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 如何进入不还果的境界之中

相应部55相应3经/长寿优婆塞经(入流相应/大篇/修多罗)


有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一片竹林之中,那时一个名叫长寿的居士身患重病,痛苦不已。长寿居士对他的父亲说:“老爹,请您代我到世尊哪里去,用最恭敬的头顶礼去礼拜世尊(头顶礼解释:全身伏在地上,以额头贴在圣者的脚上),恭请世尊怜悯我,能够到我们家里来。”


长寿居士的父亲于是就来到佛陀住处,他恭敬的全身伏在地上,用额头贴在佛陀的脚上,以表示对佛陀最高的敬意。顶礼佛陀后,长寿居士的父亲对佛陀说:“世尊,我的儿子长寿现在身患重病,他实在是无法到世尊您这里来,希望世尊您怜悯他,能够到我们家里去看望他。”


佛陀点头接受了长寿居士父亲的邀请。


于是佛陀就向长寿居士的父亲询问了长寿居士的病状与病情,之后就带上一些草药,穿上法衣,拿上饭钵跟随长寿居士的父亲来到他们的家里。


佛陀对卧病在床的长寿居士说:“长寿,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你的病情好转了没有?你是否能够忍受病痛的折磨?”


长寿居士说:“世尊,我现在病重无法下床顶礼您,敬请世尊您见谅,我现在感觉很难受,我的病情并没有好转,我实在是难以忍受病痛的折磨。”


佛陀说:“长寿,如来给你带来了一些草药,已经交给你的父亲去煎煮了,希望你喝下这些药汤后能够缓解你的病情。”


长寿居士说:“世尊,非常感谢您给我带来这些草药,世尊我已经找遍了王舍城周边的良医,他们都说我已经无药可救。他们都让我的父亲给我准备后事了。世尊,如果您的草药没有起到好的效果,敬请您不要感觉到内疚,因为我得的是不治之症。


世尊,我请您来,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您问一些修行的问题。


我常听比丘僧众谈论四不坏净(比丘僧众:如来的出家弟子),世尊,这个四不坏净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说:“长寿,四不坏净就是生起四种坚固的信心,也即是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生起坚固的信心。


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世尊是已经证悟阿罗汉果位的圣者(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


世尊是已经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无上正等正觉解释:已经完全证悟明白世间一切的真相、真谛,并由此开启了圆满的智慧,从世间彻底的解脱出来);


世尊的智慧与身口意行已经修行达到圆满的境地(身口意行解释:身体行为,口说言语,内心念想);


世尊已经到达解脱的彼岸,不会再沉沦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


世尊知道、明白世间一切的事理;


世尊是善于教导、指引众生的老师,是善于讲解正法、善法、解脱法的老师,是善于引导众生熄灭、平息、灭尽烦恼和痛苦的老师(众生解释,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世尊是天界与人界众生的老师(天界、人界解释,见第八百零五章);


世尊是开启了完全、圆满、解脱智慧的圣者,世尊用已经开启的智慧去教导、指引众生,让他们也开启完全、圆满、解脱的智慧;


世尊是给众生带来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圣者,世尊是受到众生尊敬、尊重的觉者(觉者解释:已经完全开启解脱智慧的圣者)。」


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这个法是世尊亲自所说的,这个法是浅显易懂,很快就能直接明白的道理,应该让更多的众生明白这些法理与道理。


明白了世尊所说的法,就能指引、引导众生离开带来不祥、危险、不幸、污染、束缚的恶法、邪法、束缚法,就能指引、引导众生亲近带来吉祥、平安、幸福、清净、解脱的善法、正法、解脱法。


有智慧的众生应该知道和明白世尊所说的法,应该实践的去修行世尊所说的法。」


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比丘僧众解释:佛陀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世尊的出家弟子们聚集的僧团,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去修行的团体,世尊的出家弟子是按着世尊所说的善法、正法、解脱法修行的实践者。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按照正道行事,他们朴实、正直、清净;世尊的出家弟子是践行八正道的修行者(八正道解释,见第五百八十九章)。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理去修行的实践者;


