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一,中文白话翻译

我听说,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林给孤独园中。他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已经断尽烦恼的大阿罗汉,是佛陀的弟子,维护佛法,善于超越三界,能在国家中树立威仪,跟随佛陀弘扬佛法,堪能接受佛陀的嘱托,严格遵守戒律,在三界中树立典范,能化现无数身体度化众生,拯救未来世的众生,超越一切尘劳。其中最有名的有:大智慧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善于分析的摩诃拘絺罗、善于说法的富楼那、善解空义的须菩提、善于持戒的优波尼沙陀等人,他们是众比丘中的上首。


此外,还有无数辟支佛和阿罗汉,以及刚发心的修行人,一起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正值比丘们结束夏安居自恣的时候(夏安居解释: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自恣解释: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佛制夏安居九十日,令僧众会集一处,修道精练身心,坚持戒行,皎洁其行。然人多迷于己行,不自见所犯之过,理应仰凭清众之慈悲,予以诲示,故于自恣日尽量揭发己罪,请大众规诫,遂得内彰其私隐,外显其瑕疵。经此发露忏悔,令得清净)。十方的菩萨也来请教心中的疑惑,恭敬地聆听佛陀的教诲,想要求得深奥的佛法。


这时,佛陀坐在法座上安然自在,为大众宣说深奥的佛法。听法的大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佛陀美妙的声音传遍十方世界。无数的菩萨聚集在道场中,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首。


当时,波斯匿王为了纪念他父王的忌日举行斋会,请佛陀到宫中应供。他亲自迎接佛陀,准备了丰盛的美食。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大菩萨。城里的长者居士们也在同一时间设斋供僧,等待佛陀前来应供。佛陀命令文殊师利带领菩萨和阿罗汉们分头应供。只有阿难因为先前接受了别人的邀请,到远处去了还没回来,没赶上僧众的队伍。他既没有上座的比丘,也没有和尚带领,只好独自一人回来。那天他没有得到供养,于是阿难拿着钵盂,在城里挨家挨户地乞食。


他心里想着要找最后一户人家作为供养主,不分贵贱,不论是高贵的刹帝利种姓还是最低贱的旃陀罗(刹帝利解释:意译地主、王种。略作刹利。乃印度四姓阶级中之第二阶级,地位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释尊即出身此阶级;旃陀罗解释: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都平等对待,不轻视卑微的人。他发心要圆满一切众生无量的功德。阿难已经知道,佛陀曾经呵斥须菩提和大迦叶等阿罗汉,说他们心不平等。阿难敬仰佛陀,想要开阐无障碍的佛法,度化一切有疑惑和诽谤的人。他走过城中的街道,缓步走向城门,严肃认真地保持威仪,恭敬地遵守乞食的法则。


这时,阿难因为乞食的缘故,经过了一个妓女的住处,遇到了很厉害的幻术。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梵天的咒语,把阿难摄入淫席中,用淫秽的身体抚摸他,将要毁坏他的戒体。佛陀知道阿难遇到了淫术的加持,等斋会结束后就回来了。国王和大臣、长者居士们都跟随佛陀回来,想要听佛说法。


这时,佛陀头顶放出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化现出千叶宝莲,莲花上有佛的化身结跏趺坐(结跏趺坐解释:坐法之一。又作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为降魔、吉祥二种:1.先以右足压左股,后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天台、禅宗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2.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之为莲花坐。如来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于密教中行之,盖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众生界。以右足压左足,乃佛界摄取众生界,众生界归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义),宣说神咒。佛命令文殊师利带着咒语去救护阿难。邪恶的咒语被消灭了,文殊师利搀扶着阿难和摩登伽女回到佛陀那里。


阿难见到佛陀后,顶礼佛足,悲泣不已,埋怨自己从无始以来一直只是多闻,没有修得道力。他恳切地请求佛陀开示:十方如来是如何证得菩提的,最初用什么方便修习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禅定(奢摩他解释: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三摩解释: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禅那解释:译为思惟修,或静虑,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这时,无数的菩萨和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也都希望听闻,退坐默然,恭敬地等待佛陀的教诲。


这时,佛陀在大众中伸出金色的手臂,摸着阿难的头,告诉阿难和大众:有一种三昧,名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都是通过这一法门超越生死,进入妙庄严的境界。你们现在仔细听着!阿难顶礼佛足,恭敬地接受佛陀的教诲。


佛陀对阿难说:"你我同气连枝,情同手足。你最初发心出家,在我的教法中,看到了什么殊胜的相好,就立即舍弃了世间深重的恩爱?"


