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 同一条道路上的不同城市名称
相应部54相应2经/觉支经(入出息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林给孤独园,有一天,佛陀对出家弟子们说:“比丘们(出家人),经常修习「对呼吸的专注」能够获得大功德,能够证悟大果位(对呼吸的专注解释,见第八百七十七章)。
比丘们,为什么修习「对呼吸的专注」能够获得大功德,证悟大果位呢?因为修习「对呼吸的专注」能够体验到与修习「七觉支」相同的清净境界(七觉支解释,见六百六十一章)。
比丘们,也就是说修习「对呼吸的专注」与修习「七觉支」可以达到相同的修行效果。
修习「对呼吸的专注」与修习「七觉支」到达最终修行目的地的道路与轨迹是相同的。
比丘们,也许你们会觉的刚才如来说的这句话难以理解,为什么修习「对呼吸的专注」与修习「七觉支」到达最终修行目的地的道路与轨迹是相同的呢?
比丘们,修习「对呼吸的专注」进入涅槃境界所经历的轨迹与道路是:初禅境界,二禅境界,三禅境界,四禅境界,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想受灭境界(初禅境界,二禅境界,三禅境界,四禅境界,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想受灭境界解释,见第八百七十七章)。
修习「七觉支」进入涅槃境界所经历的轨迹与道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解释,见第六百六十一章)。
比丘们,你们这时可能会问如来:「世尊,修习对呼吸的专注进入涅槃的轨迹与道路是初禅境界,二禅境界,三禅境界,四禅境界,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想受灭境界;
而修习七觉支进入涅槃境界所经历的轨迹与道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修习「对呼吸的专注」,「七觉支」所经历轨迹与道路的名称都不一样,怎么能够说:修习「对呼吸的专注」与修习「七觉支」到达最终修行目的地的道路与轨迹是相同的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比丘们,其实并不矛盾,如来这里做一个类比,你们就明白了,就如同从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有一条直达的马车道,沿着这条马车道行进会经历很多不同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名称都不一样,如果将修习「对呼吸专注」中所经历的初禅境界,二禅境界,三禅境界,四禅境界,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想受灭境界当成是这条马车道上沿途城市的名字。
将修习「七觉支」中所经历的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当成是这条马车道上沿途城市的名字。
那么虽然这些不同名称的城市在马车道上所处的距离位置不同,但是却在同一条马车道上。
简单说:沿着马车道行进,从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就能经过所有的城市。虽然这些城市的名称不同,但是却在同一条道路上。
同样的修习「对呼吸的专注」所经历的初禅境界,二禅境界,三禅境界,四禅境界,空无边处境界,识无边处境界,无所有处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境界,想受灭境界,与修习「七觉支」所经历的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也在通往涅槃最终目的地的同一条轨迹与道路上。
这就是「修习对呼吸的专注与修习七觉支到达最终修行目的地的道路与轨迹是相同」的法义。
世间人或众生修习「对呼吸的专注」就能依靠止与观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止与观解释:见第六百一十四章),圆满的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以此来最终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世间人或众生修习「对呼吸的专注」就能依靠熄灭、平息、灭尽贪欲、渴爱、愤怒、无智愚痴、喜怒哀乐、执着、挂念等等烦恼和痛苦,以此来圆满完成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七种觉支的修行,以此来最终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清净境界。
比丘们,经常修习「对呼吸的专注」就能获得大功德,就能证悟大果位。”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弟子们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54.2/(2) Bojjhaṅgasuttaṃ
978. “Ānāpānassati, bhikkhave, bhāvitā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 Kathaṃ bhāvitā ca, bhikkhave, ānāpānassati kathaṃ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 Idha, bhikkhave, bhikkhu ānāpānassatisahagataṃ sati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ānāpānassatisahagataṃ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pe… ānāpānassatisahagataṃ upekkhāsambojjhaṅgaṃ bhāveti vivekanissitaṃ virāganissitaṃ nirodhanissitaṃ vossaggapariṇāmiṃ. Evaṃ bhāvitā kho, bhikkhave, ānāpānassati evaṃ bahulīkatā mahapphalā hoti mahānisaṃsā”ti. Dutiya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