世尊的出家弟子们是按着世尊所说的法去循序渐进修行的行者,他们是四双八士(四双八士解释:证悟八种果位的圣弟子,二种为一双,八种又被称为四双),也即是:世尊的出家弟子们,他们证悟的果位处于:向入流果、入流果、向一来果、一来果、向不还果、不还果、向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果位,这八种果位之中(向入流果、向一来果、向不还果、向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六章;入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位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因此恭敬的供养、赞叹世尊的出家弟子们,就能种植下无量的福田。」


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生起坚固的信心:「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能够让持戒者,不被恶法、邪法、束缚法污染,不被恶行、恶言、恶念毁坏,不被各种烦恼和痛苦困扰、折磨、纠缠;


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能够让持戒者清净无染,自在解脱;


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会受到智者们的称赞,受到大众的尊敬;


受持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能够解除眼睛与物质事物,耳朵与声音,鼻子与气味,舌头与味道,身体与触觉、环境变化感觉,内心与见解、思想、念想的束缚捆绑,放下一切的执着和挂念,引导内心进入平静、宁静的状态之中。」


长寿,对如来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说的法生起坚固的信心,对比丘僧众生起坚固的信心,对如来所制定的戒律生起坚固的信心,具备这四种坚固信心的圣弟子们,他们就是已经证悟入流果的圣者(入流果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这些已经证悟入流果的圣者们不会下堕到恶道、不幸的地方去,不会下堕到充满烦恼和痛苦,贪欲和渴爱,无智和无知的地方去,他们一定能够最终开启完全的解脱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


长寿居士说:“世尊,我对您,对您所说的法,对您的出家弟子们,对您所制定的戒律,都生起了坚固的心。虽然我之前并不知道生起这四种坚固信心的弟子就是已经证悟入流果的圣者。”


佛陀说:“长寿,你在生起这四种坚固的信心后,还要进一步的做六种观想,你要做哪六种观想呢?你要做无常观、无常苦观、无我观、舍断观、离贪观、灭没观,这六种观想。


长寿,什么是无常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的一切物质事物,自己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


物质事物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就会生起、形成、存续、发展,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也会衰败、灭没、消失。


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满足一定的条件就会生起、出现、发展,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满足一定的条件也会衰败、消退、灭没,无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完全相同的状态。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


长寿,什么是无常苦的观想呢?就是观想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长寿。什么是无我的观想呢?就是观想「世间没有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就不会认为:「物质事物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物质身体,这个物质身体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贪爱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不会认为:「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对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内部,或者外部;或者粗糙,或者细滑;或者低劣,或者优质;或者遥远,或者邻近等等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都应该用正确的智慧,这样来看待:「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我所拥有的,我不是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长寿,这就是无我观想的法义。


长寿,什么是舍断的观想呢?什么是舍断呢?舍断就是放下、不再执着和挂念的意思。舍断的观想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都不是自己的,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因为自己无法青春永驻,无法永远不死,那么就无法永远的拥有世间的事物,这些事物实际上不真正属于自己,自己只是暂时的管理或使用这些事物。比如来到一片陌生的山林之中,这片山林不属于自己,任何人踩踏这片山林中的花草,任何人砍伐这片山林中的树木,自己都不会感觉失去了什么,自己都不会伤心痛苦,因为这片山林本来就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一个内心平静的旁观者。


又比如当听闻到一个陌生人孩子不幸溺水身亡的消息,也许会产生同情心,但是却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这个孩子不是自己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会忘记这件事情,陌生人孩子溺水的事情就变成了一件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还比如听闻到某些陌生人死去的消息,自己不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因为自己不认识这些死去的陌生人,这些陌生人对于自己来说是完全不干的人,他们的死对于自己来说毫无意义。