阿难回答说:"我看到如来三十二相庄严殊妙,身体透明如琉璃。我常常思考:这种相好不是欲界爱欲所能产生的。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的气息粗浊,充满腥臭,脓血混杂,不可能产生如此清净美妙、紫金光聚的身相。因此我渴仰佛陀,跟随佛陀出家。"


佛陀说:"善哉,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不断,都是因为不知道常住的真心、性净明体,而用种种妄想。这些妄想不真实,所以有轮回。你现在想要研究无上菩提,真正发明自性,就应该以诚实的心回答我的问题。十方如来同一道理,出离生死都是以诚实的心;因为心口如一,所以从开始到最后的地位,中间永远没有委曲不实的相状。"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发心时,缘于如来的三十二相,是用什么来看见的?是谁在爱乐这些相好?"


阿难回答说:"世尊!这种爱乐是用我的心和眼睛。因为眼睛看见如来殊胜的相好,心里生起爱乐。所以我发心想要舍弃生死。"


佛陀告诉阿难:"如你所说,真正的爱乐是因为心和眼睛。如果不知道心和眼睛在哪里,就不能降伏尘劳。就像国王被盗贼侵犯,发兵讨伐,这支军队一定要知道盗贼在哪里。使你流转生死的祸首就是心和眼睛。我现在问你,心和眼睛究竟在哪里?"


阿难回答说:"世尊!一切世间的众生都认为能识别的心住在身体里面;即使看到如来的青莲花眼,也是在佛的面部。我现在观察这个肉眼,只在我的面部;这样的识心,确实是住在身体里面的。"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坐在如来的讲堂里,看着祇陀林,现在是在哪里?"

阿难说:"世尊!这座宏伟清净的讲堂在给孤独园里,现在祇陀林确实在堂外。"

佛陀说:"那么你在堂中,首先看到什么?"

阿难说:"世尊!我在堂中,首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大众;这样向外望去,才看到林园。"

佛陀说:"你看到林园,是因为什么而能看见的?"

阿难说:"世尊!因为这座大讲堂的门窗开阔,所以我在堂内能远远地看到外面。"


佛陀告诉阿难:"如你所说,身在讲堂,门窗开阔,远远地看到林园。那么也有人在这个讲堂里,看不见如来,却能看到堂外的东西吗?"

阿难回答说:"世尊!在堂内不见如来却能看到林泉,这是不可能的!"


佛陀说:"阿难!你也是这样。你的心灵了知一切。如果你现在所了知的心真的在身体里面,那就应该先了知身体内部。有哪个众生能先看到身体内部,然后再观察外界的事物呢?即使看不到心肝脾胃,指甲生长,筋脉运转,也应该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一点都不知道呢?如果不能内知,怎么能知道外界呢?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能觉了、能知的心住在身体里面,这是不可能的。"


阿难恭敬地对佛陀说:"我听佛陀这样说,我明白了我的心实际上是在身体外面。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灯光照在室内,这盏灯一定能先照亮室内,然后从门口照射到庭院。所有众生不能看到身体内部,只能看到身体外面;也像灯光一样,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内。这个道理很清楚,应该没有疑惑了,是不是和佛陀的了义之说一样,没有错误吗?"


佛陀告诉阿难:"这些比丘刚才跟我从舍卫城里乞食回来,现在回到祇陀林。我已经用过斋了,你看这些比丘,一个人吃饭,其他人会饱吗?"

阿难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比丘虽然都是阿罗汉,但身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一个人吃饭,其他人就饱了呢?"


佛陀说:"如果你那能觉了、能知的心真的在身体外面,身心就互不相干了。那么心所知道的,身体就不能感觉;身体所感觉的,心就不能知道。我现在举起这只兜罗绵手给你看,你眼睛看到的时候,你的心能分别吗?"

阿难回答说:"是的,世尊!"


佛陀说:"如果能互相知道,那怎么说心在外面呢?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能觉了、能知的心住在身体外面,这也是不可能的。"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如佛所说,因为看不到里面,所以心不在身内;身心又能互相了知,不相分离,所以也不在身外。我现在思考,知道心在一个地方。"

佛陀问:"那么现在在哪里呢?"


