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白话直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宋朝印度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翻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南海边的楞伽山顶上。那里用各种珍贵的花朵装饰得非常华丽。佛陀和大比丘僧众以及大菩萨众在一起。这些菩萨是从其他不同的佛国土来的。这些大菩萨们有无量的三昧自在力量和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是他们的首领。他已经得到一切佛的灌顶,能很好地理解自己心中显现的境界。他能随着各种众生的类别,普遍显现无量的度化方法,透彻理解五法、自性、识和两种无我的最终含义。
这时,大慧菩萨和摩帝菩萨一起游历所有佛国土。靠着佛的神力,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右肩的衣服撩开,右膝着地,双手合十恭敬地用偈颂赞美佛说:
世间远离生灭,就像虚空中的花朵
智慧的人不执着有无,却生起大慈悲心
一切法都如幻术,远离心识
智慧的人不执着有无,却生起大慈悲心
远离断见和常见,世间总是如梦幻
智慧的人不执着有无,却生起大慈悲心
知道人法都无我,烦恼和尔焰
常常清净没有相状,却生起大慈悲心
一切都没有涅槃,也没有得涅槃的佛
没有佛得涅槃,远离能觉和所觉
有和无,这两者都要远离
牟尼寂静地观察,这就是远离生死
这就叫做不执取,现在和未来都清净
这时大慧菩萨赞美完佛后,自我介绍说:
我的名字叫大慧,通达大乘法
现在用一百零八个问题,请教最尊贵的佛
世间解脱的导师,听了我说的偈颂
观察所有众生,对佛的弟子们说
你们这些佛的弟子们,现在可以随意问问题
我会为你们解释,我自己觉悟的境界
这时,大慧菩萨得到佛的允许,头顶礼拜佛的脚,双手合十恭敬地,用偈颂问道:
怎样净化自己的心?怎样增长正念?
怎样看到愚痴迷惑?怎样增长迷惑?
为什么会有佛国土的变化?相和外道的情况如何?
怎样没有欲望没有感受?为什么叫做无受?
为什么称为佛子?解脱到什么地方?
谁被束缚谁得解脱?什么是禅定的境界?
为什么说有三乘?请为我解释
缘起是从哪里生的?怎样造作各种业?
怎样说有差别?怎样增长?
怎样进入无色定?和灭尽定?
怎样停止想念?因为什么从定中醒来?
怎样生起所作?前进和停留?
怎样产生分别?怎样生起各种境界?
谁能破除三有?在哪里用什么身体?
往生到哪里去?怎样成为最优秀的弟子?
因为什么得到神通?和自在的三昧?
怎样进入三昧?请为我详细解说
怎样称为藏识?怎样称为意和识?
怎样生和灭?怎样看到后又返回?
怎样成为种性?非种性和心量?
怎样建立各种相?和非我的意义?
怎样没有众生?怎样说世俗的道理?
怎样是断见?和常见不生起?
佛法和外道,它们的相为什么不相违?
未来世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派别?
什么是空性?为什么会刹那坏灭?
怎样有胎藏生?怎样世间不动?
为什么如幻如梦?和像乾闼婆城?
世间像热天的蜃景?和像水中的月影?
为什么说觉支?和菩提分?
怎样国土混乱?怎样执着有的见解?
怎样不生不灭?世间像虚空中的花?
怎样觉悟世间?怎样说离开言说?
谁离开妄想?怎样用虚空作比喻?
如实有几种?几种波罗蜜心?
因为什么能度过各种境界?谁能到达无所接受的地方?
什么是两种无我?怎样清净尔焰?
各种智慧有几种?几种戒律和众生性?
谁生出各种宝性?摩尼珍珠等?
谁生出各种语言?众生的各种性质?
明处和技艺?是谁显示出来的?
伽陀有几种?长偈和短偈?
成就有几种?怎样称为论?
怎样生出饮食?和生出各种爱欲?
怎样称为王?转轮王和小王?
怎样守护国土?诸天有几种?
怎样称为地?星宿和日月?
解脱的修行者,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怎样称为阿阇梨?
佛又有几种?又有几种生?
魔和各种外道,各有几种?
自性和心,各有几种?
怎样设立标准?请最胜者为我说明
怎样有空气风云?怎样有记忆聪明?
怎样有树林?怎样有蔓藤?
怎样有象马鹿?怎样被捕获?
怎样为卑贱低劣?因为什么而卑贱低劣?
怎样归属六师?怎样成为一阐提?
男女和不男不女,这些是怎样产生的?
怎样修行退步?怎样修行进步?
禅师用什么方法,建立什么样的人?