同样的道理,当自己失去事物的时候,当自己死去的时候,那些不认识自己的人,那些对自己陌生的人也将对自己失去事物,死去的事情漠不关心。


观想自己如同一个陌生人,为什么自己如同一个陌生人呢?因为自己无法永远活在世间,自己的身体会生病、衰老、死去,当自己死去的那一刻,自己在世间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自己的身体也将腐烂消失,就如同一个陌生人的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数不清的年份后,自己在世间的各种事迹、行为、言语就将消失殆尽,没有人会记得自己,自己就完全变成了一个与世间人毫不相干的人,自己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好像在世间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的人一样。


把自己观想成为一个陌生人、局外人,就能放下对世间事物事情的执着和挂念,自己不过只是一个时间的过客而已,世间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永远的拥有,连自己最终都会死去,还有什么好执着和挂念的,一旦自己死去,自己在世间做下的行为,说出的言语,生起的念想就将烟消云散、消失不见,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房屋、权势、职位等等的一切都将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的妻子、孩子、亲人也将消失不见,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指责等等评价对于自己来说也将变的毫无意义。


自己就如同一个陌生人的离去,自己就如同一个局外人的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没有人会记得自己,没有人会记得自己曾经做过什么,自己就这样从世间消失。通过舍断的观想,放下对世间的执着和挂念。


长寿,什么是离贪的观想呢?就是熄灭、平息、灭尽贪欲的观想。


如何做离贪的观想呢?就是观想: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


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物质事物的时候,当这些物质事物衰败、灭亡、消失的时候,当物质身体生病、衰老、临死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物质事物、物质身体,不贪爱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就不会认为:「物质事物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物质身体,这个物质身体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最终带来的是痛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算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快乐,那都是短暂的。世间一切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随时都在变化,无法永远的存在,无法永恒的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痛苦,之前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了多少的快乐,当失去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时候,当这些让世间人、众生满意、开心、快乐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消退、灭没、消失的时候,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让世间人、众生不满意、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就会带来多少痛苦,所以世间的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带来的最终都是痛苦。


不对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生起念想,不执着和挂念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贪爱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不会认为:「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我所拥有的,我就是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就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对于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或者内部,或者外部;或者粗糙,或者细滑;或者低劣,或者优质;或者遥远,或者邻近等等世间一切的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都应该用正确的智慧,这样来看待:「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我所拥有的,我不是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这个物质事物、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简单的说就是:「这不是我的,我不是这个,这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我。」


长寿,那些已经受到圣者教导的圣弟子们,他们明白圣者的正法是什么,他们会按着圣者的正法去修行,那些已经受到善者教导的弟子们,他们明白善者的善法是什么,他们会按着善者的善法去修行,他们不会认为:「物质身体就是我」,或者不会认为:「我拥有物质身体、物质事物」,或者不会认为:「物质身体在我之中,物质身体是我的一部分」,或者不会认为:「我在物质身体之中,我是物质身体的一部分」,或者不会认为:「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在我之中,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我的一部分」,或者不会认为:「我在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之中,我是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的一部分」,长寿,这就是没有身见,简单的说就是:不会执着和挂念「我」,不会由「我」生起各种见解、思想、念想。


长寿,你要明白所谓的「我」,所谓的「我的物质身体、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身体会生病、衰老、死亡;感受、念想、行为、认识、分别、判断会消退、消失。「我」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会破损、衰败、灭亡、消失,「我」也无法永远的拥有物质事物,「我」也会失去物质事物。所以这个世间的「我」不能永远存在,不能永恒保持不变,我在世间拥有的物质事物也不是能永远存在,不是能永恒保持不变的物质事物。这个所谓的「我」,这些所谓的「我」所拥有的物质事物不过是由各种条件生起的,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我」和「我」所拥有的物质事物就会发生变化,随着条件的变化「我」和「我」所拥有的物质事物会生起、出现、存续、发展、灭没、消失,「我」和「我」所拥有的物质事物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缘起法(缘起法解释,见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世间没有能够永远存在,永恒保持不变的「我」,世间没有「我」能够永远拥有的物质事物。「我」和「我」所拥有的物质事物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这就是无常。什么是无常呢?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


