转那无始以来的虚妄业流,就能循着圆通,与不圆通的根相比,修行的速度会相差日月之别。我现在全面显示这六种湛然圆明的本有功德,数量就是这样。你仔细选择其中可以入手的,我会为你阐明,让你增进。十方如来在十八界中各自修行,都得到了圆满无上的菩提,在其中也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你根器低劣,还不能在其中圆满自在地运用智慧。所以我宣说这些,让你只在一个门中深入,进入一个无妄的境界,那六种知的根就会一时清净。"


阿难对佛说:"世尊!怎样逆流深入一个门,能使六根一时清净呢?"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已经得到须陀洹果,已经灭除了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的烦恼(须陀洹果解释:初果,声闻四果之一;三界解释:欲界、色界、无色界)。然而你还不知道,根中积累生长的无始虚妄习气,那些习气要通过修行所断的烦恼才能除去。更何况其中的生住异灭,分别的头绪数量呢?"


"现在你且观察,现前的六根,是一还是六?阿难!如果说是一,为什么耳朵不能看,眼睛不能听,头不能走路,脚不能说话?如果这六根确定是六,那么像我现在与你宣说微妙法门,你的六根,是哪一个在接受呢?"


阿难说:"我用耳朵听。"


佛说:"你的耳朵自己在听,与身体和嘴巴有什么关系呢?嘴巴来问义理,身体起身表示恭敬。所以应该知道,不是一也不全是六,不是六也不全是一,你的根本来就不是一也不是六。阿难当知,这个根不是一不是六,由于无始以来的颠倒沉沦,所以在圆满湛然的本性中,产生了一和六的概念。你虽然得到须陀洹果,已经消除了六,但还没有忘记一。就像太虚空中放置了许多容器,因为容器形状不同,就说空也不同。除去容器看空,就说空是一体的。那太虚空,怎么会因为你而成为同或不同呢?更何况还说它是一或不是一。那么你就了解六种受用的根,也是如此!"


"因为明和暗两种相互形成,在妙圆的本性中,粘着湛然的性质而产生见,见的精华映射色境,与色结合成根。根的本源称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眼体,形状如葡萄,漂浮在四尘之上,追逐色境。因为动和静两种相互撞击,在妙圆的本性中,粘着湛然的性质而产生听,听的精华映射声音,与声音卷结成根。根的本源称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耳体,形状如新卷的树叶,漂浮在四尘之上,追逐声音。因为通和塞两种相互发生,在妙圆的本性中,粘着湛然的性质而产生嗅,嗅的精华映射香味,吸纳香味成根。根的本源称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鼻体,形状如双垂爪,漂浮在四尘之上,追逐香味。因为恬淡和变异两种相互参杂,在妙圆的本性中,粘着湛然的性质而产生尝,尝的精华映射味道,与味道交缠成根。根的本源称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舌体,形状如初生的月牙,漂浮在四尘之上,追逐味道。因为离和合两种相互摩擦,在妙圆的本性中,粘着湛然的性质而产生觉,觉的精华映射触觉,与触觉相搏成根。"根的本源称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身体,形状如腰鼓,漂浮在四尘之上,追逐触觉。因为生和灭两种相续,在妙圆的本性中,粘着湛然的性质而产生知,知的精华映射法尘,摄取法尘成根。根的本源称为清净四大,因此名为意思,形状如幽室中的视觉,漂浮在四尘之上,追逐法尘。"


"阿难!这六根是因为那个觉明,有了明又有了觉,失去了那个精细了悟的本性,粘着妄念而发出光明。因此你现在离开了暗和明,就没有见的本体;离开了动和静,就没有听的本质;没有通塞,嗅的性质就不会产生;不是恬淡也不是变异,尝就无从发生;不离不合,觉触本来就没有;没有灭没有生,了知就无处安放。你只要不随着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这十二种有为相而转,随便拔除一根,使其内在粘着的性质脱离,回归到本来的真实,就会发出本有的光明。光明的性质一旦发明,其余五种粘着就会圆满脱离。不再依靠前尘而产生知见,明白不再依附于根,借根而发明,因此六根就能互相为用。"