众生生在各种去处,是什么样的相貌形象?
怎样致富贵?因为什么而致富贵?
怎样成为释迦族?因为什么有释迦族?
怎样有甘蔗种族?至高无上的尊者请为我说明
怎样有长期苦行的仙人?他们怎样教导?
如来怎样在,一切时处显现?
各种名称和形象,最优秀的弟子围绕?
怎样不吃肉?怎样制止吃肉?
吃肉的各种类型,因为什么而吃肉?
怎样有日月的形状?须弥山和莲花?
狮子胜相的佛土,侧住覆盖世界?
像因陀罗网,或全是珍宝?
箜篌细腰鼓,形状像各种花?
或离开日月光,如此等无量?
怎样是化佛?怎样是报身佛?
怎样是如如佛?怎样是智慧佛?
怎样在欲界,不成正等正觉?
为什么在色究竟天,离开欲望得到菩提?
善逝入涅槃后,谁来保持正法?
天人的老师住世多久?正法住世多长时间?
悉檀和各种见解,各有几种?
毗尼比丘的分类,是怎样的?有什么因缘?
那些最优秀的弟子,缘觉和声闻,
因为什么有百种变化?怎样有百种无受?
怎样通达世俗?怎样出世间?
怎样是七地?请为我解说
僧团有几种?怎样算是破坏僧团?
怎样有医方论?是什么因缘?
为什么大牟尼,说出这样的话: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就是我?
为什么说断和常?以及我和无我?
为什么不一直,讲说真实的道理?
而为众生,分别解说心的范畴?
因为什么有男女林?诃梨阿摩勒?
鸡罗和铁围山?金刚等各种山?
无量宝物庄严?充满乾闼婆?
无上的世间解脱者,听了他所说的偈颂
大乘各种度化的方法,是诸佛心中最重要的
(这里的"心"如树木的心,坚实,不是念虑的心)
善哉善哉,你问得好
大慧你要好好听,我现在要按次序
如你所问的解说,生和不生
涅槃、空、刹那,趋向无自性
佛的各种波罗蜜,佛子与声闻
缘觉和各种外道,以及无色界的修行
如是种种事情,须弥山和巨大的海洋
洲渚、佛土、大地,星宿和日月
外道、天人、修罗,解脱、自在神通
力量、禅定、三昧,灭尽定和如意足
觉支和道品,各种禅定无量无边
各种蕴体往来,正受和灭尽定
从三昧起来说法,心、意和识
无我的法有五种,自性、想、所想
以及显现的两种见解,乘和各种种性
金、银、摩尼等宝物,一阐提和大种
混乱和唯一佛,智慧、尔焰、得向
众生有和无,象、马等各种禽兽
怎样被捕获,比喻、因、成就、悉檀
以及造作诸业,郁林和迷惑通达
心量不显现,各地不相及
百种变化百种无受,医方和工巧论
技艺和各种明处,诸山和须弥地
巨海、日月的大小,下中上等众生
身各有几微尘,每个佛土几微尘
弓的长度有几种,肘、步、俱卢舍
半由旬和由旬,兔毛、窗尘、蚂蚁
羊毛、麦尘,钵他有几麦粒
阿罗麦有几,独笼那、佉梨
勒叉和俱梨,乃至频婆罗
这些各有几数目,有几阿㝹
名为舍梨沙婆,几个舍梨沙婆
名为一赖提,几个赖提摩沙
为摩沙陀那,几个摩沙陀那
名为陀那罗,又有几个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几个迦梨沙那
构成一个波罗,这些积聚的相状
几个波罗成弥楼,这些都应该询问
何必问其他事情,声闻和辟支佛
佛和最优秀的弟子,身各有几数目
为什么不问这个,火焰有几阿㝹
风有几阿㝹,根根有几阿㝹
毛孔眉毛有几,守护财富的自在王
转轮圣王,国王怎样守护
怎样是解脱,广泛解说和简要解说
如你所问的,众生各种欲望
各种饮食,怎样有男女林
金刚坚固的山,怎样如幻如梦
野鹿渴爱的比喻,怎样有山中天仙
乾闼婆的庄严,解脱到什么地方
谁被束缚谁解脱,怎样是禅定的境界
变化和外道,怎样是无因而作
怎样是有因而作,有因无因而作
及非有非无因,怎样现起又灭去
怎样清净各种觉悟,怎样转各种觉悟
及转各种所作,怎样断除各种想念
怎样从三昧起来,谁能破除三有
在何处用何种身体,怎样无众生
却说有我,怎样说世俗的道理
请广泛分别解说,所问的相是怎样的
及所问的非我,怎样有胎藏
及各种不同的身体,怎样有断见和常见
怎样心得定,言说及各种智慧
戒律、种性、佛子,怎样成就及论述
怎样有师徒关系,各种众生
这些又是怎样的,怎样有饮食
聪明广泛施设,怎样有树木藤蔓
最优秀的弟子所问,怎样有各种佛土
仙人长期苦行,怎样有族姓
从哪位老师学习,怎样有丑陋
人怎样修行,欲界为何不觉悟
色究竟天成就,怎样有世俗神通
怎样称为比丘,怎样是化身佛
怎样是报身佛,怎样是如如佛
平等智慧佛,怎样是僧众
佛子如此询问,箜篌、细腰鼓、花
佛土离开光明,心地有七种
所问都如实不虚,这些和其他很多
佛子应当询问的,一一都相应
远离各种见解的过失,悉檀离开言说
我现在要显示,次第建立的句子
佛子要好好听,以上一百零八句
是如诸佛所说的不生句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无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㝹句非阿㝹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这是指物体的数量)。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技术明处句。非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蕴句非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乾闼婆句非乾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实句非实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郁树藤句非郁树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大慧,这一百零八句是先前诸佛所说的。你和其他大菩萨们应当学习。
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您解释各种识的生住灭有几种?"
