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 什么是四圣谛?

56.(12)谛相应

1.定品

相应部56相应1经/定经(谛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众多的出家人说:“比丘们(比丘解释: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释:受持如来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你们要经常修习入「定」的方法,什么是「定」呢?「定」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某一种清净的事物上,或者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单个、纯一的境界之中,以此让内心保持平静、宁静的状态。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一片树叶上,除了对这片树叶的关注外,不关注其他任何的事物,除了对这片树叶生起念想外,不生起其他任何的念想,不想其他任何的事情、事物。又比如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内心平静、宁静的境界上,除了对内心平静、宁静境界的专注外,不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物、事情、境界,除了对内心平静、宁静念想的专注外,不再专注其他任何的念想、见解、思想。


比丘们,「入定」的修行方法,有四念住、七觉支、四禅、无相定(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第七百三十五章;七觉支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九章;四禅解释,见第一百五十五章;无相定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你们修行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能够「入定」,你们或者选择修习四念住,或者选择修习七觉支,或者选择修习四禅,或者选择修习无相定,都能够「入定」,也就是说:你们在四念住、七觉支、四禅、无相定,这四种修行方法中任意选择其中一种修行方法都能够「入定」。


「入定」简单的说就是让内心进入平静、宁静、寂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内心除了对平静、宁静、寂静状态的专注外,不专注其他任何的事物、事情、念想、思想、见解,只专注平静、宁静、寂静这种单个、纯一的境界,当你们进入「深定」状态的时候,连平静、宁静、寂静的境界都不再关注,都不再执着和挂念,那种状态就是不生念想,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状态。


比丘们,你们除了修习「入定」的方法外,还要明白四圣谛,什么是四圣谛呢?即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什么是苦谛呢?就是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苦」又分为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十八苦、六苦等等类别。


什么是二苦呢?由物质身体与内心引起、触发的痛苦称为「内苦」,比如身体生病、衰老、死亡,这是内苦,又比如内心生起贪欲、渴爱、不如意、反感、怨恨、愤怒、无智愚痴、忧愁、嫉妒、内疚、悲伤、苦闷、忧虑、恐怖、绝望等等烦恼和痛苦,这也是内苦。


由世间外界事物、事情引起、触发的痛苦称为「外苦」,比如被恶人、强盗、贼寇、老虎、豺狼伤害产生的痛苦,这是外苦。又比如被风、雨、寒冷、酷热等等气候、灾难伤害产生的痛苦,这也是外苦。


什么是三苦呢?即是苦苦、坏苦、行苦。


什么是「苦苦」?由身体与内心产生的痛苦。「苦苦」与「二苦」中的「内苦」相同。


什么是「坏苦」?当事物损坏、毁灭带来的痛苦,或者当快乐的感受结束、消失带来的痛苦。比如地震让房屋垮塌,让房屋的主人失去房子,给房屋的主人带来痛苦,这是坏苦。又比如本来其乐融融和睦的家庭,突然遇上灾祸,妻子、孩子不幸死去,丈夫独自活在世间,那种家庭祥和快乐的日子结束、消失带来的痛苦,这也是坏苦。


什么是「行苦」?无常带来的痛苦,也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远拥有所带来的痛苦。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生起、发展、灭没、消失的。世间一切的事物、事情、现象都受到条件的制约、压迫、控制,都是受生灭所制约、压迫、控制,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无法永远存在,随时在变化的。比如房屋无法永远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在逐渐的老化,最后会损坏、垮塌、消失,当房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坏、垮塌、消失的时候,就会给房屋的主人带来痛苦。又比如人的身体无法永远健康,无法永远长生不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当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病,逐渐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给身体的主人带来痛苦。


什么是四苦呢?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孕育的时候,在狭窄的空间内,如同坐监牢,被血水、体液包裹,无法自由活动,非常的痛苦,这是生苦,诞生孕育所受的痛苦。


身体会由盛转衰,当身体逐渐衰老的时候,力气会逐渐变弱,精力也会逐渐的衰退减弱,直至老年的时候,身体老化,皮肤松弛,浑身无力,精神涣散,这是老苦,身体器官逐渐衰老所受的痛苦。