"阿难!你难道不知道吗?现在这个法会中,阿那律陀没有眼睛却能看见。跋难陀龙没有身体却能听(跋难陀龙解释:佛教中的一种龙众)。殑伽神女没有鼻子却能闻香(殑伽神女解释:恒河女神)。骄梵钵提舌头异常却能知味。舜若多神没有身体却能觉触,在如来的光中暂时显现;它本是风的本质,本来就没有实体(舜若多神解释:空神)。那些入灭尽定的寂静声闻(灭尽定:灭除一切心识活动的最高禅定),如这法会中的摩诃迦叶,早已灭除了意根,却能圆满明了地知道一切,不依靠心念。"


"阿难!如果你的诸根已经圆满拔除,内在发出光明,那么这些浮尘和器世间的各种变化相,就会像热汤化冰一样,立即化为无上的知觉。阿难!就像那些世人,视觉集中在眼睛上。如果让他们突然闭上眼,就会出现暗相,六根昏暗,头脚难分。那人用手在身体外面摸索,虽然看不见,但能分辨头和脚,知觉是相同的。因为见依赖明亮,暗了就看不见。不用明亮自己发光,那么各种暗相就永远不能使它昏暗。根和尘都消除了,为什么觉明不能成为圆妙呢?"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佛所说,因地的觉心,想要常住,就要与果位的名目相应。世尊!在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庵摩罗识:清净无染的第九识;空如来藏解释:空性与如来藏的结合;大圆镜智解释:佛的四智之一,能如实反映一切事物),这七种名称,虽然称呼不同,但都是清净圆满,体性坚固,如同金刚王常住不坏。如果这个见和听离开了明暗、动静、通塞,最终是没有实体的,就像念头离开了前尘,本来就是无有的。怎么能把这个最终会断灭的东西,作为修行的因,想要获得如来的七种常住果呢?世尊!如果离开明暗,见最终是空的。就像没有前尘,念头自然就灭了。进退循环,细细推究,本来就没有我的心和我的心所,那么用谁来建立因,去追求无上觉悟呢?如来先前说的湛然精纯圆常,与现在的说法相违背,最终成为戏论,怎么能说如来是真实语者呢?恳请您大发慈悲,开导我们这些愚昧之人!"


佛告诉阿难:"你学问广博,但还没有完全断尽烦恼。你心里只知道颠倒的原因,但真正的颠倒出现在眼前时,你实在无法识别。恐怕你诚心还未完全信服,我现在试着用世俗的事情来消除你的疑惑。"


这时,如来命令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说:"你现在听到了吗?"阿难和大众都说:"听到了!"钟声停止后,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没听到!"这时罗睺罗又击了一声,佛又问:"你现在听到吗?"阿难和大众又说:"都听到了!"佛问阿难:"你是怎么听到的?怎么又没听到?"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声响时我们就听到,钟声停止,音响都消失了,就说没听到。"


如来又命令罗睺罗击钟,问阿难说:"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音!"过了一会儿声音消失了,佛又问:"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回答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罗睺罗又来敲钟。佛又问:"现在有声音吗?"阿难和大众都说:"有声音!"佛问阿难:"你是怎么说有声音的?怎么又说没有声音?"阿难和大众都对佛说:"钟声响起时就说有声音,钟声停止,音响都消失了,就说没有声音。"


佛对阿难和大众说:"你们现在为什么自相矛盾呢?"大众和阿难一起问佛:"我们现在怎么自相矛盾了?"佛说:"我问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就说听到了;又问你们有声音吗,你们就说有声音。只是听和声音,回答没有一定,这怎么不是自相矛盾呢?阿难!声音消失没有响动了,你说没听到。如果真的没有听到,听的性质就灭了,就像枯木一样,钟声再响起来,你怎么会知道呢?"知道有知道无,自然是声尘的有无;难道你的听性也会因为声音而有无吗?如果听真的不存在了,谁又知道它不存在呢?所以阿难!声音在听的过程中,自然有生有灭;但并不是因为声音的生灭,就使你的听性有生有灭。你还是颠倒了,把声音误认为是听。难怪你会迷惑,把常住的误认为是断灭的!你绝不应该说:离开了动静、闭塞、开通,听就没有本性了。"