佛告诉大慧:"各种识有两种生住灭,这不是思维所能了知的。各种识有两种生:一是相续流注而生,二是相貌而生。有两种住:一是相续流注而住,二是相貌而住。有两种灭:一是相续流注而灭,二是相貌而灭。各种识有三种相:转相、业相和真相。大慧,简单说有三种识,广泛说有八种相。什么是三种呢?就是真识、现识和分别事识。大慧,就像明镜能映现各种色像,现识也是这样显现。大慧,现识和分别事识,这两者的坏不坏相互为因。大慧,不可思议的熏习,以及不可思议的变化,是现识的因。大慧,取着各种尘境,以及无始以来虚妄想的熏习,是分别事识的因。大慧,如果覆盖了那个真识,种种不实的虚妄灭去,那么一切根识就会灭去。大慧,这就叫做相灭。大慧,相续灭是指,相续的原因灭了,相续就灭了。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也灭。大慧,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它们所依靠的。所依的是指无始以来虚妄想的熏习,所缘是指自心所见的各种识境的妄想。大慧,就像泥团和微尘,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金子做成的装饰品也是这样。大慧,如果泥团和微尘完全不同,就不可能用泥团做成东西,但实际上是可以的。所以它们不是完全不同。如果完全相同,那么泥团和微尘就不会有区别。同样,大慧,如果转识和藏识的真相完全不同,那么藏识就不是因。如果完全相同,那么转识灭了,藏识也应该灭。但实际上真相并不会灭。因此,大慧,不是真相识灭了,而是业相灭了。如果真相灭了,那么藏识就会灭。大慧,如果藏识灭了,那就和外道的断见论没有区别了。大慧,那些外道是这样说的:他们认为摄取境界灭了,识的流注也就灭了。如果识的流注灭了,那么无始以来的流注就应该断绝。大慧,外道说流注生起的因不是眼识、色、明亮和聚集而产生的,而是有其他的因。大慧,他们说的那个因是:或者是最胜,或者是士夫,或者是自在天,或者是时间,或者是微尘。"
再者,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是哪七种呢?就是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再者,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是哪七种呢?就是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这是过去、现在、未来诸如来应供等正觉的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进入自相共相的建立。如所建立的,不与外道论的恶见相同。大慧,什么是外道论的恶见呢?就是对自己境界的妄想见解,不觉悟自心所现,范围不通达。大慧,愚痴凡夫对于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产生两种见解。
再者,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大慧,如果有沙门婆罗门,想要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说生已灭。大慧,那么无论是相续,还是事,还是生,还是有,还是涅槃,还是道,还是业,还是果,还是谛,都会破坏成为断灭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现前不可得,而且见到开始就不对。大慧,就像打碎的瓶子不能再用来盛水,也像烧焦的种子不能再发芽。同样,大慧,如果蕴界入的性质,已经灭了,现在灭,将来灭,那就是自心妄想见,没有因,所以它们不会有次第生起。大慧,如果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和合而生,那么乌龟就应该长毛,沙子就应该出油。你的宗旨就会被破坏,违背决定的道理。有种无种的说法有这样的过失,所作的事业都会变得空虚无意义。大慧,那些外道说有三缘和合而生的,所作的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来就有的成就事相承认觉想地转,自己看到过去的习气,作如是说。大慧,这样愚痴凡夫被恶见所害,邪曲迷醉,无智慧却妄称一切智说。大慧,如果还有其他沙门婆罗门,见到离开自性的浮云、火轮、乾闼婆城,无生、幻焰、水中月影及梦境,内外心现的妄想,无始虚妄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开妄想所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的藏识,在识的境界中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开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那个菩萨不久就会得到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那一切众生界都如幻术一样,不需要勤苦追求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进入无相处,次第进入从初地到十地的三昧境界,了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超越自心所现的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那些所作的方便,得到金刚喻三昧,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变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国土外道入处,离开心意识,这个菩萨逐渐转变身体得到如来身。