身体生病,或者内心患上忧虑、苦闷、悲伤、恐惧等等烦恼的疾病,这是病苦,身体或内心生病所受的痛苦。身体的疾病或者是由于四大不调和造成的(四大解释,见第八十一章),或者是由外界的事物、事情所造成的,比如被刀斧砍伤,被棍棒打伤等等,这就是由外界的事物、事情所造成的病。内心的疾病是由错误、不正确的念想、见解、思想引起的。


临死的时候,面对死亡那种恐惧的痛苦,即将失去一切所拥有的财物、事物的痛苦,身体器官彻底衰竭致死的痛苦,或者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或者遇到强盗、匪徒、恶人残害致死的痛苦,或者自杀身死的痛苦,或者被水灾、火灾等等灾祸、灾难伤害致死的痛苦,这是死苦,死亡时所受的痛苦。


什么是八苦呢?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蕴苦。


「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指的就是「四苦」。


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就是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时所产生的痛苦。比如与自己所爱的父母分离,与自己所爱的妻子、孩子分离。与自己喜欢的朋友分离。这种分离,又分成三种分离,第一种是暂时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第二种是长时间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第三种是永远与自己喜欢、爱慕的亲人、朋友等等众生分离,永远分离的意思就是分别以后到死都不再相见。永远分离还有一种意思就是生离死别,比如自己所爱的妻子死去了,以后永远都无法见面了,这就叫做生离死别。爱别离苦说简单点就是:与自己所爱、所喜欢众生分离时所产生的痛苦(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什么是怨憎会苦?就是与自己厌恶、讨厌、怨恨、憎恶的众生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所产生的痛苦,本来是想要远离这些让自己厌恶的众生,可是却被迫与他们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比如被迫娶自己不喜欢的仇人之女为妻,天天被她打骂、侮辱、讽刺、折磨,却无法逃离,被迫与她在一起生活。怨憎会苦简单的说就是:与自己厌恶、怨恨的众生聚集在一起产生的痛苦。


什么是求不得苦?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就算经过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还是无法获得所产生的痛苦。比如想要赚钱,却赚不到钱;想要当官却当不上官;想要娶到漂亮的妻子,却娶不上;想要考上理想的学校,却考不上;这就是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想要获得的事物,就算经过了努力,也无法得到,也无法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这种所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就是求不得苦。简单的说就是:所求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


什么是五盛蕴苦?「蕴」指的是五蕴。五蕴就是: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


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蕴就如同一个容器,容纳下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苦。众生的痛苦就是依靠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蕴表现出来的。就是因为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蕴有容纳的功能,有盛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的功能,所以在这里「五」字就被提到「盛」字之前被称为五盛蕴,「五盛蕴」的意思就是:用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五种容器,容纳、盛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一旦众生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拷打、折磨、恼害、煎熬。


五盛蕴苦简单的说就是:一旦执着和挂念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会被其中所盛装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七种痛苦折磨、恼害。


什么是十八苦呢?即是: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老死苦。


其中「忧苦、悲苦、恼苦」属于「内苦」,而「内苦」属于「苦苦」,也就是说「苦苦」包含了「忧苦、悲苦、恼苦」、「内苦」。如来之前已经给你们讲说过「苦苦」的法义了。


什么是大苦聚呢?就是各种痛苦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痛苦,比如一个人不仅生病了,他所爱的妻子、孩子还离他而去,他就有了两种苦,一种是病苦,另一种是爱别离苦,这两种苦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更大的痛苦,就会让他更加的痛苦,这就是大苦聚。又比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更大的痛苦。大苦聚简单的说就是:各种痛苦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痛苦。


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老死苦被称为十二缘起产生的痛苦(十二缘起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


为什么十二缘起会产生痛苦呢?因为十二缘起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无常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意思。


为什么无常就是苦呢?因为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同样的道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会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就算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


当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的时候,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时候,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的时候,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时候,当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冷热、舒适等等)、思想、见解、念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感受,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比丘们,这就是苦谛的法义。


什么是集谛呢?「集」是集起、起因、根源的意思,「集谛」就是痛苦集起、生起的原因是什么?痛苦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痛苦是怎么生起、聚集起来的?