阿难说:"这个能了知的心既然不知道内部,又能看到外面,我思考后认为,它潜伏在眼根里。就像有人戴上琉璃眼罩,虽然有东西遮盖着眼睛,但并不妨碍视线,眼根随着所见而立即分别。同样,我那能觉了、能知的心,不见内部是因为在根里;能清楚地看到外面而没有障碍,是因为潜伏在根的里面。"


佛陀告诉阿难:"如你所说,潜伏在根里就像戴着琉璃眼罩。那么这个人用琉璃罩住眼睛,看到山河的时候,也能看到琉璃吗?"

阿难说:"是的,世尊!这个人用琉璃罩住眼睛,确实也能看到琉璃。"


佛陀说:"如果你的心像琉璃罩一样的话,当你看山河时,为什么不看到眼睛呢?如果能看到眼睛,那眼睛就和外境一样了,就不能称为能见的根了。如果不能看到,怎么能说这个了知的心潜伏在根里,像琉璃罩一样呢?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能觉了、能知的心潜伏在根里,像琉璃罩一样,这也是不可能的。"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现在又有这样的想法:众生的身体,内脏在里面,孔窍在外面。有内脏的地方是暗的,有孔窍的地方是明亮的。现在我面对着佛,睁开眼睛看到光明,叫做见外;闭上眼睛看到黑暗,叫做见内。这种说法对吗?"


佛陀告诉阿难:"你闭上眼睛看到黑暗的时候,这个黑暗的境界是在眼前还是不在眼前?如果在眼前,黑暗就在眼前,怎么能说是在内呢?如果真的在内,那么你处在没有日月灯光的暗室中,这室内的黑暗就都是你的五脏六腑了。如果不在眼前,怎么能看得见呢?如果离开了外面的视觉,而成为内在的对象,那么闭眼看到黑暗就可以说是在身体里面;那么睁眼看到光明,为什么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呢?如果看不到面孔,就不能成立内在的对象;如果能看到面孔,那么这个能了知的心和眼根就都在虚空中了,怎么能说在内呢?如果在虚空中,就不是你的身体了;那么现在如来看到你的面孔,也应该是你的身体了。如果你坚持说身体和眼睛都能感觉,那就应该有两个能知的心;那么你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佛了。所以应该知道,你说看到黑暗就是看到内部,这是不可能的。"


阿难说:"我曾听佛陀向四众弟子开示:因为心生起,所以产生种种法;因为法生起,所以产生种种心。我现在思考,就是这个思考的体性,实际上就是我的心性。它随着所接触的地方而存在,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佛陀告诉阿难:"你现在说,因为法生起,所以产生种种心,心随着所接触的地方而存在。如果这个心没有自体,就没有所接触的地方;如果没有自体却能接触,那么十九界就因为七尘而产生了(十九界解释: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七尘解释: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这是不对的!如果有自体,就像你用手触摸你的身体,你所知道的心是从内部出来还是从外部进入?如果从内部出来,就应该先看到身体内部;如果从外部进入,就应该先看到面孔。"


阿难说:"见是眼睛的功能,心知不是眼睛,说'见'是不对的。"


佛陀说:"如果眼睛能见,那么你在房间里,门能看见吗?那些已经死去的人还有眼睛存在,应该都能看见东西;如果能看见东西,怎么能说是死了呢?阿难!还有,你那能觉了、能知的心,如果一定有自体,是一个整体还是多个部分?现在在你身上,是遍布全身还是不遍布全身?如果是一个整体,那么你用手触碰一个部位时,四肢都应该有感觉;如果都有感觉,那触碰就没有特定的位置了;如果触碰有特定的位置,那你这个整体就不能成立了。如果是多个部分,就成了多个人,哪个才是你呢?如果遍布全身,就和前面所说的一样;如果不遍布全身,那么当你触摸头的时候也触摸了脚,头有感觉,脚应该没有知觉。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应该知道,你说心随着所接触的地方而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也曾听佛陀对文殊等诸法王子谈论实相时说过:'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我思考后认为:内部看不见,外部又不相知。因为内部看不见,所以不能说在内;身心又能互相了知,所以不能说在外。现在既然能互相了知,又不能内见,所以应该在中间。"


佛陀说:"你说在中间,这个中间必定不迷惑,一定有个位置。现在你推测在中间,这个中间在哪里呢?是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还是在空间的某个地方?如果在身体上,在边缘就不是中间,在中间就和内部一样了。如果在空间中,是有一个标志还是没有标志?如果没有标志就和不存在一样,如果有标志就没有固定位置。为什么呢?就像有人用一个标志来表示中点,向东看就在西边,向南看就在北边。标志本身已经混乱了,心就更加杂乱了。"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两种情况。如世尊所说:眼睛和色尘为缘,产生眼识(色尘解释: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眼识解释:即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色境之识,随根而立名)。眼睛有分别的功能,色尘没有知觉,识在其中产生,这就是心所在的地方。"