大慧,因此想要得到如来随入身的人,应当远离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妄,只专注于心,直接前进,观察无始虚妄过去的妄想习气,因为三有而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达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就像随顺各种颜色的摩尼宝珠,随入众生微细的心,而以化身随顺心量度化,诸地逐渐相续建立。所以大慧,对于自己的悉檀应当好好修学。"
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所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的大菩萨们,说如来所赞叹的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这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由于四种因缘,眼识转起。哪四种呢?第一,自心现起的摄取不觉;第二,无始以来虚妄的过失和色的习气执著;第三,识的本性;第四,欲见各种色相。大慧,这就是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起。大慧,就像眼识一样,一切诸根、微尘、毛孔都同时生起,随着各种境界的次第而生起也是如此。比如明镜能映现众多色像。大慧,就像猛风吹动大海的水,外境界的风吹动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的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执著,不能了知色等的自性,所以五识身转起。大慧,那五识身一起的原因,就是分别了知差别分段相。要知道这就是意识的原因,那身转起。它们不会这样想:'我们互相为因。'而是自心现起妄想执著而转。但是它们各自坏相一起转起,分别境界的分段差别。说它们转起,就像修行者入禅定三昧,微细的习气转起,而他却不觉知,还以为识灭了然后才入禅正受。实际上不是识灭了而入正受,而是因为习气种子不灭所以不灭,因为境界转变而摄受不完全所以灭。大慧,这样微细的藏识究竟边际,除了诸如来和住地菩萨,所有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都无法测量决了。其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殊胜无边善根成熟,离开自心现起的妄想虚妄,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佛国土诸佛灌顶,得到自在力、神通、三昧,那些善知识、佛子、眷属,他们心意识自心所现的自性境界,虚妄的想象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像这样的因都已经超越了。所以大慧,那些修行者应当亲近最殊胜的善知识。"
这时,世尊想要重复说明这个意思,就用偈颂说:
"就像巨海的波浪,是由猛烈的风刮起
巨大的波浪搅动深渊,没有停止的时候
藏识海常住不动,被境界风所吹动
各种识浪,奔腾翻涌而生起
青赤等各种颜色,珂乳和蜂蜜
淡味众多花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
七识也是这样,与心一起和合而生
就像海水变化,生起各种波浪
七识也是这样,与心一起和合而生
在那藏识处,各种识转起
以那意识,思维各种相义
不坏相有八种,无相也无相
就像海中波浪,是没有差别的
诸识心也是这样,差别也不可得
心名为采集业,意名为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种"
这时,大慧菩萨用偈颂问道:
"青赤等各种色像,众生产生各种识
如同波浪各种法,请您解释这是为什么"
这时,世尊用偈颂回答说:
"青赤等各种颜色,波浪都是没有的
采集业说为心,为了开悟凡夫
那些业都是没有的,被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与那波浪相同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的现识
在那里现起各种业,就像水起波浪"
这时,大慧菩萨又用偈颂说:
"大海波浪的性质,翻腾起伏可以分别
藏识与业也是这样,为什么不能觉知?"
这时,世尊用偈颂回答说:
"凡夫没有智慧,藏识就像大海
业相就像波浪,依据这个比喻来理解"
这时,大慧菩萨又用偈颂说:
"太阳出来光芒普照,照耀上中下众生
如来照耀世间,为愚人说真实
已经分别了诸法,为什么不说实相?"