长寿,这就是离贪的观想,这样经常的去观想就能熄灭、平息、灭尽贪欲。


长寿,什么是灭没的观想呢?就是观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会生病、衰老、丧失功能的,物质事物是会衰败、灭亡、消失的,物质身体是会生病、衰老、死亡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思想、见解、念想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是会消退、灭没、消失的。」


为什么呢?因为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思想、见解、念想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简单的说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内心是无常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无常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无常的(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解释,见第一百八十九章);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变化感觉、思想、见解、念想是无常的;由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生起的快乐、痛苦、不苦不乐的感受是无常的。」


什么是无常呢?就是随时在变化,无法永远存在,无法永恒保持不变,无法永远拥有。


长寿,灭没的观想,简单的说就是观想:「世间一切的事物是会衰亡、覆灭、消失的,没有永远存在的事物。」


长寿,你应该经常的去做无常观、无常苦观、无我观、舍断观、离贪观、灭没观,这六种观想。”


长寿居士说:“世尊,您所说的无常观、无常苦观、无我观、舍断观、离贪观、灭没观,这六种观想,我曾经进行过无常的观想,其他的观想我还没有去修习过。


世尊,我现在想的是:「如果我死了,我不想让我的老父亲难过,我不想让我的父亲为了我的死而痛苦。」”


这时,长寿居士的父亲说:“长寿,你不要这样去想,你还是仔细的回想一下刚才世尊对你说的法吧。”


佛陀对长寿居士说法后,就离开了长寿居士的家。


虽然长寿居士已经喝下了佛陀带来的草药,可是他的病情过于的严重,没过多久,长寿居士还是过世了。


有一天,众多的比丘与长寿居士的父亲来到佛陀的住所,他们顶礼佛陀后,就在一旁坐下。


长寿居士的父亲问佛陀:“世尊,我的儿子长寿他已经过世了,他会投生到什么地方去呢?他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呢?”


佛陀说:“老人家,请你节哀顺变,你的儿子他是一位有智慧的贤者,他已经按着如来的正法去修行过了,他对如来,对如来所说的法,对如来的出家弟子们,对如来制定的戒律生起了坚固的信心,他已经是证悟了入流果的圣者,如果他的五下分结被灭尽了(五下分结解释,见第六百五十七章),那么他就将投生到色界天界或无色界天界之中(色界天界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无色界天界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天界解释,见第四百四十一章),不会再投生到欲界(欲界解释,见第八百七十四章),他会在这些天界中继续的修行,以此灭尽一切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生死轮回解释,见第五百七十八章)。


老人家,简单的说:如果您的儿子,他的五下分结已经被灭尽了,他就将证悟不还果(不还果解释,见第七百九十二章),他不会再投生到欲界,他将在天界中继续的修行,以此灭尽一切的烦恼和痛苦,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最终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执着,没有挂念,没有念想的涅槃境界。”