佛陀说:"如果你的心在根尘之间(根尘解释:又作根境。乃五根与五尘,或六根与六尘之并称。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称为根,乃认识对象之器官;根之所取者,称为尘(亦称境),乃所认识之对象。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则称六根;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加上‘法’则称六尘。根尘二字并举,犹如主观、客观之并列,含有相依又相对立之意),这个心的体性是包含根和尘两者,还是不包含两者?如果包含两者,事物和能知的心混杂在一起了,物体是没有知觉的,心有知觉,就成了对立的两方,怎么能说是在中间呢?如果不包含两者,就既不是能知的心,也不是无知的物,就没有体性了,中间又有什么相状呢?所以应该知道,说心在中间,这也是不可能的。"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以前看到佛陀和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说法时常说: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无所依附,叫做心。那么我无所依附,是不是就可以叫做心呢?"


佛陀告诉阿难:"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性无所依附。世间的虚空、水陆、飞行的所有物象,都叫做一切。你说无所依附,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如果不存在,就和龟毛兔角一样了,怎么能说无所依附呢?如果有一个无所依附的东西,就不能说它不存在;没有相状就是不存在,不是不存在就有相状,有相状就有所在,怎么能说无所依附呢?所以应该知道,说一切无所依附就是觉知的心,这也是不可能的。"


这时,阿难在大众中站起来,整理衣服,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对佛陀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蒙受佛陀的慈爱。虽然现在出家了,还是依赖佛陀的恩惠。所以我虽然多闻,还没有断尽烦恼,不能抵抗娑毗迦罗咒,被咒力所转,沉沦在淫舍中。这都是因为不知道真实的心性在哪里!恳请世尊大慈悲怜悯我们这些穷困无依的人,开示我们清净光明的心性,开启我们的道眼。"说完,五体投地。其他大众也都渴望地仰望着佛陀,等待佛陀的教诲。


这时,世尊从面部放出种种光明,光芒耀眼,如同百千个太阳。佛世界的六种震动同时发生。十方微尘数的佛国土一时显现。佛陀的威神力使所有世界合成一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大菩萨都住在自己的国土中,合掌聆听佛陀说法。


佛陀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想,业种自然形成(业种解释: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就像恶叉聚树的果实一样。修行的人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反而成就了声闻、缘觉的果位,或者成为外道、天魔王及其眷属,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错乱修习,就像煮沙想要做成美味的饭食,即使经过无量劫也不可能成功。什么是两种根本呢?阿难!第一、是无始生死的根本。就是你和众生现在所用的攀缘心,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性。第二、是无始以来菩提涅槃的本源清净体。就是你现在识精元明,能生起种种缘,但为缘所遗弃的东西。因为众生遗失了这个本来的光明,虽然终日在用它,却不自觉,枉入各种轮回。"


"阿难!你现在想知道奢摩他的修行方法,想要出离生死,我再问你。"这时,佛陀举起金色的手臂,屈起五个手指,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了吗?"

阿难说:"看见了。"

佛陀说:"你看见什么?"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举起手臂,屈起手指,形成光明的拳相,照耀我的心目。"

佛陀说:"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说:"我和大众都用眼睛看见的。"


佛陀告诉阿难:"你刚才回答我,说看见如来屈指成拳,发出光明照耀你的心目。你的眼睛能看见,那么你用什么作为心,来领受我的拳光呢?"

阿难说:"佛陀现在问心在哪里,我用心推究寻找,就是这个能推究的,我认为就是心。"


佛陀说:"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吃惊地离开座位,合掌站立,对佛陀说:"这不是我的心,那应该叫什么呢?"