痛苦集起、生起的原因就是生起了贪欲、渴爱。痛苦产生的根源就是贪欲、渴爱。痛苦就是由贪欲、渴爱的生起而产生出来的。比如一个人想要赚钱,就是因为他喜欢钱、贪财才会想要赚钱,如果他努力后没有赚到钱,他就会产生痛苦,这个痛苦就是由他自己的贪心所导致产生的。又比如一个人爱他的妻子、孩子,如果他的妻子、孩子出现意外或者死去了,他就会产生痛苦,因为他爱他的妻子、孩子。还比如一个人拥有一个价值连城的翡翠花瓶,如果这个翡翠花瓶被打碎了,这个人就会产生痛苦,他为什么会产生痛苦呢?因为他喜爱这个翡翠花瓶。所以爱的越多,贪的越多,痛苦就会越多,当自己得不到所爱所贪的事物的时候,或者当自己失去所爱所贪的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


比丘们,这就是集谛的法义。


什么是灭谛呢?就是只有灭尽了贪欲、渴爱,才能灭尽痛苦。比丘们,如来在这里做个类比你们就明白了,比如如果是一个陌生人他做生意亏钱破产了,你们会感觉到痛苦吗?你们肯定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他亏损的钱财都不是你们自己的,不是你们破产,你们当然不会产生痛苦,你们没有生起贪欲、渴爱。又比如如果一个陌生人,他的妻子、孩子不幸死去了,你们会产生痛苦吗?你们肯定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不是你们的妻子、孩子死去了,你们没有生起贪欲、渴爱。当然你们已经出家跟随如来修行了,也谈不上家庭的事情了,如来这里做这种类比是为了让你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灭谛的法义。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和他的家人生病、衰老、死亡的时候,你们可能会同情他们的遭遇,却不会产生痛苦,因为不是你们的家人生病、衰老、死亡了,你们没有生起贪欲、渴爱。


比丘们,这就是灭谛的法义。


什么是道谛呢?就是灭尽痛苦的大道是什么?灭尽痛苦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沿着什么样的大道前行就能最终灭尽痛苦。灭尽痛苦的大道就是践行八正道,灭尽痛苦的修行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沿着八正道前行就能最终灭尽痛苦。


什么是八正道呢?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八种正道就是八正道。


什么是正见呢?就是明白四圣谛,也即是明白苦、集、灭、道这四种圣谛的法义,并由此开启了智慧。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法义是什么呢?出生在世间的众生是很痛苦的,这就是苦圣谛的法义;痛苦的根源是贪爱,这就是苦集圣谛的法义;只有先灭除了贪爱才能灭除痛苦,这就是苦灭圣谛的法义;灭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这就是道圣谛的法义。比丘们,明白四圣谛就是具有正见的人。


什么是正志呢?远离欲望的意向和愿望,远离贪欲、渴爱的意向和愿望;没有恶意的意向和愿望,没有加害的意向和愿望。比丘们,这就是正志的法义。


什么是正语呢?不说假话欺骗人,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言语,不说挑拨离间的言语,不说粗暴、恶毒、诽谤、中伤的言语,不说轻浮、浮夸、无礼、淫秽、不正经、毫无意义的言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的法义。


什么是正业呢?不杀生害命;不偷盗,不抢劫,不剽窃抄袭;不与妻子之外的女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或者不与丈夫之外的男子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没有正式结婚不与未婚的男子或女子淫乱;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的药物、毒品。不做任何伤害别人或自己的恶事,不做任何不清净的行为,比丘们,这就是正业的法义。


什么是正命呢?不做非法、不正当的工作或事业谋生、生活;做合法、正当的工作或事业谋生、生活,比丘们,这就是正命的法义。


什么是正方便呢?正方便也叫做正精进,也就是四正勤的意思,什么是四正勤呢?就是精进努力的除灭已经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精进努力的不让还没有生起的恶行、恶言、恶念再次生起,精进努力的让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精进努力的让已经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续的增长、增进。比丘们,这就是四正勤的法义,这就是正精进、正方便的法义。


什么是正念呢?就是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身体上,专注在对身体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感受上,专注在对感受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内心上,专注在对内心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将注意力集中专注在念想上,专注在对念想的观想上,这样就是有正念,这样精进的修行能够熄灭、除灭、降伏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愁。比丘们,这就是正念的法义,这也被叫做四念住(四念住解释,见第二百七十八章、第七百三十五章)。


