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不要与别人争论、辩论
相应部56相应9经/诤论经(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众多的出家人说:“比丘们(比丘解释: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释:受持如来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你们不要与别人争论、辩论,不要去说那些争论、辩论的言语。哪些言语是争论、辩论的言语呢?「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法的法理,你根本就不明白这条戒律是什么」,「你弄明白了这个法的法理了吗?你弄明白了这条戒律要做什么了吗?」,「你现在修行的方法是错误的,我的修行方法才是正确的」,「我学习到的善法、正法、解脱法是与世尊所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保持一致的,而你学习到的法却是错乱颠倒的,却是与世尊所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不一致的」,「本来应该放在前面说的,你却放在后面来说,本来应该放在后面说的,你却放在前面来说」,「你所熟悉的这些法理,这些理论都是混乱颠倒的」,「你的理论,你所阐述的法义早就被别人用实例证明是错误的,早就被别人用有力的证据和论辩推翻了,你应该去修改,纠正你的理论和你所阐述的法义,这样才能让你的理论和你所阐述的法义合乎常理,继续让大众接受,这是拯救你的理论和你所阐述法义最好的方法」,「我所说的法理已经无懈可击,你的理论和你所说的法理已经被我降伏了,如果你不承认我已经将你的理论和你所说的法理辩论破除、粉碎了,那你就拿出你的本事来与我辩论,来攻击、破解我所说的法理,如果你做的到的话。」
比丘们,你们不要去说这些争论、辩论的言语,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争论、辩论的言语不能给你们带来福德和功德的利益,它们不能净化你们烦恼和痛苦的污垢,它们与建立清净修行的基础没有关系,它们不能引导众生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不能引导众生的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不能引导众生放下一切的执着和挂念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不能引导众生开启解脱的智慧,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境界(无上正等正觉解释: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比丘们,你们应该经常谈论四圣谛(四圣谛解释,见第九百三十二章),应该经常谈论:「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这是苦谛的法义;
应该经常谈论:「痛苦的根源是贪爱」,这是集谛的法义;
应该经常谈论:「只有先灭除了贪爱才能灭除痛苦」,这是灭谛的法义;
应该经常谈论:「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九百三十二章)」,这是道谛的法义。
比丘们,当你们经常谈论四圣谛法义的时候,就能给你们带来福德和功德的利益。谈论四圣谛法义能够净化你们烦恼和痛苦的污垢,它们是清净修行的基础,它们会稳固、保护清净的修行,它们能够引导众生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能够引导众生的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能够引导众生放下一切的执着和挂念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能够引导众生开启解脱的智慧,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境界(无上正等正觉解释: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比丘们,你们要彻底弄明白四圣谛的法义,你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去忆念、回想四圣谛,你们要按着道谛中灭尽苦的方法去修行(道谛中灭尽苦的方法解释,即是八正道;八正道解释,见第九百三十二章)。”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56.9/(9) Viggāhikakathāsuttaṃ
1079. “Mā bhikkhave, viggāhikakathaṃ katheyyātha – ‘na tvaṃ imaṃ dhammavinayaṃ ājānāsi, ahaṃ imaṃ dhammavinayaṃ ājānāmi. Kiṃ tvaṃ imaṃ dhammavinayaṃ ājānissasi! Micchāpaṭipanno tvamasi, ahamasmi sammāpaṭipanno. Sahitaṃ me, asahitaṃ te. Purevacanīyaṃ pacchā avaca, pacchāvacanīyaṃ pure avaca. Adhiciṇṇaṃ te viparāvattaṃ. Āropito te vādo, cara vādappamokkhāya. Niggahitosi, nibbeṭhehi vā sace pahosī’ti. Taṃ kissa hetu? Nesā, bhikkhave, kathā atthasaṃhitā nādibrahmacariyakā na nibbidāya na virāgāya na nirodhāya na upasamāya na abhiññāya na sambodhāya n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
“Kathentā ca kho tumhe, bhikkhave, ‘idaṃ dukkhan’ti katheyyātha ‘ayaṃ dukkhasamudayo’ti katheyyātha, ‘ayaṃ dukkhanirodho’ti katheyyātha, ‘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katheyyātha …pe… yogo karaṇīyo”ti. Navam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