佛陀告诉阿难:"这只是前尘虚妄的相想,迷惑了你的真性。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你认贼作子,丢失了你的本来面目,所以才会轮回生死。"


阿难对佛陀说:"世尊!我是佛陀的堂弟,因为爱慕佛陀,所以出家。我的心不仅用来供养如来,甚至走遍恒河沙数的国土,承事诸佛和善知识,发大勇猛心,修行一切难行的法门,都是用这个心。即使诽谤正法,永远退失善根,也是因为这个心。如果这个心不是真心,那我就成了无心的人,和土木一样了。离开了这个觉知的心,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为什么如来说这不是心呢?我真的很惊恐,大众也都疑惑不解。恳请佛陀大发慈悲,开示我们这些还没有觉悟的人。"


这时,世尊为了开示阿难和大众,想让他们的心进入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解释: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佛陀在狮子座上抚摸阿难的头,对他说:"如来常说,一切法都是由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都是因心而有体性。阿难!如果说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草木纤维,追究它们的根源,都有自己的体性。即使虚空也有名称和相貌。怎么可能清净妙明的心,一切心的本性,反而没有自体呢?如果你执着分别觉察观想所了知的性质一定是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色、声、香、味、触等一切尘境的事物(尘境解释:指心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单独有一个完整的体性。就像你现在听我说法,是因为有声音才有分别。即使灭除了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还是有法尘的分别影子。我不是要你执着认为这不是心,只是要你仔细推敲:如果离开前尘还有分别的性质,那才是你的真心;如果分别的性质离开尘境就没有自体,那就是前尘分别的影子。尘境不是常住的,如果它变灭的时候,这个心就和龟毛兔角一样了。那么你的法身就同于断灭,谁来修证无生法忍呢?"


这时,阿难和大众都默然失措。


佛陀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学的人,虽然能够现前成就九次第定(九次第定解释:意为次第无间所修之九种定。又称无间禅或炼禅。指色界之四禅、无色界之四处及灭受想定等九种禅定。以不杂他心,依次自一定入于他定,故称次第定。分别为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及灭受想次第定等。深心智慧利之行者,自试其心,从初禅心起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乃至入灭受想定,止息一切心识,是达禅定之至极。如是异念无间杂,亦称无间禅。又以此禅炼诸味禅,使之清净,譬如炼金,故称炼禅),但不能断尽烦恼,成为阿罗汉,都是因为执着这个生死中的妄想,误认为是真实的。所以你现在虽然得到多闻第一,却不能成就圣果。"


阿难听了这话,又悲泣起来,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对佛陀说:"自从我跟随佛陀发心出家以来,一直依赖佛陀的威神力,常常这样想:不用自己辛苦修行。以为如来会赐给我三昧(三昧解释: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不知道身心是不能互相代替的,竟然失去了本心。虽然身体出家了,心却没有入道。就像穷子舍弃了父亲逃走了。现在我才知道,虽然有多闻,如果不去修行,就和没有听闻一样,就像一个人只是说食物的名字,永远也不能吃饱。世尊!我们现在被烦恼和所知二障所缠绕,都是因为不知道寂静常住的心性。恳请世尊慈悲怜悯我们这些穷困无依的人,开示妙明的心性,开启我们的道眼。


这时,如来从胸前的卍字中放出宝光。这光明灿烂,有百千种颜色,照遍十方微尘数的佛世界。普遍照耀十方所有的宝刹,回旋到阿难和大众的头顶。佛陀告诉阿难说:"我现在为你竖立大法幢,也让十方一切众生获得微妙秘密的清净明心,得到清净的慧眼。"


阿难!你刚才回答我说看见我的光明拳。这个拳头的光明是因为什么而有的?怎么形成拳头的?你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说:因为佛陀全身是金色,像宝山一样清净庄严,所以有光明。我确实用眼睛看到五个手指弯曲成拳的形状示现给人看。


佛陀告诉阿难:如来今天要对你说实话。所有有智慧的人,都要通过比喻才能开悟。阿难!譬如我的拳头,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能成为我的拳头;如果没有你的眼睛,就不能成为你的见。用你的眼根来比喻我的拳头,这个道理是不是一样?


阿难说:是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的眼睛,就不能成为我的见;用我的眼根来比喻如来的拳头,道理是一样的。


佛陀告诉阿难:你说是一样的,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没有手的人,拳头就永远消失了;但是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见。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试着在路上问问盲人:"你看见什么?"那些盲人一定会回答你:"我现在眼前只看见黑暗,没有其他东西。"由此可见,只是前面的景物自己暗了,见性有什么损失呢?


阿难说:盲人眼前只看到黑暗,怎么能说是见呢?


佛陀说:盲人没有眼睛只看到黑暗,和有眼睛的人在暗室里,这两种黑暗有区别吗?没有区别吗?