这时,世尊用偈颂回答说:
"如果说真实,那心中就没有真实
就像海中的波浪,镜中的影像及梦境
一切都同时显现,心的境界也是这样
因为境界不完全,所以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所思
五识则以显现,没有固定的次第
就像工匠画师,和他的画徒弟
涂抹颜色画众多形象,我说的也是这样
颜色本来没有文采,不是笔也不是画布
为了让众生欢喜,才绘制各种图像
言说分别施行,真实离开名字
分别应对初学者,修行者示现真实
真实是自己觉悟的境界,远离能觉和所觉
这是为佛子所说,愚者广泛分别
种种都如幻术,虽然显现但没有真实
像这样种种说法,随事别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说,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说
对于各种病人,良医随症开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而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也不是他们的分
是大悲者所说,自觉的境界"
再者,大慧,如果菩萨摩诃萨想要知道自心现量的摄受和能摄受者的妄想境界,应当远离群体、习俗和睡眠,在初夜、中夜、后夜常常自己觉悟修行方便。应当远离恶见、经论言说及所有声闻缘觉乘的相状。应当通达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
再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对于上圣智三相应当勤奋修学。什么是应当勤奋修学的圣智三相呢?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到这个后,能够舍弃跛驴心慧智相,得到最殊胜子第八之地。然后在那上面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是指声闻缘觉和外道相,他们修习而生。大慧,自愿处相,是指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是对一切法相无所执著,得到如幻三昧身,在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这就叫做圣智三相。如果成就这圣智三相,就能到达自觉圣智境界。所以大慧,对于圣智三相应当勤奋修学。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菩萨众心中所想,关于"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蒙一切佛的威神之力,就对佛说:"世尊,请您为我们解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中的一百零八种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因为分别说妄想自性的缘故,就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无我法无我,清净除去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的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的所行境界。最终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超越幻境界,升入一切佛国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获得如来常住法身。"
佛告诉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的妄想执著。他们认为觉知因尽,就像兔子无角的想法。就像兔子没有角一样,佛法也是这样。大慧,还有其他外道,看到种、求那、极微、陀罗驮、形处、横法各有差别。看到后就执著无兔角的横法,产生牛有角的想法。大慧,他们陷入二见,不了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限量。大慧,一切法性也是这样,离开有无不应该产生想法。大慧,如果再离开有无而产生兔无角的想法,这就是邪想。他们因为等待观察,所以不应该产生兔无角的想法。乃至微尘分别事性都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开,不应该产生牛有角的想法。"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得无妄想的人,看到不生的想法已经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是不是说这就是无呢?"
佛告诉大慧:"不是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无。为什么呢?因为妄想是因那个而生的。依那个角生妄想,因为依角生妄想,所以说依因。因此离开异不异。所以不是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无角。大慧,如果妄想与角不同,那就不会因角而生。如果不异,那就是因为那个。乃至微尘分析推求都不可得。因为不异于角,所以那个也不是实有。两者都无性,那么什么法因为什么而说无呢?大慧,如果因为无所以无角,观察有所以说兔无角,不应该产生这样的想法。大慧,因为不是正确的因,所以说有无两者都不成立。大慧,还有其他外道见解,执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的分际,说色离开虚空,起分际见妄想。大慧,虚空就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就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的性质。色空事分别应当知道。大慧,四大种生起时自相各别,也不住在虚空中,但也不是没有虚空。就像这样,大慧,观察牛有角所以兔无角。大慧,有牛角的可以分析成微尘,再分别微尘刹那不住,那他们观察什么而说无呢?如果说观察其他东西,那其他法也是这样。"
这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摩诃萨说:"你们应当远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等不同见解的妄想。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应当思考自心所现的妄想,随入成为一切佛国土最优秀的弟子,以自心所现的方便来教导他们。"
这时,世尊想要重复说明这个意思,就用偈颂说:
"色等和心都是空无的,色等滋养心
身受用安立,识藏显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种
无我有两种清净,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互相产生
因为无所以有,因为有所以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的妄想
心量安立处,恶见者所不喜
觉想非境界,声闻也是如此
救世者所说,自觉的境界"
这时,大慧菩萨为了清净自心现流的缘故,又请问如来说:"世尊,如何清净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是顿时清净还是渐渐清净?"