佛陀说法后,听法的出家人,长寿居士的父亲都再次的顶礼佛陀,随喜赞叹佛陀说法的无量功德,他们都按着佛陀所说的法去修行。


巴利语原版经文


SN.55.3/(3) Dīghāvu-upāsakasuttaṃ

   999. Ekaṃ samayaṃ bhagavā rājagahe viharati veḷuvane kalandakanivāpe. Tena kho pana samayena dīghāvu upāsako ābādhiko hoti dukkhito bāḷhagilāno. Atha kho dīghāvu upāsako pitaraṃ jotikaṃ gahapatiṃ āmantesi– “ehi tvaṃ, gahapati,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a; upasaṅkamitvā mama vacanena bhagavato pāde sirasā vanda– ‘dīghāvu, bhante upāsako ābādhiko hoti dukkhito bāḷhagilāno. So bhagavato pāde sirasā vandatī’ti. Evañca vadehi– ‘sādhu kira, bhante, bhagavā yena dīghāvussa upāsakassa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atu anukampaṃ upādāyā’”ti. “Evaṃ, tātā”ti kho jotiko gahapati dīghāvussa upāsakassa paṭissutvā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 Ekamantaṃ nisinno kho jotiko gahapati bhagavantaṃ etadavoca– “dīghāvu, bhante, upāsako ābādhiko hoti dukkhito bāḷhagilāno So bhagavato pāde sirasā vandati. Evañca vadeti– ‘sādhu kira, bhante, bhagavā yena dīghāvussa upāsakassa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atu anukampaṃ upādāyā’”ti. Adhivāsesi bhagavā tuṇhībhāvena.

   Atha kho bhagavā nivāsetvā pattacīvaramādāya yena dīghāvussa upāsakassa nivesanaṃ tenupasaṅkami; upasaṅkamitvā paññatte āsane nisīdi. Nisajja kho bhagavā dīghāvuṃ upāsakaṃ etadavoca– “kacci te, dīghāvu, khamanīyaṃ, kacci yāpanīyaṃ? Kacci dukkhā vedanā paṭikkamanti, no abhikkamanti; paṭikkamosānaṃ paññāyati, no abhikkamo”ti? “Na me, bhante, khamanīyaṃ, na yāpanīyaṃ. Bāḷhā me dukkhā vedanā abhikkamanti, no paṭikkamanti; abhikkamosānaṃ paññāyati, no paṭikkamo”ti. “Tasmātiha te, dīghāvu, evaṃ sikkhitabbaṃ– ‘budd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bhavissāmi– itipi so bhagavā arahaṃ sammāsambuddho vijjācaraṇasampanno sugato lokavidū 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Dhamme …pe… saṅghe …pe… ariyakantehi sīlehi samannāgato bhavissāmi akhaṇḍehi …pe… samādhisaṃvattanikehi’. Evañhi te, dīghāvu, sikkhitabban”ti.

   “Yānimāni, bhante, bhagavatā cattāri sotāpattiyaṅgāni desitāni, saṃvijjante te dhammā mayi, ahañca tesu dhammesu sandissāmi. Ahañhi, bhante, buddhe aveccappasādena samannāgato– itipi so bhagavā …pe… 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buddho bhagavāti. Dhamme …pe… saṅghe …pe… ariyakantehi sīlehi samannāgato akhaṇḍehi …pe… samādhisaṃvattanikehī”ti “Tasmātiha tvaṃ, dīghāvu, imesu catūsu sotāpattiyaṅgesu patiṭṭhāya cha vijjābhāgiye dhamme uttari bhāveyyāsi. Idha tvaṃ, dīghāvu, sabbasaṅkhāresu aniccānupassī viharāhi, anicce dukkhasaññī, dukkhe anattasaññī pahānasaññī virāgasaññī nirodhasaññīti. Evañhi te, dīghāvu, sikkhitabban”ti.

   “Yeme, bhante, bhagavatā cha vijjābhāgiyā dhammā desitā, saṃvijjante te dhammā mayi, ahañca tesu dhammesu sandissāmi. Ahañhi, bhante, sabbasaṅkhāresu aniccānupassī viharāmi, anicce dukkhasaññī, dukkhe anattasaññī pahānasaññī virāgasaññī nirodhasaññī. Api ca me, bhante, evaṃ hoti– ‘mā hevāyaṃ jotiko gahapati mamaccayena vighātaṃ āpajjī’”ti. “Mā tvaṃ, tāta dīghāvu, evaṃ manasākāsi. Iṅgha tvaṃ, tāta dīghāvu, yadeva te bhagavā āha, tadeva tvaṃ sādhukaṃ manasi karohī”ti.