阿难说:世尊!这个在暗室里的人和那些盲人所见的黑暗,确实没有什么区别。


佛陀说:阿难!如果一个没有眼睛的人,完全看到前面的黑暗,忽然得到眼睛,能在前面的景物中看到各种颜色,你说这是眼睛看见的;那么一个在暗室里的人,完全看到前面的黑暗,忽然点亮了灯光,也能在前面的景物中看到各种颜色,你是不是应该说这是灯看见的呢?如果说是灯看见的,那么灯就能有见性,就不应该叫做灯了;再说灯能看见,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应该知道,灯能照亮颜色,这种见是眼睛的功能,不是灯的功能。眼睛能显现颜色,这种见性是心的功能,不是眼睛的功能。


阿难虽然听到了这些话,他和大众虽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还是没有开悟。他们还是期望如来能继续慈悲地开示,所以合掌恭敬地等待佛陀的教诲。


这时,世尊伸出绵软的手,张开五个手指,教导阿难和大众说:我最初成道时,在鹿野苑为阿若多五比丘等人和你们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证得菩提,成为阿罗汉,都是因为客尘烦恼迷惑了他们。"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开悟的,现在成就了圣果?


这时,憍陈如站起来对佛陀说:我现在在大众中被称为解悟第一,是因为我理解了"客尘"这两个字的含义而证果的。世尊!就像一个旅客投宿在旅店里,或者住宿或者吃饭;住宿吃饭完毕后,收拾行装继续赶路,不会长期安住。如果是店主,就不会到处奔波。这样思考:不安住的叫做客,安住的叫做主人。以不安住为客的含义。又如新晴的天气,阳光照进房间,在光线中能看到空中有许多尘埃飞舞。尘埃飞舞不停,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这样思考:寂静的叫做空,动摇的叫做尘。以动摇为尘的含义。


佛陀说:对了,就是这样。


这时,如来在大众中屈起五个手指,屈了又伸,伸了又屈。对阿难说:你现在看到什么?


阿难说:我看到如来宝贵的手掌在众人中开合。


佛陀告诉阿难:你看到我的手在众人中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


阿难说:世尊的宝手在众人中开合,我看到如来的手自己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陀说:什么在动?什么在静?


阿难说:佛手在动,而我的见性连静止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动了。


佛陀说:对了!


这时,如来从手掌中放出一道宝光,照在阿难的右边。阿难立即转头向右看。又放出一道光,照在阿难的左边,阿难又转头向左看。


佛陀告诉阿难:你的头今天为什么会动?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放出奇妙的宝光照在我的左右两边,所以左右观看,头自然就动了。


佛陀说:阿难!你观看佛光,左右转头,是你的头在动,还是见性在动?


阿难说:世尊!是我的头在自己动,而我的见性连静止都说不上,怎么会动呢?


佛陀说:对了!


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如果有人把动的东西叫做尘,把不住的东西叫做客,你们看阿难,头在自己动,见性没有动。又看我的手,自己在开合,见性没有舒卷。为什么你们现在认为动的是身,动的是境,从开始到结束念念生灭,迷失了真性,颠倒行事?失去了真心的本性,认物为己,在这其中轮回,自取流转。



《楞严经》核心思想概要:


1. 真心与妄心:

   - 真心: 常住的真实心性,本来清净光明。

   - 妄心: 攀缘外境的分别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源。


2. 见性:

   - 不动不灭的本觉之性,超越感官和意识。

   - 即使在感官失效时(如盲人),见性仍然存在。


3. 客尘比喻:

   - 客: 暂时停留,不安住的烦恼。

   - 尘: 飞扬动摇的妄念。

   - 真心如主人和虚空,本来清净不动。


4. 开悟的关键:

   - 识别并放下妄心,认识不动的见性。

   - 了解一切现象皆由心现,返归清净本源。


5. 修行方法:

   - 不执着于动相(身体、外境的变化)。

   - 认识并安住于不动的见性。

   - 通过奢摩他(止)、三摩(定)、禅那等修习净化心性。


6. 佛陀的教导方式:

   - 运用比喻和实际示范(如手的开合)。

   - 引导弟子自己思考和体验,而非直接给答案。


7. 修行的最终目标:

   - 证得无生法忍,超越生死轮回。

   - 成就无上菩提,圆满佛果。


这段经文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特别强调了真心、妄心和见性的概念。佛陀通过各种比喻和实际示范,引导阿难和大众认识到: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心(会攀缘外境、起分别的心)其实是妄心,而真正的心性(见性)是不动不变的。修行的关键在于识别并放下这个妄心,认识并安住于不动的见性,最终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楞严经》卷一,中文白话翻译” 的相关文章