佛告诉大慧:"是渐渐清净,不是顿时清净。就像芒果渐渐成熟,不是顿时成熟。如来清净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是这样,是渐渐清净,不是顿时清净。就像陶工制作各种器皿,是渐渐完成,不是顿时完成。如来清净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是这样,是渐渐清净,不是顿时清净。就像大地渐渐生长万物,不是顿时生长。如来清净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是这样,是渐渐清净,不是顿时清净。就像人学习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技艺,是渐渐成就,不是顿时成就。如来清净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是这样,是渐渐清净,不是顿时清净。就像明镜顿时显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清净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是这样,顿时显现无相无所有清净境界。就像日月轮顿时照耀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了离开自心现习气过患的众生,也是这样,顿时为他们显示不可思议智最殊胜境界。就像藏识顿时分别知道自心所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那些依佛也是这样,顿时成熟众生所处的境界。就像修行者安住在色究竟天。就像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也是这样,照耀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使之除灭。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执著因,种种无实幻种种执著不可得。"
"再者,大慧,执著缘起自性生起妄想自性相。大慧,就像幻术师依靠草木瓦石作出各种幻象,使一切众生产生各种形色,起各种妄想,但那些妄想也没有真实性。同样,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各种妄想心、各种想行事、妄想相、执著习气妄想。大慧,这就是妄想自性相的生起。大慧,这就是依佛说法。大慧,法佛是离开心自性相,是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是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开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越外道见,无色见。大慧,又法佛是离开攀缘所缘,离开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所执著的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所以大慧,对于自觉圣差别相应当勤奋修学。自心所见应当除灭。"
"再者,大慧,有两种声闻乘通分别相。是哪两种呢?就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和性妄想自性执著相。什么是得自觉圣差别相的声闻呢?就是对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灭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后,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这就叫做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的菩萨摩诃萨,不是灭门乐正受乐,而是顾念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这就叫做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对于那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大慧,什么是性妄想自性执著相声闻呢?就是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前殊胜善说,看到后对那里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对于那里应当知道应当舍弃。随入法无我想,灭除人无我相见,逐渐诸地相续建立。这就叫做诸声闻性妄想自性执著相。"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世尊所说的常及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这不是诸外道所说的常不思议因缘吗?"
佛告诉大慧:"不是诸外道因缘得到的常不思议。为什么呢?诸外道的常不思议,不是因自相而成。如果常不思议不因自相而成,那么因什么而显现常不思议呢?"
"再者,大慧,如果不思议是因自相而成的话,那它就应该是常的。但因为是作者因相的缘故,所以常不思议不成立。大慧,我所说的第一义常不思议,是第一义因相而成,离开有性非性,得到自觉性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开有性非性的缘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所以是常。这样,大慧,不同于外道的常不思议论。像这样,大慧,这常不思议是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到的。因此,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再者,大慧,外道的常不思议,是无常性异相因的缘故,不是自作因相力的缘故而常。再者,大慧,诸外道的常不思议,是在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也是以这样的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在自觉圣境界说那常无因。大慧,如果诸外道的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就像兔角一样。这常不思议只是言说妄想。诸外道们有这样的过失。为什么呢?就是只是言说妄想,如同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的常不思议,因为是自觉得相的缘故,离开所作性非性的缘故而常。不是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如果再有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他们不知道常不思议自因之相,远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他们不应该说。"
"再者,大慧,诸声闻害怕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他们不知道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他们认为未来诸根境界休息就是涅槃。他们不是自觉圣智趣藏识转。因此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所以大慧,他们不知道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执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再者,大慧,一切法不生,这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是自心现性非性,离开有非有生的缘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的缘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不是那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陷入生住灭二见。他们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这不是贤圣的境界。大慧,对于那里应当修学。"
"再者,大慧,有五种无间种性。什么是五种呢?就是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怎么知道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呢?如果听说得到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全身毛孔欣喜愉悦,并乐于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这就叫做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到第八地,起烦恼断,但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确地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到般涅槃觉。大慧,各别无间者,就是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那些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还有其他外道说,一切都是由作者造成的,看到一切性已,说这就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他们没有解脱。大慧,这些声闻乘无间和外道种性,不出不出觉,为了转变那些恶见,应当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是怎样的呢?如果听说各别缘无间,全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或离或合种种变化,听说这些时他的心就随入。如果知道那是缘觉乘无间种性已,就顺着为他说缘觉之乘。这就叫做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那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什么是四种呢?就是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相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如果听到这四件事一一说时,以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这就叫做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不定种性是什么呢?就是说那三种时,随说而入,随那个而成就。大慧,这是初修行地的人,就是种性建立。为了超入无所有地,所以作这样的建立。那自觉藏者,自己的烦恼习气清净,见到法无我,得到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殊胜之身。"
这时,世尊想要重复说明这个意思,就用偈颂说: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得阿罗汉果,这些心都是迷惑的
三乘与一乘,非乘是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静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为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地
受想悉寂灭,也没有心量"
"大慧,那一阐提非一阐提。谁转世间解脱?大慧,一阐提有两种。一种是舍弃一切善根,另一种是发愿度化无始以来的众生。怎么舍弃一切善根呢?就是诽谤菩萨藏和说恶言。这不是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因为舍弃一切善根,所以不入涅槃。第二种是菩萨本来的愿力方便,不是不入涅槃,而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入涅槃。大慧,那入涅槃,就是不入涅槃法相。这也到达一阐提的境地。"
大慧问佛说:"世尊,这里怎么是最终不入涅槃呢?"