   Atha kho bhagavā dīghāvuṃ upāsakaṃ iminā ovādena ovaditvā uṭṭhāyāsanā pakkāmi. Atha kho dīghāvu upāsako acirapakkantassa bhagavato kālamakāsi. Atha kho sambahulā bhikkhū yena bhagavā tenupasaṅkamiṃsu; upasaṅkamitvā bhagavantaṃ abhivādetvā ekamantaṃ nisīdiṃsu. Ekamantaṃ nisinnā kho te bhikkhū bhagavantaṃ etadavocuṃ – “yo so, bhante, dīghāvu nāma upāsako bhagavatā saṃkhittena ovādena ovadito so kālaṅkato. Tassa kā gati, ko abhisamparāyo”ti? “Paṇḍito, bhikkhave, dīghāvu upāsako, paccapādi dhammassānudhammaṃ, na ca maṃ dhammādhikaraṇaṃ vihesesi. Dīghāvu, bhikkhave, upāsako pañcannaṃ orambhāgiyānaṃ saṃyojanānaṃ parikkhayā opapātiko tattha parinibbāyī anāvattidhammo tasmā lokā”ti. Tatiyaṃ.


“第八百九十一章 如何进入不还果的境界之中” 的相关文章

第九章 杀害生命的供养有福德可言吗?

相应部3相应9经/牲祭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准备举办为国家祈福的祭祀大会,波斯匿王为此预备好了五百头公牛、五百头小公牛、五百头小母牛、五百只公山羊、五百只母山羊,他准备在祭祀大典上将这些公牛、山羊全部都捆绑到祭坛的大石柱上杀害掉作为对上天的供养。波斯匿王还为此预备...

第十章 什么才是世间最大的捆绑和束缚?

相应部3相应10经/繫缚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有一大群罪犯被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下令抓捕,这些罪犯一些人的身体被绳子捆绑,一些人的脚上被套上脚链,一些人全身都被套上锁链,他们垂头丧气的被官差押赴监狱关押。那个时候,有很多出家人在中午前穿好法衣,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化缘饭食,他们看见了被...

第二十三章 生起哪三种念想会烦恼痛苦?

相应部3相应23经/世间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他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波斯匿王对佛陀说:“世尊,当内心生起什么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佛陀说:“大王,当内心生起贪欲念想的时候,就会让自己烦恼痛苦、无法安宁;当内心生起愤怒念想的时...

第二十五章 衰老死亡来临的时候怎么办?

相应部3相应25经/如山经(憍萨罗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骄萨罗国的波斯匿王来到佛陀的住所,顶礼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佛陀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今天风尘仆仆的来到如来这里,你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波斯匿王说:“世尊,我刚刚巡视地方而来,我作为骄萨罗国的国王,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当然我有...

第三十一章 如何才能解开束缚和捆绑?

相应部7相应6经/结缚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结缚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所,顶佛陀后,他在一旁坐下,结缚婆罗门对佛陀说:“世尊,世间的人被自己内心生起的念想束缚捆绑,被世间的事物事情束缚捆绑,世尊,谁才能解开这个束缚捆绑,谁才能从自己的念想和世间的事物事情中解脱出来呢?”这时,结缚婆罗门...

第三十七章 多次的播种才能多次的收获果实

相应部7相应12经/优达亚经(婆罗门相应/有偈篇/祇夜)有个时候,佛陀中午穿好法衣,拿着饭钵,进入舍卫城挨家挨户,不分贫富贵贱的化缘饭食,有个叫优陀亚的婆罗门看见佛陀来到自己的住处,就将佛陀的饭钵盛满米饭和斋菜。几天后,佛陀第二次来到优陀亚婆罗门的住处,优陀亚婆罗门又恭敬的供养给佛陀可口的饭菜。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