就像一个睡得很沉的人,躺在床上熟睡。他家里有人在他睡觉的时候,捣衣服、舂米。这个人在梦中,听到舂米的声音,却误以为是其他声音,有时以为是敲鼓声,有时以为是敲钟声。就在梦中,他自己觉得奇怪,为什么钟声听起来像木头或石头的响声。这时他忽然醒来,立刻认出是舂米的声音。他告诉家人说:"我刚才做梦的时候,把这舂米的声音误认为是鼓声了。"


阿难啊!这个人在梦中,难道还记得静止和摇动、开放和闭塞吗?他的身体虽然在睡眠中,但听的本性并没有昏沉。即使你的身体消失,生命之光消逝,这个本性怎么会因为你而消灭呢?


因为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追逐各种色声,随着念头流转,从未觉悟到本性的清净妙常。他们不顺应常住的本性,而追逐各种生灭的现象,因此生生世世陷入杂染轮回。如果能舍弃生灭,守护真常,常住的光明就会显现在眼前,根、尘、识、心就会立即消落。


想象的相是尘埃,识别的情感是污垢,这两者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法眼就会立即变得清明(法眼解释:能见真理的智慧之眼),怎么能不成就无上的觉悟呢?


这段《楞严经》的核心精华内容可以总结如下:


1. 真如本性:佛陀强调一切现象的本质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但由于无明和妄想,产生了世间的种种现象。


2. 六根与六尘:详细解释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何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互作用,产生我们的感知和认识。


3. 妄想与真性:指出众生因为妄想而产生颠倒,看不到自己的真实本性。但这种真实本性(听性、见性等)实际上是常在的,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消失。


4. 修行方法:强调通过观察和了解六根的本质,可以逆转生死流转,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特别提出了"圆通"的概念,即通过一根返归真性,其他诸根也会随之清净。


5. 破除执着:多次用比喻说明,不应执着于现象界的生灭变化,而应该认识到背后不变的本性。


6. 真常与圆满:阐述了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回归到真常、圆满的状态,即佛的境界。


7. 次第修行:虽然强调了顿悟的可能,但也指出了修行是有次第的,需要逐步断除无明和习气。


8. 普遍平等:指出十方如来都是通过修行十八界而成就的,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


总的来说,这段经文阐述了从迷惑到觉悟的整个过程,既揭示了众生迷惑的根源,也指明了觉悟的方法和境界,是一篇深刻阐述佛教心性论和修行论的重要经文。


返回列表

上一篇:《楞严经》卷三,中文白话翻译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楞严经》卷四,中文白话翻译” 的相关文章

《楞严经》卷二,中文白话翻译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了佛陀的教导,身心都感到安详平和。他们想到自己从无始以来,丢失了本来的心性,错误地认为缘尘(外界事物)和分别影事(内心分别)是真实的。今天终于开悟了,就像失去母亲的婴儿突然遇到慈母一样。他们合掌向佛陀礼拜,希望能听到如来进一步揭示身心的真妄虚实,以及现前生灭与不生灭这两种本性...

《楞严经》卷二,中文白话翻译修正完全翻译版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了佛陀的教导,身心都感到安详平和。他们想到自己从无始以来,丢失了本来的心性,错误地认为缘尘和分别影事是真实的。今天终于开悟了,就像失去母亲的婴儿突然遇到慈母一样。他们合掌向佛陀礼拜,希望能听到如来进一步揭示身心的真妄虚实,以及现前生灭与不生灭这两种本性。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

《楞严经》卷三,中文白话翻译

阿难又问:"世尊,六入是如何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呢(如来藏解释:如来藏指的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或真如本性。"如来"指佛,而"藏"有包含、秘藏的意思,暗示这种佛性是潜藏在每个众生心中的;六入解释:眼、耳、鼻、舌、身、意)?"佛说:&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