佛告诉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道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所以最终不入涅槃。而不是舍弃一切善根的一阐提。大慧,舍弃一切善根的一阐提,又因为如来神力的缘故,有时会生起善根。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不舍弃一切众生。因此,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
"再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于了解三种自性。什么是三种自性呢?就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是从相生的。"
大慧问佛说:"世尊,怎么妄想自性是从相生的呢?"
佛告诉大慧:"缘起自性中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执著有两种妄想自性。这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建立的。什么是两种呢?就是名相执著相和事相执著相。名相执著相是指对内外法的执著。事相执著相是指对那些内外自共相的执著。这就是两种妄想自性相。如果依靠或者缘于这些而生,就叫做缘起。什么是成自性呢?就是离开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到的,以及自觉圣智趣所行的境界,这就叫做成自性如来藏心。"
这时,世尊想要重复说明这个意思,就用偈颂说:
"名相与觉想,自性有两相
正智及如如,这就是成相"
"大慧,这就叫做观察五法自性相经,是自觉圣智趣所行的境界。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再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于观察两种无我相。什么是两种无我相呢?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什么是人无我呢?就是离开我和我所,蕴界入聚,无知业爱而生。眼色等摄受执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灭。躁动如猕猴,喜欢不净处如苍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妄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回,种种身色。就像幻术、神咒、机关所发动的像。善于了知这些,就叫做人无我智。"
"什么是法无我智呢?就是觉悟蕴界入妄想相自性。就像蕴界入离开我我所,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而生无动摇。诸法也是如此,离开自相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所生,不是圣贤的境界。心意识五法自性离开的缘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于分别一切法无我。善于了解法无我的菩萨摩诃萨,不久就会得到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悟欢喜,次第渐进超越九地相,得到法云地。在那里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幻自性境界修习生。在那里而坐,同一形象,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国土来的佛手灌顶。就像转轮圣王太子灌顶一样。超越佛子地,到达自觉圣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因为见到法无我的缘故。这就叫做法无我相。你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又对佛说:"世尊,请您解说建立和诽谗的相状。让我和诸菩萨摩诃萨离开建立和诽谗两边的恶见,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悟后离开常见的建立和断见的诽谗,不诽谗正法。"
这时,世尊接受了大慧菩萨的请求,就用偈颂说:
"建立及诽谗,没有那心量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谗"
这时,世尊对这个偈颂的意义,又进一步解释,告诉大慧说:"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什么是四种呢?就是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这就是四种建立。还有诽谗,就是对于那里所立的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谗。这就叫做建立和诽谗的相状。"
"再者,大慧,什么是非有相建立相呢?就是对蕴界入非有自相共相而起执著,认为'这是这样的','这不是那样的'。这就叫做非有相建立相。这种非有相建立的妄想,是从无始虚妄过去的种种习气执著而生的。大慧,非有见建立相是什么呢?如果对那些蕴界入建立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等见解,这就叫做非有见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是什么呢?就是说最初的识无因而生,后来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眼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这就叫做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是什么呢?就是对虚空、灭、涅槃非作计性建立。这离开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开有非有。建立及诽谗是愚夫的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不是圣贤的境界。这就叫做非有性建立相。因此应当远离建立诽谗的恶见,应当修学。"
"再者,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识五法自性两种无我相,趋向究竟,为了安慰众生的缘故,作种种类像。就像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如意宝珠,普遍显现一切诸佛国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经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对于一切法离开生灭断常,以及离开声闻缘觉之法。得到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得到三昧已,游历诸佛国土供养诸佛。生在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使他们全都远离有无等见。"
这时,世尊想要重复说明这个意思,就用偈颂说:
"心量即是世间,佛子应观察
种类之身,离开所作行
得到神通力,自在成就"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又请求佛说:"世尊,请为我们解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们和其他诸菩萨众,觉悟了这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后,就能离开有无妄想,快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摩诃萨说:"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要为你广泛分别解说。"
大慧对佛说:"好的,世尊。我愿意听从教导。"