什么是正定呢?修行人除灭贪欲、渴爱、不善法,远离欲望、不善法后,内心集中专注在清净的念想上,就能进入喜乐清净的初禅境界(初禅境界解释,见第三百四十七章);修行人在初禅境界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多个集中专注的清净念想,内心只集中专注单个、纯一的清净念想,就能进入喜乐清净的二禅境界(二禅境界解释,见第三百四十八章);修行人在二禅境界的基础上熄灭、平息由禅定生起的喜乐,并保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解释,见第四百八十三章),就能进入清净的三禅境界(三禅境界解释,见第三百四十九章),尊者们就会称这些进入三禅境界的修行人为:「他们是集中专注修行,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寂静,安住在清净境界之中的修行人」;修行人在三禅境界的基础上平息、熄灭厌恶憎恨,灭尽厌恶、不喜欢,让内心安住在不苦不乐的境界之中,让内心平静的集中专注在单个、一种、纯净的清净念想之中,就能进入清净的四禅境界,也就是在四禅境界中苦闷、快乐、喜悦、忧愁等等喜怒哀乐的烦恼都被平息、熄灭了。比丘们,这就是正定的法义。


比丘们,这就是八正道的法义,这就是道谛的法义。


比丘们,你们不仅要经常选择四念住、七觉支、四禅、无相定,这四种「入定」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修习,经常忆念四圣谛的法义,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去修习八正道,这样你们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彻底的解脱出来,最终到达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彼岸(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56.(12) Saccasaṃyuttaṃ

1. Samādhivaggo

SN.56.1/(1) Samādhisuttaṃ

   1071. Sāvatthinidānaṃ “Samādhiṃ, bhikkhave, bhāvetha. Samā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Kiñca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Idaṃ dukkhan’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ayaṃ dukkhasamudayo’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ayaṃ dukkhanirodho’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Samādhiṃ, bhikkhave, bhāvetha. Samā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ābhūtaṃ pajānāti”.

   “Tasmātiha, bhikkhave, ‘idaṃ dukkhan’ti yogo karaṇīyo, ‘ayaṃ dukkhasamudayo’ti yogo karaṇīyo, ‘ayaṃ dukkhanirodho’ti yogo karaṇīyo, ‘ayaṃ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ṭipadā’ti yogo karaṇīyo”ti. Paṭhamaṃ.


“第九百三十二章 什么是四圣谛?” 的相关文章

第三章 世间有谁可以不衰老和死亡?

相应部3相应3经/老死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已经出生在世间的人或者有生命的众生,有哪一个是可以永远不衰老、永远不死的呢?有那种出生在世间可以免除衰老和死亡的人或者众生吗?”佛陀说:“大王,只要出生在世间,任何的人...

第六章 富有后能够管束好自己的人很少

相应部3相应6经/少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波斯匿王在一旁坐下,他对佛陀说:“世尊,我独自静坐的时候,内心生起这样的念想:在世间获得大量财富、富甲天下的人,他们在获得巨额财富后,不沉迷享受,不放任自己胡作非为,不贪求对欲望的满足,不侵害别...

第九章 杀害生命的供养有福德可言吗?

相应部3相应9经/牲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准备举办为国家祈福的祭祀大会,波斯匿王为此预备好了五百头公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公山羊、五百只母山羊,他准备在祭祀大典上将这些公牛、山羊全部都捆绑到祭坛的大石柱上杀害掉作为对上天的供养。波斯匿王还为此预备...

第十九章 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财富

相应部3相应19经/无子者经第一(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中午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这么早,中午就到如来这里来了,你从什么地方赶过来的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是这样的,舍卫城中最大钱庄的老板刚刚过世了,他是个孤人,没...

第二十五章 衰老死亡来临的时候怎么办?

相应部3相应25经/如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风尘仆仆的来到如来这里,你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刚刚巡视地方而来,我作为骄萨罗国的国王,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当然我有...

第三十五章 丢失十四头牛的忧愁

相应部7相应10经/许多女儿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住在骄萨罗国的某个密林中。那个时候,有个婆罗门丢失了十四头牛,他到处寻找这些自己丢失的牛,不知不觉的来到佛陀的住所,他看见佛陀正在密林中静坐。就对静坐中的佛陀说到:“我的十四头牛在六天前丢失了,我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然而在这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