佛告诉大慧:"空空就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执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他们简略说有七种空。是哪七种呢?就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什么是相空呢?就是一切性自相共相空。观察展转积聚的缘故,分别无性自相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的缘故相不住。因此说一切性相空。这就叫做相空。什么是性自性空呢?就是自己的性自性不生。这就叫做一切法性自性空。因此说性自性空。什么是行空呢?就是蕴离开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这就叫做行空。大慧,就是这个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这就叫做无行空。什么是一切法离言说空呢?就是妄想自性无言说的缘故一切法离言说。这就叫做一切法离言说空。什么是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呢?就是得到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这就叫做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什么是彼彼空呢?就是在那里无那个的空。这就叫做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没有象、马、牛、羊等,但不是没有比丘众。而说那里空。不是舍舍性空,也不是比丘比丘性空。不是其他地方没有象马。这就叫做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这就叫做彼彼空。这就是七种空。彼彼空是最粗浅的空,你们应当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这就叫做无生。离开自性就是无生。离开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开自性,因此一切性离开自性。什么是无二呢?就是一切法如冷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不是在涅槃那里有生死,不是在生死那里有涅槃。因为有异相因有性的缘故。这就叫做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也是这样。因此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这时,世尊想要重复说明这个意思,就用偈颂说: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而那业不坏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这时,世尊又告诉大慧菩萨摩诃萨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遍进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是有经都说这个道理。诸修多罗都是随顺众生希望的心,为他们分别解说显示其义,而不是真实在于言说。就像鹿渴想迷惑群鹿,鹿对那相执著水性,而那里实际上没有水。像这样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是为了让愚人产生欢喜,并不是真实的圣智在于言说。因此应当依据义理,不要执著言说。"
佛教名词解释:
甘蔗种族解释:是印度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一个著名王朝和种族。这个名称与佛教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一些关于甘蔗种族的重要信息:
1. 起源:据传说,甘蔗种族起源于太阳神苏利耶(Surya)的儿子伊克什瓦库(Ikshvaku)。因此,这个王朝也被称为"太阳王朝"。
2. 与佛陀的关系:佛陀释迦牟尼被认为是甘蔗种族的后裔。他出生在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这个国家由甘蔗种族统治。
3. 名称由来:有一个传说解释了"甘蔗"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有一位国王在田野里发现了一个装在甘蔗中的婴儿,收养了他,并以此命名这个王朝。
4. 历史意义:虽然甘蔗种族主要存在于神话和传说中,但它在印度文化和佛教传统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古老的王权和高贵的血统。
5. 在佛经中的提及:很多佛经中都提到了甘蔗种族,特别是在描述佛陀的家族背景时。
6. 文化影响:甘蔗种族的故事在印度文学、艺术和宗教中广泛流传,成为印度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提到甘蔗种族,可能是为了强调佛陀的高贵出身,或者是在讨论佛教历史和传统的背景下。这反映了佛教教义与印度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
阿㝹解释:是一个梵语词,在佛教和印度哲学中有重要的含义:
1. 基本含义:
- 阿㝹通常指极小的粒子或单位。
- 它常被翻译为"极微"或"微尘"。
2. 哲学概念:
- 在印度哲学中,阿㝹被认为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类似于现代科学中的原子概念。
- 它被视为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子。
3. 佛教中的用法:
- 在佛教哲学中,阿㝹被用来讨论物质的本质和组成。
- 它常在讨论色法(物质形态)时被提及。
4. 度量单位:
- 在古印度的度量体系中,阿㝹也被用作一种极小的度量单位。
- 它被认为是可见的最小粒子。
5. 比喻用法:
- 有时也用来比喻非常微小或细微的事物。
6. 在经典中的应用:
- 在很多佛经中,阿㝹被用来描述物质世界的组成,或作为讨论空性和无常的基础。
7. 与现代科学的比较:
- 虽然阿㝹的概念产生于古代,但它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原子理论有相似之处,显示了古印度思想家对物质本质的深入思考。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提到阿㝹,可能是在讨论物质世界的本质,或者用来解释某些佛教教义,如无常或空性等。这个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印度和佛教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的核心精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心识理论:
- 强调了八识(特别是阿赖耶识)的重要性。
- 解释了心、意、识的关系和作用。
2. 空性和无生理论:
- 阐述了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概念。
- 强调这些概念是理解一切法实相的关键。
3. 如来藏思想:
- 提出了如来藏(佛性)的概念,作为众生成佛的潜在可能性。
4. 三自性说:
- 解释了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的概念。
5. 二无我观:
- 详细阐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含义。
6. 渐进修行:
- 强调修行是渐进的过程,而非顿悟。
7. 破除外道见:
- 批评了各种错误的外道见解,强调佛法的正确性。
8. 五种种性说:
- 解释了不同的修行种性,包括声闻、缘觉、如来等。
9. 离言说法:
- 强调真理超越语言,不应执著于文字。
10. 一切唯心造:
- 强调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外境无实。
这些核心思想共同构成了《楞伽经》的基本教义,旨在引导修行者深入理解佛法的本质,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达到真正的觉悟。经文通过大慧菩萨的提问和佛陀的回答,层层深入地阐述了这些复杂的哲学和修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